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γ50寿夭病治: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必同其气,可使平也,假者反之

 黄帝内经参详 2022-11-21 发布于山东

岐伯在应答黄帝“天不足西北,左寒而右凉,地不满东南,右热而左温,其故何也”之问后,黄帝又相继提出了新的问题。

先附录原文如下:

帝曰:其于寿夭何如?
岐伯曰: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
帝曰:善。其病也,治之奈何?

岐伯曰: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故曰:气寒气凉,治以寒凉,行水渍之。气温气热,治以温热,强其内守。必同其气,可使平也,假者反之。

一、帝曰:其于寿夭何如?

寒热温凉既然有高下太少之异,而人又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那么,此与人的寿夭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二、岐伯曰: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

西北地势高者,阳气不及而阴气有余,阴精上奉,则人应之腠理密闭、阳气固守,《素问·生气通天论》岐伯讲:“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凡阴阳之要,阳秘乃固。”阳不妄泄而外御凉寒,凉寒之气虽盛而不能为伤人之邪,是以阴精所奉崇高之地,正气持守,腠理闭多而开少,故其人所寿,寿命较长。

东南地势低者,阴气不足而阳气有余,阳精下降,则人应之以腠理开放、阴液外散以降温,《素问·阴阳别论》岐伯讲:“阳加于阴谓之汗。”《素问·生气通天论》岐伯讲:“阴者,藏精而起 亟也……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岐伯讲:“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酷热之地,汗多而挥汗如雨,则阴精有损而不能起气(亟),阳气亦随汗而外泻不已,阴损而阳衰,是以阳精下降污下之地,人之腠理开多而闭少,阴不平阳不秘,故其人多夭,寿命较短。

三、黄帝曰:善。其病也,治之奈何?

黄帝对岐伯之答颔首称善,同时又发新问:地理有高下,精气有升降,气候有寒热,人因应而病之,当何以施治之?

四、岐伯曰: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

西北高地,气候多凉寒,民腠理闭多而开少,阳密于内,御寒于外,阳气不得外散,久则成郁热,郁则散之,热则寒之,故宜散之寒之。

东南低地,气候多温热,民腠理开多而闭少,阳气外散,阴液损耗,外热而内凉,散则收之,凉则温之,故宜收之温之。

“同病”非同一种病之谓,而是同样都会得病之谓,西北、东南之民,虽都会因应地理、气候而得病,但病机不同,则治法亦异,故黄元御所谓:“西北气寒,表闭而内热,治宜发散而寒中,东南气热,表泄而内寒,治宜敛表而温里,所谓同病而异治也。”

五、故曰:气寒气凉,治以寒凉行水渍之。气温气热,治以温热,强其内守。

“故曰”表示治法经验总结,病机不同,治法各异。

西北之气寒凉,则民多腠理大闭而遏阳热于内,当以寒凉之法散其郁热,此为内治之法;以温水汤液浸渍以开腠理发汗液,内热随汗外泻,此为外治之法。

东南之气温热,则民多腠理大开而阳气散泻与外,外热而内凉寒,当以温热之法固强其阳气,内守元阳。

六、必同其气,可使平也,假者反之

无论治热以寒,还是治寒以热,必使气机内外和同,阴阳和平。此为逆者正治之法,倘若阳盛格阴或阴盛格阳,逆病气之正治无以治之,当行顺病气之假借反治之法,如《素问·至真要大论》岐伯所讲:“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西北寒凉之地,倘若民病阳盛格阴,寒凉之法无以治之,当反寒凉之法,而先假借于温热而行寒凉之药;东南温热之地,倘若民病阴盛格阳,温热之法无以治之,当反温热之法,而先假借于凉寒以行温热之药。假借之法,或者热药凉服,或者凉药热服,或者以君臣佐使之“使药”为之。

明日继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