分享

中医大家徐文兵《字里藏医》整理笔记(10)

 背后国文 2022-11-21 发布于江苏

如今困扰现代社会人们的主要问题,是情绪、情感、精神的不安、不定。很多情绪、情感、精神上的变化多多少少会引起人们焦虑、烦躁、忧愁、怨恨等心理活动。长此以往,疾病也因此产生。因此,我们不仅要了解自己生理的一些变化,还要密切关注心理的变化。学习一点中医和养生知识,有效地调整一些不良的心理,防止和杜绝病症的出现。

第二辑《从性命谈起》第十部分:焦虑。

繁体字的“虑”写作“慮”,是思的延伸。《内经》中讲“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为它是将来时,还没有发生。忧是担心、害怕将来发生的事情,虑是企盼、期待将来发生的事情。

“焦”,就是火烧火燎般的急躁。焦虑,就是一种急切、烦躁、火烧火燎地企盼、期待事情发生的心情。

不切实际的思虑,只能使人处在长久的焦躁的期待之中或期待的焦躁中。

焦虑是急切地企盼将来发生的事情,这种心态也是早期心理情绪创伤形成的条件反射和放大,形成绝对的有因必有果的情绪习惯。为了避免焦虑的产生,我们应该检讨一下自己的思维定式和情绪习惯,人应该多经历磨炼。

人到无求品自高。追究焦虑产生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内心欲火得不到满足,无法熄灭。最基本的欲火来自食欲和性欲。这两种最基本的欲望得不到满足的话,人的焦虑情绪就会以其他面目出现,搞得最后连患者本人都不知道自己是在期待什么。这种情况有的是因为条件所限,无法得到满足,有的是因为自己刻意压抑自己的真情实感,导致内心矛盾冲突不断加重,最终失控或者爆发,导致烦躁甚至狂躁。

另外的欲火来自于社会环境的鼓噪、煽动,就是所谓的名利、地位攀比竞争,使人陷入强迫、纷争之中不能自拔,总是在焦躁地期待身外之物。常言道:“成败在天,毁誉由人。”这些都是由不得自己的事情。而人如果苦心孤诣地指望由不得自己的事情,那就等同于自暴自弃了。所以《黄帝内经》反复告诫人们要恬淡、寡欲,要内求,自得其乐。所谓处之泰然,就是上冷下热,四肢、小肚子温暖,头脑冷静。而焦虑的人无一不是处之否然,上热下寒,头脑发热,心急火燎,欲火焚身,手脚、肚子冰凉。

现在临床上很多人会以焦虑为主诉来求诊,也有人被诊断为焦虑症而来寻求中医治疗。患者以中青年女性居多。初期症状有点儿类似中医的脏燥。严重的焦虑会持续性或发作性出现莫名其妙的紧张和不安,甚至产生濒死感。患者担心自己会失去控制,可能突然昏倒或“发疯”。

中医治疗应当首先分清是忧还是虑。大多数患者忧虑不分,而医生必须诊断明确,因为忧是虚寒,虑是虚火,忧和虑的中医治疗完不同。对未来生活缺乏信心和乐趣,对周围环境不能清晰地感知和认识,思维变得简单和模糊,整天专注于自己的健康状态,担心疾病再度发作的,是忧。

根据中医身心相关的理论,焦虑患者的躯体、生理、精神症状表现为:心悸、心慌、胸闷、气短、心前区不适或疼痛,心跳和呼吸次数加快,全身疲乏,伴有失眠、早醒、梦魇等睡眠障碍,消化功能紊乱。大多数焦虑症病人还有手抖、手指震颤或麻木感、阵发性潮红或冷感、月经不调、性欲亢进、尿意频急、头昏、眩晕、晕厥等症状。很多患者常伴有呼吸困难、口干、尿频、尿急、出汗等症状。情绪激动,敏感,易激惹,经常无故地发怒,与家人争吵,对什么事情都看不惯,不满意,等等。

其次要查清患者是否有明确的标的。临床上很多患者由于长期情欲不遂的积累,以至于到最后反而不知道自己为何而焦虑。这就需要耐心细致、剥茧抽丝般地帮助患者厘清思路、梳理情绪。

中医治疗焦虑,定位在心神,诊断为虚火,病因为妄想。通过针刺、艾灸、服药、按摩等手段,可以解除其生理症状,进而有助于进一步改善心理状态。那些沉迷于功名利禄而不能自拔的人,也许中医治疗会缓解一时,但是价值观不改、生活态度不变的话,焦虑、躁狂还会复发,直至伤神殒命。所谓医生治病不治命,盖源于此。

第二辑《从性命谈起》第十一部分:烦躁

“烦”是会意字,从页,从火。“页”是人头,比如颈项,繁体字的“头”(頭)、“烦”(煩),都是用“页”作偏旁部首。头为诸阳之会,本身就热,加上火性炎上。“烦”的本义是发热、头疼。《说文》:“烦,热头痛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上火发烧,头疼脑热。

由于脑为元神之府,火气上冲头,起初可以出现发热、头疼,久而久之就会影响人的情绪、情感、精神。后来,人们逐渐把让人为难、头疼的情绪也称为烦,但是前面大多加个“心”字,以区别于生理的烦。烦心是热扰心神,初期加快生理性的心率,进而影响情绪、情感、神明。

五行之中,心与心包属火,肾属水。人与天地相应,正常的状态应当心火下降,肾水蒸腾,就像天气下降为雨,地气上升为云,往复循环。这就是所谓的水火既济,天地交泰,也就是《易经》中的泰卦。如果人体产生郁结,就会导致上下隔绝不通。这些郁结有的是无形的邪气,有的是痰饮,有的是淤血,久而成患。郁结的部位一般都在任脉上,有的在咽喉,比如梅核气;有的在胸中,比如胸痹;有的在心下,比如虚痞、结胸;有的在脐周,比如水气病;有的在关元,比如奔豚。这会使火气不降反升,熏灼头脑,寒水无法蒸腾,凝滞于下,热者愈热,寒者愈寒。这就是《易经》中的“否”卦,中医称之为“痞”。

经脉郁结,导致心中有热,上攻于头,就是烦的内因。消散郁结,疏通经脉,就是治疗烦的方法,也就达到了成语“否极泰来”的目的。

烦的外因,一是由于暑热邪气外袭头脑,我在临床上一般用辛凉解表,针刺风池、大椎疏散热邪,缓解疼痛。二是处事繁杂纷乱,搅闹心神。

中医诊断经常要分清楚是邪气实还是正气虚。有的人外界事务过多,突破了心理承受极限,导致心中焦躁不宁、厌倦,这是外繁导致内烦,是邪气实,应当适当减少应酬、工作。通过服药清解郁结在心中的毒火,也是积极有效的方法。一般用苦寒泻心的药物治疗,比如黄连解毒汤等。

而有的人并没有做多少事情,但是心中总是焦躁不宁,这是心虚不能任物,是心气、心血虚。中医称之为“虚烦”。治疗应当静养,恢复心气心血。《金匮要略》云:“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用酸枣仁补养肝血,让人沉睡安眠,解除心劳过度导致的烦躁。

《伤寒论》说:“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悔,栀子豉汤主之。”说的是如何治疗人们说不清、道不明的烦躁、心中发热、胃中泛酸烧心等症。《伤寒论》载:“少阴病,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鸡子黄汤主之。”介绍的是心血耗伤到了极点,舌质干裂,沟壑纵横,舌苔剥脱,根本无法入睡的心阴血不足的治疗方法。

当然,人在做不喜欢、不情愿的事情时容易产生抵触,进而出现烦躁、厌恶情绪,甚至会毁物伤人。

“躁”是手足乱动,不得宁静的意思。和“烦”一样,“躁”本来是形容躯体症状,后来引申用于描写情绪、性格、精神。其本质大多也是由于内在心火、胃火,由于食品安全不能保证,摄入大量的含激素的动植物,再加上喂养不当,营养过盛,非常容易导致儿童心火、胃火亢盛。外部环境存在紧张激烈的竞争,无限的攀比和欲望膨胀,也使得人们内生心火,不能自持。

我看禁止多动症孩子吃鸡肉、巧克力、羊肉串、碳酸冷饮是绝对必要的。成人学会静坐、站桩,对克服焦躁情绪是有帮助的。

以上为第十部分整理内容,如有侵权,请速告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