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理想之城》职场:你若是光,终可照亮

 土而不渣 2022-11-21 发布于重庆
我记得电视剧《理想之城》最后,苏筱和汪炀有一段对话:
“汪总,您是不是对董事长有什么误会啊”
“误会什么啊,当初集团整改的时候我怕他畏难,我就主动提出创办天成。他是不是应该从心里记着我的好。现在天字号合并,他问都没问我就让夏明当总经理。在他心里,我就不明白我到底是什么”。
“我特别理解你的感受,我记得许峰跟我说过,说我只是董事长手里的一把刀。当时我也产生过疑惑。后来我和董事长一起共事时,我才慢慢明白:董事长,他就是个舵手。他的眼睛只看到正确的方向。作为下属,我需要做的就是紧跟他的步伐,要不然就会被甩下。不只是你,不只是我,每个人都一样”。
整部剧其实就是这段话的一个放大版。原来一起打天下的兄弟伙们成为了既得利益者,还不忘吸集团公司的血,并觉得是理所当然。元老们总是觉得自己当年为公司牺牲得太多太多了,集团和董事长都应该体谅和包容他们。就拿最后汪炀所说的意思大抵也是没有看清自己作为下属的身份,没有把昔日兄弟情变成职场的素质。他想要的是董事长对他的尊重,而这份尊重却是董事长要想他所想,利他之所利。其实整个剧中汪炀还算是一个格局比较大的分公司老总,连他最后都还是站在自己角度埋怨董事长,则其他人便可想更甚。
现实中被既得利益者捆绑的公司实在太多。他们不是陷入经验主义,就是陷入了自以为是,要么把过去的功劳常常挂在嘴边,要么把过去的理论放之四海。新人得不到重用,新人得不到成长,公司便“一代不如一代”。元老们把持着公司各个重要的部门,为了各自的利益,斗争大于协作,逐步变成了封闭了部门,组织效率大大降低。这就是常说的内耗。正如剧中集团人口中常说的“你要按照流程来,你要按照制度来,这就是集团的做事风格”。于是剧中呈现的就是跨部门协作相当难。一旦协同难便就更需要制度、流程来加以约束。看似公平的秩序,其实是组织丧失了灵活性。也进一步说明组织里的人越来越小心,越来越有边界感。边界越清晰,人的能力范围也就越窄。慢慢的组织就把人用成了庸人。
作为瀛海集团的董事长知不知道这些事呢?当然是知道的。能够经营一个公司的大老板连这都看不懂显然是不称职的。只是现实中有太多无奈,不可恣意妄为。不是有了权力就可以随便变革,不是有了财富就可以肆意挥霍。往往越是拥有这一切的人越是懂得克制他心中的蓝图何曾不想早日实现?只是他十分清楚,自己永远是在悬崖边,不小心就可能万丈深渊。就算是自己的公司,自己说了算,也仍然要看看既得利益者的眼色。
作为集团董事长赵显坤明显是孤独的。电视剧中也用了无数次他一个人坐在办公室发呆,秘书退出来关上门的场景来阐述高处不胜寒的孤独。我相信董事长有太多话想说,有太多的人想见,可是他什么也不能说,谁也见不着。他比所有人更清楚,公司的命运掌握在他手,他无所寄托,无法抱怨,便也无从倾诉。
夏明的出现,让董事长赵显坤看到了一些的希望。他觉得这个年轻人有魄力、胆识,敢作敢为,充满了闯劲。他试探了夏明后发现夏明不会理解他,甚至把他当成了竞争对手或敌人。夏明太聪明,聪明的有些自以为是了。这样的人不利于控制,不是合格的“工具”。

直到苏筱的出现,才真正让董事长赵显坤看到了一个完美的“工具人”。苏筱出身微末,懂得感恩,对事业有干劲有野心却对权利不抱期待。苏筱有年轻人的浪漫主义又不缺务实的专业敬业精神。从最后那段话也可以看得出,苏筱才是整个剧中真正正确认识自我的人。这样的人清醒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清楚地知道自己不能要什么。身为“工具人”做好自己的本分,为一个愿意用自己的人肝脑涂地就行了。“得之我幸,失之我命”,这是一个“工具人”的成熟。正是有了这份成熟,她才能准确的看待董事长,深刻地理解他千秋大业一壶茶的平静和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孤狠。
一个仰望星空的人和成为那片天空的人本是没有交集的。苏筱就像那遥远的地平线,把天地人拉在了一起,让我们看到我们即是那仰望星空之人,又完全可以成为那片天空照亮更多的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