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五味理论

 医道无涯 2016-10-05

中医五味理论

五味理论最早源于《内经》。

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味;

有些还有淡涩两味,

但是习惯还是叫“五味”。

这里面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五味的相互转化影响人体生长化收藏的整个生命活动。

所以就可以通过五味与脏腑的相关性来认识我们自己,

通过调节五味的有余和不及来调节脏腑的功能盛衰。

分别从五味和人体的生理和病理两个角度来谈谈。

1、五味理论与人体的生理

人禀天地之气以生,人身气化即天地之气化。

阴者,脏腑阴精也,是就物质基础而言。

内经里具体谈到:

“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 …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 …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 …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 …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

五味对五脏起着重要的滋养和协调作用,

五味化生精血方能形成人的有机整体。

一般认为心喜苦、肺喜辛、肝喜酸、脾喜甘、肾喜咸,

五脏对五味各有特定的亲和性。

另外,人体生命活动从根本上是阴阳互为根本、互相消长转化,

而五味也会影响阴阳的盛衰,

从阴阳属性上分,气属阳,味属阴,

味厚为阴中之阴,薄为阴中之阳;

从五味运动转化而言,

辛甘发散属阳,酸苦涌泄属阴,咸味涌泄属阴,淡味渗泄属阳。

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才畅流,腠理才会致密,这样,骨气就会精壮有力;

所以人体的生理结构与功能都与五味的作用是密切相关的。

2、五味理论与人体的病理

人体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

各脏腑间互相制约、互相作用,对立而又统一。

如果饮食五味有偏,那么五味作用于人体就会有太过或者不及,

就会造成脏腑功能偏盛或偏衰,

那么脏腑之间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的平衡系统就会打破,从而导致疾病出现。

对于这点,内经这样描述的:

“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虽然五脏的生长要靠五味,但五味吃多了又损害五脏的协调。

另外,水能克火,若人体心气本来有点虚,但是又吃咸的多了,

则会出现肾水太甚而乘火,水气凌心;

反之,如果心火旺盛又是咸味所适宜的。

所以有心病禁咸的说法。

心脏功能亢盛通过吃咸的方式来缓解,内经叫食咸补之。

不论是减还是加,协助恢复到平衡状态,都是补。

另外,脾胃土为肾水之所不胜,如果肾得谷味之咸,

那么可反克中焦脾胃之实积。

五味各有所走,各有所病,五味致病各有病机。

如内经里谈到“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

因为酸有收敛的作用,只能行上、中两焦,

不能快速的被吸收转化,所以会停留在胃。

如果胃里温暖和谐,就会促使酸味下注膀胱,

膀胱薄而且柔软,遇到酸味就会收缩卷曲,

从而导致膀胱出口收缩,导致排便不那么顺畅的病证。

前阴是宗筋汇聚处,肝主筋,所以说酸走筋。

总的来说,五味理论是历代医家制方选药治病或者食疗调理所必须遵循的原则。

必须要明白五味之用,遵循五味配伍之法。

必须分药的阴阳五味。

中医药的疗效核心不在实体解剖实验,

而在内外气化功能;

不仅在于药量大小,还在于气味厚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