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爬行的中生代兽族强者—爬兽

 大自然野趣 2022-11-21 发布于北京

前段时间不少高校校园内,“集体爬行“这一行为艺术爆火,很多学生也参与了这一活动。说实话,笔者在看到这一活动的时候,想到的其实是人类作为哺乳纲—兽亚纲(theria)--真兽下纲(eutheria)的动物,四肢位于躯干正下方(只不过人类作为独立演化出直立行走且用后肢支撑自己行走的动物,这一点很多人可能看不出来,可以尝试让四肢着地,即可发现四肢位于身体正下方啦),这样即使四肢着地运动起来,也和四肢长在身体两侧的蜥蜴,乌龟等爬行动物的爬行不一样。

上海科技大学内的“集体爬行”的同学们。(笔者已经获得拍摄者的许可,使用此照片)

一匹行走的普通斑马(Equus.quagga),注意看作为真兽下纲哺乳动物的它,四肢位于身体正下方,拍摄于上海野生动物园

图为某种壁虎科睑虎亚科的蜥蜴,仔细看,作为有鳞目爬行动物的蜥蜴四肢位于身体的两侧而非正下方,拍摄于上海农展馆爬展

有些扯远了,回到今天主题--一类走路像爬行动物的中生代哺乳动物,这就是爬兽。它们的拉丁文学属名Repenomamus,意思就是“爬行的哺乳动物“。和今天我们能见到的人猴牛羊鹿虎狼熊这些真兽下纲的哺乳动物不一样,它们的四肢不是位于躯干正下方撑着身体,而是类似于今天的爬行动物—位于身体的两侧。走路姿势自然也更类似蜥蜴的爬行。

两只试图爬出盒子的宠物豹纹守宫,注意看它们的腿和身体形态,拍摄于上海农展馆

这位形态特征较为原始的爬兽,的确也属于哺乳动物下面真三尖齿兽目这个较为原始的类群,而非属于我们所在的,衍化的兽亚纲(兽亚纲包括了人狗马等真兽下纲,也有袋鼠考拉等后兽下纲)。细分一点,爬兽属于真三尖齿兽目下面的戈壁尖齿兽科下的爬兽属,有两种爬兽—巨爬兽(Repenomamus giganticus)和强壮爬兽(Repenomamus robustus),它们都在21世纪初被发现和命名。

左到右依次为现生爬行动物,例如龟和蜥蜴的站立姿势(腿向两侧摊开),恐龙(包括鸟类)和现在兽亚纲哺乳动物的直立站立姿势,以及灭绝了的劳氏鳄类的柱状直立(哺乳动物的直立站立姿势是独立演化出来的),而爬兽的姿势则是第一种,和蜥蜴的更像,现在的鸭嘴兽和针鼹野生第一种站立姿势

图源:https://en.wikipedia.iwiki./wiki/Archosaur

分布于大洋洲的短吻针鼹的骨骼,图源:https://en.wikipedia./wiki/Echidna

在哺乳动物演化树上,最先分化出去的是鸭嘴兽和针鼹的原兽亚纲(Monotremata,单孔目隶属于原兽亚纲),在之后则是真三尖齿兽目等等一众早期哺乳动物,随后兽亚纲的两个分支分家分别变为真兽和后兽两个演化支。

同我们真兽比起来,真三尖齿兽目具有有袋类骨(Epipubic bone)这一原始的特征,而鸭嘴兽针鼹所属的单孔目和袋鼠考拉所在的有袋类(隶属于后兽下纲)也有,相比之下真兽下纲则是没有的。(有袋类骨可以用于支撑有袋类动物的育儿袋因此得名,当然这块骨头并非有袋类独有)。原始的真三尖齿兽目在繁殖后代上,可能也同鸭嘴兽和袋鼠等一样,产出出生时候发育尚不完全的“早产儿”—当然生下来之后给孩子喂的乳汁会帮助孩子成长。

东部灰袋鼠的后腿骨骼,其中10号骨骼是有袋类骨(Epipubic bone)

图源:https://en.wikipedia./wiki/Epipubic_bone

虽说繁育的子女比较早产,真三尖齿兽目的成员还是演化出了不少物种,在早白垩世的时代还算繁盛—例如和中华龙鸟,中国鸟龙等等羽毛恐龙同时代,可能是半水生的胡氏辽尖齿兽(Liaoconodon hui)和可能有攀爬能力的金氏热河兽(Jeholodens jenkinsi),以及年代早一些的三尖齿兽(Triconodon),还有分布横跨亚洲和北美的戈壁尖齿兽属(Gobiconodon)—它们体型和猫咪,赤狐类似,可能是同今天非洲的棕鬣狗一样,吃动物尸体和较小的活物。当然也有其他的物种,不过比起爬兽—还是缺了一点“逼格”。

金氏热河兽,属于真三尖齿兽目的热河兽科,和爬兽一样在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它们前肢的肩带结构进步且灵活,而根据它们较大的眼睛推断它们可能是夜行性,拍摄于中国地质博物馆

巨爬兽化石,拍摄于中国古动物馆

为什么说爬兽有逼格?因为它们是中生代哺乳动物里面体型较大的掠食性猛兽。是的,你没有看错,在中生代这个哺乳动物平均体型不大,大中小的兽脚类食肉恐龙占据陆地的时候,爬兽居然在兽中脱颖而出,得以和较小的食肉恐龙一战。这看看爬兽粗壮的门牙,强壮的下颌,头骨上面可以附着更多肌肉加强咬力的矢状嵴,还有发达的颧弓和锥状的利齿就知道了。

老虎的骨架,注意看老虎头部上侧有一个尖端—这就是矢状嵴,帮助其咬力更强,拍摄于上海自然博物馆

其化石标本保存了胃容物—这是这只爬兽生前吃下的一只幼年的鹦鹉嘴龙。两种爬兽中,强壮爬兽个头有家养的猫咪一般大(4-7公斤之间),而巨爬兽可以超过10公斤,堪比今日的中小型犬还有狗獾(也就是闰土刺的“猹“),当然狗子和家猫是历经驯化的家畜,狗獾是杂食性的,相比之下吃肉的爬兽倒是有了几分今日虎狼的霸气。

保存了胃容物的强壮爬兽化石,位于中国古动物馆,

图源:https://en.wikipedia./wiki/Repenomamus

鹦鹉嘴龙化石,拍摄于中国古动物馆

不过如果要是看具体吃的方式—爬兽还真的不像虎狼,因为它们的牙齿结构还是更像恐龙,鳄类等等的同型齿,而非现代虎狼的异型齿(异型齿的牙齿形态发生分化,且形态功能有差异),这就导致了爬兽咬猎物是通过咬力撕扯下肉来囫囵吞下—吃起东西来靠的是形态功能差异不大的牙齿吞,这倒是和鳄鱼吃肉颇为相似。吃起东西来类似爬行动物的鳄鱼,四肢的模样也同不少爬行动物类似,从这两点上,爬兽真不愧为爬兽。

猎杀鹦鹉嘴龙的爬兽复原图,图源:https://en.wikipedia./wiki/Repenomamus

论体型,食性和战力,爬兽说是当时兽族强者没毛病,但要是面对其他大的恐龙就不一样了--生存于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义县组的两种爬兽,体型大小也可以让它们猎食小型的恐龙,和小型食肉恐龙争夺一下食物。对于伤齿龙科的辽宁大连龙,美颌龙科的原始中华龙鸟,驰龙科的陆家屯纤细盗龙这些家伙,它的个头并不算小。但要是把对手换成两米多长,体如巨狼的巨大中华丽羽龙,那还是洗洗睡吧。至于面对体型远超狮虎的华丽羽王龙(暴龙超科,属于霸王龙远亲),那简直就是形同侏儒。

原始中华龙鸟复原图,拍摄于北京自然博物馆

华丽羽王龙复原图,图源:https://en.wikipedia./wiki/Yutyrannus

爬兽这个在当时不算大的“兽王”到底还是未能活到今天--在中生代的化石记录也仅有在早白垩世中国的北方,之后的地层中,爬兽便销声匿迹。这一“兽人永不为奴”试图同食肉恐龙竞争的勇者还是灭绝了,没有留下后代活到今天—毕竟今日的多数哺乳动物是当时早期的兽亚纲的后代。不过,在中生代结束之后,新生代的猎猫科,犬熊科,上犬属,犬属,剑齿虎属,豹属等等成员将代表哺乳动物,冲击地面上的掠食者生态位,继续书写哺乳动物的辉煌。这从某种程度上,也没给爬兽这位“远亲爷爷”丢脸。

参考文献

动物博览 语语的作品https://mp.weixin.qq.com/s/q3VyTxrF3IlSl3FDuZxiTA

部分维基百科内容

Li; et al. (2001). "A new family of primitive mammal from the Mesozoic of western Liaoning,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46 (9): 782–785. Bibcode:2001ChSBu..46..782L. doi:10.1007/bf03187223. S2CID 129025369.

Donald R. Prothero (November 15, 2016). The Princeton Field Guide to Prehistoric Mammal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 33. Retrieved 2022-08-25.

Frank Zachos, Robert Asher (October 22, 2018). Mammalian Evolution, Diversity and Systematics. De Gruyter. p. 224. Retrieved 2022-08-25.

Hu; et al. (2005). "Large Mesozoic mammals fed on young dinosaurs". Nature. 433 (7022): 149–152. Bibcode:2005Natur.433..149H. doi:10.1038/nature03102. PMID 15650737. S2CID 2306428.

Nao Kusuhashi; Yuan-Qing Wang; Chuan-Kui Li; Xun Jin (2015). "Two new species of Gobiconodon (Mammalia, Eutriconodonta, Gobiconodontidae)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 Shahai and Fuxin formations, northeastern China". Historical Biolog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aleobiology. 28 (1–2): 14–26.

in Meng, Yuanqing Wang and Chuankui Li (2011). "Transitional mammalian middle ear from a new Cretaceous Jehol eutriconodont". Nature. 472 (7342): 181–185. doi:10.1038/nature09921. PMID 21490668. S2CID 4428972.

Meng Chen, Gregory Philip Wilson, A multivariate approach to infer locomotor modes in Mesozoic mammals, Article in Paleobiology 41(02) · February 2015 doi:10.1017/pab.2014.14

如果觉得此文不错,请给作者一些鼓励!

作者其他文章

冠龙—白垩纪暴君王者的老前辈

虎年说虎:森林之王,不要成为绝响

牦牛,它们的未来会怎样

狗獾,活跃在上海城郊的“大胖子”

从狼到狗,最初的驯化邂逅和之后的故事

圆鼻巨蜥:一级国宝,水中游龙

沼泽水牛和家牛,还能伴随人类文明走多远

昔日草原帝国子民,从非洲走向世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