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辨证治疗

 鹅头山 2022-11-21 发布于河北
【辨证治疗】治疗眩晕,只要方证合拍,效果立竿见影

引起眩晕的病因很多,病机也有脾虚、肾虚、湿邪、肝寒等等。

今天选取了经方治疗中不同病因病机导致的眩晕,方证合拍,立竿见影,不出五剂药随手而愈,供大家学习。

仲景《伤寒杂病论》对眩晕论述颇多,所列方药亦有不少。

案1、泽泻汤案例(内耳眩晕)

患者刘某,男,47岁。一直都有内耳眩晕症,最近因为工作繁忙眩晕又发作了

症状:头晕目眩,卧床不起,目闭不开。目开则晕甚,耳鸣,食少呕恶,大便溏泄。舌质正常,苔白腻,脉濡缓。

辨证:此为脾虚湿阻,清阳不升之证。治以健脾利湿。方用泽泻汤加味。

药用:泽泻30克,白术10克,苍术10克,藿香10克,半夏10克。服此方4剂诸症皆除。

按语:此案例全系一派脾虚湿阻,蒙闭清阳之证。

若同属内耳眩晕,伴有肢冷、脉沉细,舌淡嫩等阳虚证,可用真武汤。

根据《金匮·痰饮病》篇关于:“心下有支饮,其人苦眩冒,泽泻汤主之”之论,选用泽泻汤,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案2、吴茱萸汤案(神经性头痛)

患者易某,女,61岁,自述素有神经性头痛,近因受凉而复发。

症状:头目眩晕,巅顶疼痛,脘闷恶心,呕吐涎沫,口淡溲清,舌苔薄白而润,脉细沉弦。

辨证:肝寒胃虚,挟浊阴上逆之证。治以温肝降逆和胃,方用吴茱萸汤加减。

药用:吴茱萸6克,泡参18克,茯苓18克,姜半夏10克,生姜10克,蜀椒3克,服此方2剂,诸症悉除。

按语:吴茱萸汤在仲景书中共出现5次。

其中“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茱萸汤)主之”,分别在《伤寒》和《金匮》中重复出现。

此案眩晕呕逆,头痛,吐涎沫,证属肝寒胃虚,其病机与吴茱萸汤证相等,故予吴茱萸汤而获得痊愈。

案3、小柴胡汤案(感冒)

患者戴某,女,45岁。3天前因受凉发病,证见头目眩晕,往来寒热,心烦欲呕,口苦咽干,夜寐不安,心悸汗出。舌红,苔薄黄,脉弦细稍数。

辨证:此为邪犯少阳,热郁痰滞之证。予小柴胡汤加减。

药用:柴胡12克,半夏曲12克,黄芩12克,太子参15克,生龙齿30克,白芍15克,生姜10克,大枣10克, 甘草6克。服此方2剂诸症皆愈。

按语:此案有口苦咽干眩晕及往来寒热胸胁苦闷诸疾,其脉弦细。

符合《伤寒论》第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及《伤寒论》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所以用小柴胡汤可以痊愈。

医家常用仲景方药治疗各类眩晕,常取得满意疗效,大家可细细体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