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个练习有用吗?

 勇敢的芯2 2022-11-21 发布于湖南

可以很肯定地说,非常有用。大家都认为六个练习是施泰纳提出的修习方法,因此似乎只适用于人智学圈子。这样的想法其实是错误的。它不只是适用于修行之人,更适用于日常生活的情绪管理和思维训练。换言之,它对于那些需要从事经营、管理、社交甚至亲密关系和养育孩子都有特别的意义。

可以说,六个练习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微小细节,去改变人们内心根深蒂固的习性和思维模式。它并不需要你需要做多么艰难的事情,而是观察自己的思维是如此发展的,例如通过观察一个简单的小物品,你可以看到自己如何思考问题,你的思考是否是专注而集中的,是否有能力就一个简单的细节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思考。

思考能力欠缺可以说是现代人的一大毛病。信息时代提供的大量化信息,虽然带来了便捷性,却也导致了人们思考的碎片性和肤浅性。人们只看到了一个信息片段,还来不及思考,就已经被下一个信息淹没。大脑长期缺乏这种深度摄入信息的能力,渐渐会对捕捉关键信息失去敏感性,造成无法抓住重点,思考没有中心。常见的情况是,比如在会议或讨论中,很多人抓不住重点,总是会跑题偏题,因此无法对一个具体的问题进入更深入的探讨,可谓浪费时间精力,而又事倍功半。

那么我们该如何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呢?其实不需要什么惊天动地的行为,施泰纳提出,通过观察一个尽可能简单的人造物品,让你的思维专注于这个物品,你会发现很多常常被忽略的细节和信息,而这些细节和信息将带领你的大脑进入一个新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你会看到自己固有的模式,你也会看到如何去打破这种模式,进入更深的洞见之中。而这种洞见的产生来自于你回到自身之中,即将所有的关注力收回到自己,去向内看。由于专注,你的整个身体包括呼吸和气血循环都会发生变化,它们会从前额流向你的头部和脊柱。这实际上是将更多的血液带入到头部和身体,从而让头脑更清晰,身体更敏感,因此,你能更敏锐捕捉到周围的信息,而这对做决策也好,对情绪管理也好,对感知他人也好都是极为重要的。因此,对于那些身处管理经营岗位的人,更需要这种专注而集中的练习。

从我自身角度而言,我非常受益于这个练习。我自己会接触到人智学的很多内容,如何让自己能够进入并理解施泰纳所讲述的内容,并能够围绕其进行深入思考。实际上,在这半年的时间里,我感觉到自己在理解问题和阐述问题方面的巨大进步。我能够就一个问题进入深入思考,并能将所有涉及的内容融会贯通,并且在讨论时,能够围绕重点,不跑题。作为一个脑力工作者,这对我真的很必要也很重要。

第二个意志练习在很多人看来更是非常简单到微不足道。每天在某一时刻,命令自己进行一个行动,这个行动对你的日常活动没有特别的意义和目的。想一个简单的、无关紧要,你不会做的动作,而且与日常生活完全没有关系。这对很多人来说,其实是很困难的。因为我们的大部分行为都来自外在需求,比如我们起床是必要要起床,上厕所是因为要排泄,工作是为了要生活。似乎我们的生活就是为了迎合外在的所有一切。这听起来有些消极,但认真想想,难道不是这样的吗?所以,当人们闲暇的时候,反而不知道该做什么了,因为做事情的动机很少是来自于内在的意图和主动性的。因此这第二个练习的目的就是要找到内在的主动性,让我们那早已被扼杀的内在意图逐渐复苏。

这个练习听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却很难。为什么?因为要每天坚持做,必须要发挥我们的意志力,而意志力这东西真的很神秘,它不像我们的思考和情感那样,容易被意识到。它其实是处于无意识状态的。只有通过有意识的行为,才能让浮出水面。而意志后背的真正力量来自自我,即我决定要做什么事情,并由自我来推动事情的发生。

如此说来,这似乎又是现代人很需要的一种能力。即对自我的清晰认知。现代社会由于工业化和高度文明化,人们丧失了很多动作运用四肢的能力,而更多转向了头脑,因此现代人可以说是“头脑发达,四肢简单”。这种倾向带来的弊端就是,人们通常会想很多,却无法转化为行动。个体层面,会造成眼高手低的问题,而在社会层面,则会滋养大量不稳定因素,因为过多的思想聚集在一起,会容易出现片面化的狂热现象。究其原因,可能还是行动的意志全转化为头脑的狂热,这大概就是《乌合之众》中描述的大众现象的根源所在吧。

究其个人而言,第二个练习的意义在于,重新发现自己的内在主动性,你会发现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突然间变得很有意义,在这其中,甚至能够窥见生命的意义——人类与世界的和谐和合一。我们从而学会了尊重生命、尊重自然,尊重存在的一切。而这一切都是从一个微小的动作开始的,例如,把左手的无名指举到鼻子上,调整领带,触摸衬衫或上衣的扣子,用左手在右膝上敲三下,用手揉揉头发,或用食指在空中画个圈。是不是很神奇?就是这样神奇,改变不需要惊天动地,就在有意识的一举一动之中。而当你有意识地聚焦于这个小动作时,由于专注而带来的宁静和安静,会让你的内心变得有序,血液循环因此也会变得更加有序,一种主动性和能量的感觉,就像一股奔腾的水流从头顶向下越过额头流向心脏,并流向整个身体的上部,让你更加充满行动力。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意志的练习伴随着思考,而思考练习的实现也有赖于意志部分。所以这两个练习其实是相辅相成的。

第三个练习是情感或感受练习。这个练习相比较前两个练习,更容易理解,因为其实在现代心理学中也有类似的方法,那就是进行情绪管理,保持情绪的稳定性。这种保持情绪的稳定性并不是压抑和否定情绪,而是将其自己放在一个中立的位置,去客观看待自己的情绪。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六个练习中,这个练习是在前两个练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必须要先完成前两个练习,才能进行第三个练习。这是因为对情绪或感受的练习,必须建立在能够清晰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思考练习,我们已经逐渐培训出对事情的洞察能力,通过意志练习,我们开始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再去面对情绪的时候,我们就会明白这些情绪的实质,它们因何而来,是我们自身内在的恐惧、担心、焦虑、不安全感,还是因为界限的不清晰,抑或是事情自身的问题。这个时候,我们就像站在自身之外审视自己一样,能够看到情绪或感受的所有频谱。由于不在其中,我们自然也会多一些客观性和公正性,如此,我们便远离了偏见和无知带来的危害。

当然,对于没有接受过此类训练的人,接受情绪的存在是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这意味着,你要明白情绪自身是没有好坏对错的,你自身也不会因为情绪而被贴上各种标签。允许情绪的自然流淌,但要在一个合理安全的空间范围内。逐渐地,当情绪得到宣泄,有了一个出口后,内心的清明自然就会出现。

如此说来,这个练习是一个对很多人都有益的练习。虽然现在很多派别都会针对情绪工作,而六个练习中的这个练习其目的在于获得内在的平衡。施泰纳说,如果真的要成功地培养这种控制力,无疑就需要长时间密切关注自己。他必须毫不迟疑地以饱满的情感进入快乐和痛苦,但他必须能够这样做,而不失去自制或不自觉地表达出来。他必须压抑的不是痛苦(这是合理的),而是不由自主的哭泣;不是对卑鄙行为的恐惧,而是盲目愤怒的爆发;不是面对危险时的谨慎,而是让步于恐慌——这没有任何好处

第三个练习和接下来的第四五六个练习都具有这样的整合性。第四个练习是正向性练习,即凡是看到其积极的面向,第五个练习是开放性练习,即能够开放地接受一切,第六个练习是内在的平衡和和谐,其实是将前五个练习整合在一起的。前面三个练习完成地越好,后面的练习也就越自然。前三个练习就像大厦的基础,基础越牢固,大厦就会建得越稳固。

当然,在人的修习道理上,绝不只有六个练习,还有很多类似的练习。例如市面上的各种修行方法。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各取所需。而六个练习的特点,显然在于,它让我们更加关注自己的生活和自己,而不是脱离环境,遁形于世。它让我们学会更加珍惜这个世界,珍惜这一世生命,珍惜与你相遇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让人学会去理解、去宽容、去热爱。

有人会说,我自己也可以做啊,不需要上课来做。确实也是可以的。我自己的体验是,当我对一个事情了解越深刻,我越能理解这些事情背后的事情时,我就越能激发对这些事情的理解和热爱。因为我知道,我并不是在完成一件事情,而是在体验某些伟大的精神,换言之,这些练习背后的背景就像人的血肉,而六个练习只是骨骼,两者结合起来,才变成了一个鲜活的存在。你会看到,人类在自我探索的道路上,是如何不断转化和演进的。而今日之人,通过这些练习,与过去和未来紧密联系在一起,让我们知道自己并不是孤单的,一路上,总有人在护佑和陪伴我们。

Walter老师就是这样的引导者。他说,即使只有一个人参加这个课程,他也会坚持把这个课程做下来,因为他知道这些练习对每个人都有好处。他更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让这些练习实实在在为他们的生命带来转化和力量。Walter老师尤其希望那些人智学之外的人能够有机会接触到这个瑰宝。它绝不是只为人智学设计的,而是面向所有人的一项普世性练习。如果你有机会看到这篇文章,说明你的内心已经与六个练习产生了内在的呼应,何不来尝试一下呢,也许你人生的困局因此就打开了呢?

第二期课程已于202286日启航,欢迎你的加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