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气化理论探讨

 曾经沧海刘卫国 2022-11-21 发布于河北

裴丽敏 1 , 杜武勋 2 , 李晓凤

气化理论是中 医理论中 的 重要组成部分, 它揭示了 自 然与人之间的本质联系, 体现自 然界气候的规律性变化, 这些变化对人体气机运行的影响、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健康与疾病状态变化规律的 影响, 以 及治疗原则 和 方 法。 是 “天 人 相 应” 和 “整 体 观” “恒 动 观”

“时间观”的 体现, 具有永恒性、 普遍性、 表象性、 方向性、变动性、有序性等特点, 描述了 宇宙与生命的 运动变化规律及二者关系[ 1 ]。

1气化论的理论探讨

1.1气化论的 内 涵

气化论始于《黄帝内 经》, 发展于唐宋, 完善于金元明时期, 衍生出“三焦气化” “六经气化” “命门气化”“膀胱气化”等多个不同的理念 [ 2 ] 。 这一理论既蕴含着哲学思想, 也是中 医基础理论中 的一块瑰宝。

气化论的基础为“气一元论”, 即 “气”为 宇宙 万物的本源、是万物之间 相互联系 的中 介, 气的自 身 运动,推动着宇宙万物的发展变化 [ 3 ] 。 中 医学对“气”的认识也是基于“气一元论”, 认为人体之气“同出于一而异于形”, 即人体之气只有一种, 称之为 “元气”, 具有连续、运动的物质特征, 可以 根据不同 性质、 作用 分类, 是一气在“象层上的分化和外显” [ 4 ] 。 “气一元论”体现了 整体观念和天人相应, 即 自 然对人体的影响及人体脏腑之间气的相互作用 。

气化是气的运动及产生的变化, 是万物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 5 ] , 在自 然中 流转变化, 体现了 自 然、 人体以及自 然与人的相 互影响关系。 中 药是自 然的产物,是自 然之气的物化表现, 体现了 自 然之性。 以 中 药为媒介, 将自 然之气作用于人体, 以调整人体之气的异常之气, 是疾病的治疗过程。 因 此, 可以 从自 然气化、 人体气化、药物气化三个方面的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来描述气化。 即自 然气化作用 于人体, 可以 在人体中 有所体现; 中药是自 然之气的 产物, 可以 体现自 然之气, 同时可以将自 然之气作用 于人体, 通过人体的反应来体现药物的自 然之性。 自 然可以 类比为 “天”, 药物可类比为“地”, 人生活在其中 , 受天、地的影响,“天地人”三才的协调达到和谐统一, 是为“天人合一”。 同样, 在病理状态下, 人体气化也受自 然气化与药物气化的影响。总的来说, 即自 然气化会直接影响人体气化, 人体气化会随自 然气化而改变, 因而反映自 然气化; 自 然气化会有影响药物之性, 药物作用于人体, 是自 然气化间接对人体造成影响的过程。

《素问 · 六节藏象论篇》曰: “所谓求其至者, 气至之时也, 谨候其时, 气可与 期”, 说明 了 时间 与 气 的 关系, 到其时即行其气, 即气与时的统一性、有序性、永恒性和普遍性; 《素问· 至真要大论篇》曰: “时有常位, 而气无必也”, 也说明了 气与时的不一致性, 即常变性, 有气 与 时 的 不 一 致 性, 才 带 来 更 多 变 的 气 候 物 候 特点[ 6 - 7 ]。 《素问 · 六微旨 大论篇》中 对气和时的异常关系提出: “有至而不至, 有至而太过”, 即有两种情况, 时至而气不至、时至而气太过(气提前至或气太过强势),对以异常情况, 提出 : “应则顺, 否则逆, 逆则变生, 变则病…… 亢则害, 承乃制。 制则生化, 外列盛衰; 害则败乱, 生化大病。”即 异 常 的 气 发生时, 不 一定 会变生疾病, 在时与气相逆、 亢害时, 变生疾病。 而气与时不一致性的极端表现, 即“三年化疫”, 异常的气候最终影响到人体, 导致疫疠的发生、流行。

人体气化即为人体生命活动的 运行, 是生长壮老已以及人受自 然环境影响 时自 身 的 调节适应, 人体气化过程主要有食气化精、 形气转化、 精气 神 互化三部分 [ 8 ] 。 食气化精是人体与外界的物质交换, 食物在体内 的消化、吸收、代谢、 排泄, 肺的 吸清呼浊, 气血津液的相互转化, 均是气化的体现 [ 9 - 10 ] 。 《 素问 · 经脉别论篇》曰: “饮入于胃 , 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 通调 水道, 下 输膀 胱, 水精四 布, 五经并行”,《灵枢· 营卫生会》曰: “人受气于谷, 谷入于胃 , 以传与肺, 五脏六腑, 皆以受气……上焦如雾, 中焦如沤, 下焦如渎”, 都体现了 正常人体气化过程。 而生长壮老已是随着时间的转变, 人体自 身 由 盛到衰的自 然过程。 人体的自 身调节包括人体自 身 的调 节功能、 防御功能和修复功能, 人体达到“稳态”, 则正气可以 抵御外邪, 脏腑、经络、 津液等得以 正常发挥作用, 目 、 鼻、 耳、 口 、 舌七窍能有正常视觉、嗅觉、听觉、味觉, 四肢百骸能有正常触觉、感觉。

药物气化, 是药物的 升降浮沉与 四 气五味之性作用于人体产生的反应。 中药治疗的目 的在于恢复人体正常的气机升降运动和脏腑的气化功能[ 11 ] , 有人认为维持生命活动和自 身 稳态的“气化 - 调控”中, 机体调控异常而 采 用 药 物 治 疗 是 调 节 “气 化 - 调 控” 的 重 要 环节 [ 12 ] 。 《素问 · 气 交 变 大 论 篇》: “善 言 气 者, 必 彰 于物, 善言应者, 同天地之化”。 药物的生长成熟, 是在自然气化的作用下形成的, 其中 必然也受自 然之气而有“自 然之性”,《素问 · 天元纪大论篇》曰: “夫变化之为用也, 在天为玄, 在人为道, 在地为化, 化生五味”, 这其中的五味就包含有五味之性的 药物。 《 素问 · 五常政大论 篇》 中: “少 阳 在 泉, 寒 毒 不 生, 其 味 辛, 其 治 苦酸……阳明在泉, 湿毒不生, 其味酸, 其气湿, 其治辛苦甘……太阳 在泉, 热毒不生, 其味苦, 其治淡咸…… 厥阴在泉, 清毒不生, 其味甘, 其治酸苦……少阴在泉, 寒毒不生, 其味辛, 其治辛苦甘……太阴在泉, 燥毒不生,其味咸, 其气热, 其治甘咸”。 不同 的运气特点影响 之下, 药物也具有不同的性味特点。 药物通过性味归经、温热寒凉之性对人体产生的影响, 即为“能”, 药物的性能是为治病的关键所在[ 13 ]。 《 素问 · 五藏别 论篇》有曰: “五味入口 , 藏于胃 以养五脏气”,《素问 · 宣明五气篇》曰: “五味所入: 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灵枢· 五味论》曰:“五味入于口 也, 各有所走,各有所病”。 利用五味与四气、归经、升降浮沉、药效配合临证配伍 [ 14 ] , 作用于人体, 影响失调的脏腑气化, 使人体气化归于正常, 这是方药配伍中的关键环节所在。自 然对人体的 影响, 是“时间 - 气”的影响, 即 在时间维度下, 自 然气化对人体气化的影响 和人体的自 身调节, 主要体现腠理的开阖和气血的充盈, 《 灵枢· 五癃津液别》曰: “天暑衣厚则腠理开, 故汗出 ……天寒则腠理闭, 气湿不行, 水下留 于膀胱, 则 为 溺 与 气”, 《 灵枢· 岁 露论》曰: “月 满则海水西盛, 人血气积, 肌肉充,皮肤致, 毛发坚…… 至其月 郭空, 则海水东 盛, 人气血虚, 其卫气去, 形独居”。 人体气化的正常运行, 是各脏腑协调平衡的结果, 如若这一平衡被打破, 就会导致疾病发生。

药物对人体的影响同 样是基于自 然气化, 药物生长于自 然之中 , 受自 然之气, 是调 整人体之气的媒介。《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篇》: “味归 形, 形归 气, 气归 精,精归化, 精食气, 形食味, 化生精, 气生形”。 药物从自然中来, 作为载体以四气五味升降浮沉之性, 作用于气化失常的人体, 调节“气”“形”“精”, 将人体作为 “精气神”统一的整体, 完成对人体的治疗效果。 在中药的伍应用理论, 当推崇《黄帝内 经》与《神农本草经》, 其中药物的配伍原则、服药时间、药物剂型等的原则描述详尽, 也体现了 作者对时间、 疾病状况、 人体状态等方面的思量 [ 15 ] , 也 是 为 现 代 复 杂 疾 病 的 中 医 治 疗 提 供参考。

1.2气化论与 人体五 脏的 关 系 探讨

气化理论是认识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 也是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确立治疗理法方药的关键。 人体的气化是通过气机运行来体现的, 包括有气的升降出入各种运行变化: 升为清阳上升, 降为浊阴下降, 出为浊气、汗液、水谷糟粕等的外排, 入为水谷精微、自 然之气的摄入 [ 16 ] 。 《 素问 · 六微旨 大论》: “非出入, 则无以生、长、壮、老、已; 非升降,则无以 生、 长、 化、 收、 藏。”正是气机的升降出 入, 使人体正常生长、代谢、衰老。

五脏之气各有特点, 对气机运行的作用 也各有不同, 对应人体各脏腑的 功 能, 脾、 肝主升, 肺、 胃 主降,《四圣心源· 卷四 劳伤解· 中 气》 [ 17 ] 曰: “脾升则 肾肝亦升, 故水木不郁; 胃 降则心肺亦降, 故金火不滞。 火降则水不下寒, 水升则火不上热”, 不仅体现了 脏腑间的相互联系作用, 也体现了 气机的升降运行, 将气化与脏腑联系在一起。 这其中, 脾胃 为气机升降之枢, 是主导全身气机运行、阴 阳 气机流转、 升清降浊的 关键, 同时认为脾胃 与疾病的产生有莫大联系: “胃 主降浊, 脾主升清, 湿则 中 气 不 运, 升 降反 作, 清阳 下 陷, 浊 阴 上逆, 人之衰老病死, 莫不由此”。 肝主升发, 携肾水上行以滋心阴, 肺主肃降, 携心火下潜以助升阳。 在以五脏为核心的人体中 , 各部分在功能上不是孤立而行的, 而是以“气”为 媒介, 以 “化”为 方式的 相 互协调、 配合运作。 五脏气化中 , 五脏之间 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 即 五脏生克制化 [ 18 - 19 ] , 是维持气化运行的基础, 也体现了 人体的“统一性”和协调平和的稳态本质。

因此, 人体作为统一整体, 五脏协调合作共同作用于气机的运行。 分而言之, 各脏自 身 气机的 正常运行也是保障全身 气化正常的根本。

1.3气化论与 疾病 的 产 生 探讨

自 然之气对人体气化的影响, 是人体气化运行的外在因 素。 自 然中 的异常之气对人体气机运行有影响时, 人体正气会对抗自然不正之气来避免疾病的产生, 当正气抵抗不及时, 疾病就会产生, 这就形成“时间 - 气候 - 病候”体系。 “时间 -气候 - 病候”基于运气学说, 是在自 然中 的 不利 气候对人体的作用之下发生的疾病。 内 经中 五运六气学说的阐释了 不同的年份的运气规律, 以 及不同 的 气候特点规律。 《素问 · 气交变大论篇》中提到“岁 木太过, 风气流行, 脾 土 受 邪 …… 岁 火 太 过, 炎 暑 流 行, 金 肺 受邪……岁 土太过, 雨湿流行, 肾水受邪…… 岁 金太过,燥气流行, 肝木受邪…… 岁 水太过, 寒气流行, 邪害心火”。 即为在不同的运气特点下, 气候异常, 邪气发生,邪气影响人体气化, 导致疾病的产生。 强烈异常的 气候对人体的 影响 更为 重大, 甚至 会造成疫疠的 流行。

尤其是疫疠的爆发与流行, 从“三年化疫”理论着手, 体现在时间的维度中 , 自 然气化对人体的 影响。 近年来对流 行 病 的 研 究 也 多 从 运 气 失 常 入 手 [ 20 - 23 ] , 例 如SARS 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产生与 流行 [ 24 - 27 ] ,对其进行病因病机分析与治疗用药指导分析。

对于人体自 身 而言, 机体的气化依靠于脏腑之气的运行。 《素问· 举痛论篇》曰: “百病生于气也, 怒则气上, 喜 则 气 缓, 悲 则 气 消, 恐 则 气 下 …… 惊 则 气乱……思则气结。”这体现了 两个关键问 题: 其一, 五脏所主情志, 是五脏气机运行的体现,“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 怒、 脾 在 志 为 忧 (思)、 肺 在 志 为 悲、 肾 在 志 为 恐(惊)”, 情志过度导致脏腑气机运行异常, 进而导致疾病的产生; 其二, 异常之气与脏腑功能的 关系, 人体气化中 , 正常的气机升降体现了 脏腑功能, 协调统一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 异常的气机运行, 对五脏功能造成影响, 或涉及一脏, 或涉及多脏, 使得五脏气化不利、五脏功能异常, 导致疾病的产生。

脏腑气化与人体气化相互影响, 互为 病因。 正常的人体气化为气机升降出 入的 平衡, 若这一平衡被打破, 全身气机升降运行出 现异常, 就导致疾病的 产生:气机当升不升, 肝木脾土升发、 升清功能异常, 则木郁而生火或土郁湿盛运化不足, 肾水寒于下; 气机当降不降, 则肺气上壅, 胃 气不降, 心火亢于上。同时, 五脏之间的平衡也是气化正常的重要因素,五脏间的相 生相 克、 相 互制 约, 即 五脏的 生克 制 化关系, 每一脏都不会太过或太不及而影响他脏的 正常功能, 是五脏平衡的关键。 在病理状态下, 则出 现“气有余, 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 其不及, 则己所不胜, 侮而乘之, 己 所 胜, 轻 而 侮 之。” 即 某 一 脏 功 能 过 亢 时, 会“制”其所克之脏, “侮”克己之脏, 某一脏功能不足时,会被克己之脏“乘”, 被所克之脏“侮”。 例如肝木太过,则制土侮金, 表现为 肝木升发太过, 脾土受制则湿盛,运化失调, 肺金受侮则肺气不降或肺壅生火, 在疾病中除了 肝木亢盛的症状, 还可能出 现脾、 肺二脏的症状。

可见, 在某一脏过亢或不足时, 都会影响 其所生、 所克或克己 之 脏 的 功 能。 “见 肝 之 病, 知 肝 传 脾, 当 先 实脾”, 在疾病发生时, 可能没有明显出现他脏的症状, 但需考虑五脏之间的生克制化关系, “虚则补之, 实则泻之”, 提前预防, 截断疾病的发展、传变。

2气化论的临床应用

临床上气化理论应用涉及广泛, 脾胃 病[ 28 - 29 ]、气血津液病[ 30 ]、老年病[ 31 - 32 ]、皮肤病[ 33 - 35 ]、癌症及其放化疗不良反应 [ 36 ] 等的治 疗中 。 《 素问 · 六微旨 大论》: “出入废, 则神机化灭; 升降息, 则气立孤危。 故非出入, 则无以生、长、 壮、 老、 已; 非升 降, 则 无以 生、 长、 化、 收、藏”与《伤寒论》中 “见肝之病, 当 先实脾”, 是为 气化论在临床应用中的解释。 人体气化失常是为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 气化失常则五脏功能受到影响, 进而涉及他脏, 加重气机失常, 乃至影响 全身 气机运行。 同 时, 气机失常也会导致气血津液的运行异常, 气不行则滞, 气运行异常则逆、陷、脱; 血不行则成瘀, 津液不行则形成水肿、 痰、 湿、 饮、 浊等病理产物。 这些病理产物为 标,气化失常为本, 同时这些病理产物又会影响气机运行,加重气机运化失常, 加重五脏的运行异常, 加重疾病的产生和 发 展 [ 28 ] , 甚 至 影 响 他 脏。 因 此 在 治 疗 和 预 防中 , 都要辨明病机, 兼顾他脏。

2.1气化论在疾病 辨证中 的 应 用

在人体中 , 气机异常为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 在疾病辨证中 , 从脏腑气化出 发, 深究其根源, 追查源头, 而非就现象做判断。 例如肝阳上亢, 作为疾病证型来论治, 但须深究其肝阳上亢的缘由 , 询问患者症状, 确 定病机为 肝木升发太过,亦或是土虚湿盛、木郁生火而致肝阳上亢, 进而确立治则为平肝潜阳, 或者是疏肝健脾、祛湿降气。 明确的病机是疾病治疗的关键, 也是组方用药有的放矢的关键。

2.2气化论在疾病 治 疗 用 药 中 的 应 用

在疾病的 治疗用药中 , 利用药物的四气五味之性, 调节人体之气的平衡。 《素问 · 藏气法时论篇》中 确立的治疗大法“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 具体到用 药, 即 “肝苦急, 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 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 急食苦以燥之” “肺苦气上逆, 急食苦以 泄之” “肾苦燥, 急食辛以润之”。 “肝欲散, 急食辛以 散之, 用 辛补之, 酸泻之……心欲软, 急食咸以软之; 用 咸补之, 甘泻之……脾欲缓, 急食甘以缓之, 用苦泻之, 甘补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 用 酸补之, 辛泻之…… 肾欲坚, 急食苦以坚之, 用苦补之, 咸泻之”。 在组方用药中 , 首先考虑疾病的寒热温凉之性, 再利用药物的药性, 调整人体不正之气。 善于利用药的性能, 而不拘泥于药物的功效。例如临床常用以桂枝疏肝, 取桂枝的辛温之性, 升发、温煦之能。

2.3气化论在疾病 预防和已 病 防 变 中 的 应 用

在疾病的预防中 , 对于人体自 身 ,《素问· 上古天真论篇》中提到有“食饮有节, 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虚邪贼风, 避之有时, 恬惔虚无, 真气从之, 精神内 守”“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 形劳而不倦, 气从以顺, 各从其欲, 皆得所愿”, 从日 常饮食起居、精神情志等方面的保养自 身 , 使疾病不生。

人生活在自 然之中 , 受自 然之气的影响, 因此还当重视每年的运气特点, 结合自 身 身体状况, 做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以达到“正气存内 , 邪不可干”。 不同的运气特点之年, 具有不同 的 气候、 物候特点, 对人体造成的影响也各有不同: 木运之年, 即六丁年、六壬年, 温煦升发之气旺盛, 对应人体则 肝木升 发太过, 可能导 致肝火、肝风, 也可能对脾土克制过度, 影响脾胃 功能, 需在饮食起居中注意顾护胃 气; 火运之年, 即 六戊年、 六癸年, 热相较胜, 对应人体则易 成心火亢盛, 对津液有所耗损, 也能对肺金造成影响, 需宁心静气, 滋补心神, 润肺, 饮食不可太过辛辣刺激; 土运之年, 即六甲年、六己年, 则寒湿盛, 对应人体则易造成脾胃 寒湿、脾肾寒湿、脾肾阳虚之类, 在饮食起居中应保暖防寒, 顾护胃 气脾阳, 少食寒凉之品; 金运之年, 即 六乙年、 六庚年, 则肃杀萧瑟, 对应人体易造成肺气虚或肺气壅滞, 也可能对肝木的升发有影响, 应注意护肺气, 保暖润燥, 舒肝理气; 水运之年, 即六丙年、 六辛年, 则寒凉闭 藏, 对应人体易造 成 肾 虚 或 肾 阳 不 足、 下 焦 寒 湿, 应 注 意 滋 肾助阳。

《伤寒论》中 “见肝之病, 当 先 实 脾”, 在 既病 防 变中, 以气化论为指导, 以 五脏之间 相 互关系 为 线索, 在疾病发展传变之前, 扶持正气, 同时对其可能影响的脏腑则“补其不足, 泻其有余”, 截断疾病, 扶持正气, 驱邪外出。

在临床应用中 , 辨证阶段需深入挖掘病机, 不单纯就表象做出判断, 要深究其根源; 论治时以运化气机为主, 将五脏相互关系 为 指导原则, 治病求本, 同 时兼顾他脏, 辨证治疗和既病防变同 时进行; 在遣方用 药中 ,以气化论为“理”, 以辨证论治为“法”, 结合药物气化与人体气化,“方药”才能最大发挥疗效。

3讨论

气化论可以通过自 然气化、人体气化、药物气化三个部分得以 呈现, 是“时间 - 气候 - 物候 - 病候”的综合体现。 生理状态下, 人体气化受自 然气化影响, 并作出相应调节, 保持气机的 正常运行; 病理状态下, 不良自 然之气影响人体, 扰乱气机运行,导致疾病的发生, 甚至引 发疫疠的流行。 对应人体气化, 则以五脏一体为用 ,以五脏相互生克 制 化的 相 互作用 关系 为 指导, 是“辨证”的重要环节。 气机运行不畅而致气的升降出 入失常, 出现气机升发太过或下陷太过, 中焦为气机升降的枢纽, 肝、肺为气机运行的 推动力 量, 心肾交通为 气机运行的目 的。 药物气化是自 然气化的 媒介, 以 药物四气五味升降浮沉之性为指导, 来调节人体, 是“论治”的重要环节。 同时, 疾病的治疗中 , 截断和防止传变也应用到脏腑气化理论, 可见气化论贯穿于疾病发生发展及治疗的全过程中 , 同 时也有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的深刻内 涵在其中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