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浙江上虞四明山,道教第九小洞天

 蔓萝花 2022-11-21 发布于安徽
       道教追求修德养性、学道登仙之士,往往远离尘世、遁迹山林,以选择人迹罕至、幽深僻远的名山洞府为潜隐默修的理想归宿处,世人则以为即是仙人居留之所、参神通天之境、祥瑞多福之地,后世道人,也都就此兴宫筑观、聚居修炼,并逐渐成为人们游憩赏览的佳境胜地。
图片

图片

       唐朝时著名道士司马承祯(647-735)游天下名山,其所撰《洞天福地·天地宫府图》,排列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其中四明山为三十六小洞天中的第九洞天。”唐末五代时,缙云人杜光庭(850-933)入天台山学道,一生著述丰富,所撰《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仍以108处洞天福地排定先后次序,除七十二福地有一定变动外,十大洞天仍其旧,三十六小洞天中,四明山位列仍在第九。全文为:“四明山,丹山赤水洞天,在越州余姚县,刘樊得道。”四明山在道教洞天福地中的地位相对稳定。宋代张君房编著的《云笈七签》中所述:“第九四明山洞 ,周回一百八十里,名曰丹山赤水天。在越州上虞县,真人刁道林治之。”
图片

       这个丹山赤水天,现在是处风景名胜区,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境内的大岚镇柿林村,距余姚市区45公里。风景区地处四明山腹地,气候宜人,是一处以峡谷景观为依托,以道教文化、浙东古山村风情为文化内涵,以绝壁、奇岩、古桥、流溪、飞瀑为特色的风景名胜区。相传在东汉年间,上虞县令刘纲、樊云翘夫妇慕此处高峰轶云,更有四明二百八十峰含青育翠,景色优美如仙境,便在此处隐居修道,数十年后得道成仙。从此丹山赤水成为道教名士隐居修身之胜地,吸引了无数道教徒来此布道修行,因此被尊为中国道教之第九洞天。
图片

       在整个丹山赤水景区内,分布着许多道家的遗址与传说。

       炼丹洞里,供奉着两尊神像,他们分别是太上老君和太白金星,他们都是被道教尊称为祖师爷的人物,相传他们均在此洞炼丹修真,洞顶上镌刻着“金丹九炼”四个大字。
图片

       老君石,那惟妙惟肖的神态,就像三清之一的太上老君端坐其上,亲自镇守这块道教圣地,护佑这方圆百里的苍生。
图片

       四明山道教的活动中心——四明道观里供奉着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的神像,灵官殿主要供奉四大天王的神像。原来的道观规模比较小,文革期间被毁坏,现在的道观是2002年重建,整座四明道观由玉皇殿、灵官殿等配套设施组成。
图片

图片
       在一处高几十米暗红色的石壁上有北宋宋徽宗的御书“丹山赤水”四个大字赐于此处。暗红色的石壁倒影在溪水上,溪水也成了红色,形成一道独特的美丽风景,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光临这幽静美丽的第九洞天。

       四明山崇山峻岭,其腹地有一片高山台地,台地边缘有一个村庄,下临深谷,与对山相望,因此称之为峙岭村。每到秋季,村前村后满山遍野的柿子树桂满果实,火红火红的柿子掩映在白墙灰瓦间,构成一幅独特的风景,于是有了一个美丽的名称:柿林村。

  自柿林村沿山路下至山脚,峡谷间有一条小溪,对岸迎面是一段宽数里、高百余米的悬崖峭壁,崖间呈现红色,蔚为壮观。相传,古代有一位仙人在此杀羊,血水溅到崖石上而把崖壁染成了红色,所以称此为杀羊岩,亦称丹崖。悬壁又倒映在一旁的小溪中,溪水也看似变成了红色,因此称之为赤水溪。于是,这一带就有了丹山赤水的美誉。

  跨过溪上一座始建于清咸丰九年(1859)的石拱桥,抬头就能看到迎面的崖壁上纵向刻有“丹山赤水”四个大字,左下角盖有“御笔”两字印章。其书法笔画舒展劲挺,具有宋徽宗自创的瘦金体特征,常被误为宋徽宗为这一带丹山赤水美景所亲书,其实不然。

  四明山确有“丹山赤水”之称。相传,四明山曾是东汉上虞令刘纲求道成仙之地。刘纲弃官后,同妻子樊云翘在四明山的白水山潺潺洞向仙人求道,得道后在大岚升天成仙。后人为纪念他们,在飞升处建祠修观。唐道士司马承祯(647—735)在其所撰的《洞天福地之天地宫府图》中,其游历天下名山后,列出天下“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其中有:“第九:四明山洞,周围一百八十里,名丹山赤水之天。”将四明山列为三十六洞天中的第九。唐天宝三年(744),唐玄宗派使者前来,扩大原有道观规模,并欲在飞升处新建祭祀刘纲的庙宇,但终因飞升处道路艰险,于是将庙宇移建在潺潺洞外的刘、樊故居旧址。北宋政和年间,宋徽宗为庙宇御笔亲书赐门额“丹山赤水洞天”六字,这也正是宋徽宗曾亲书“丹山赤水”的由来。然而,宋徽宗御书并未刻成摩崖,庙宇也早在明正德至嘉靖年间被毁。柿岭村的摩崖题刻显然并非宋徽宗所亲书,只是近十年间为开发旅游而集宋徽宗真迹仿刻上去的。

  宋徽宗的御书摩崖虽是新刻,但这段丹崖上还真有一处为这里美景而题刻的“丹山赤水”摩崖石刻。从赤水桥边牌坊的山间小道绕到道观后,正是此段丹崖的右下角,在高约五米处的崖壁上,自上而下纵向深刻有隶书“丹山赤水”四字,书法浑厚庄重,每字高约35厘米,宽约50厘米,总高近1.5米,其上款有“庚午”年款,下款为“睢宁苗启平题”。经查,苗启平号允青,江苏睢宁人,民国十七年四月至民国二十年五月期间任余姚县县长。而庚午年即为民国十九年(1930),由此可见,该处摩崖题刻是苗启平到任后第三年所题写。在四明山他还留下过多块摩崖石刻,除这块“丹山赤水”摩崖外,尚有羊额岭上的“羊额古道”四字摩崖,白水冲瀑布的“白水潺潺”四字摩崖,为余姚的风景名胜增色不少。


四明山洞,周回一百八十里,名曰山赤水天,在越州上虞县,真人刁道林治之。

四明山位于浙江省东部的宁绍地区,也称金钟山,又名句余山,分布在宁波市西部的余姚、鄞州西南和奉化,平均海拔100-300米。因其大俞山峰顶有个“四窗岩”,日月星光可透过四个石窗洞照射进去,故称“四明山”。有龙虎山的气势壮观,兔耳岭的怪石灵秀,有着第二庐山之称,林深茂密,青山碧水,各种鸟兽出没其间,生态环境十分优越,被誉为天然“氧吧”。

四明山平均海拔在700米左右,是休闲避暑的理想之地。曾是革命根据地之一,也是中国南方七大游击区之一,是浙东纵队的主要活动区。主峰在嵊州市黄泽镇北部,海拔1012米(现调整为1018米)。景观入胜,层峦叠嶂,山奇水秀,闻名遐迩。给这座绵亘七个县市的浙东名山笼罩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据《剡录·山水志》载:“四明山境四周八百余里……东为惊浪之山,西拒奔牛之垄,南则驱羊之势,北起走蛇之峭。”四明山多峰,但若以高度来确定,当以海拔1021米的覆船山为最。但因位于其南偏西的山头,高峻挺拔,四面玲珑,独领风骚,而被冠名为 “四明山主峰”。四明山云蒸霞蔚,地处华东前沿,曾有中国第二庐山之称。于公园内的各个景区,为华东一带罕见的天象景观。每到冬季,漫山雾气升腾,凝成闪亮的银屑,点点滴滴堆嵌在高山之巅的松树和其他树木之上,或绣出各式各样的冰凌花,或结成钟乳石笋般的冰挂。遍山的花草树木,恍若银枝玉叶。这时的四明山俨如天上广寒宫,海中珊瑚岛。

千百年来,众多文人墨客慕名游胜,兴情所至,吟山咏水,题诗寄情。唐代大诗人李白、刘长卿、皮日休等曾为此地的山景美色纵情吟唱;该区域内的红佛寺景区,已成为当地旅游热地。

2018年9月26日,四明山省级旅游度假区荣获2018年“中国天然氧吧”创建地区称号。

秦汉以来,四明山仙风极盛,道仙传说颇多,刘、樊缘木求仙,刘阮四窗遇仙,虞洪遇丹丘子获仙茗等传说故事家喻户晓。距余姚梁弄镇南8里的白山,有以瀑布和仙迹著名的白水宫,即白公诵经问神之所。据近年考证,白水宫遗址有两处,一在白水冲上游道士山南麓,面积小,遗物少,想是白水宫旧址。一在白水冲下平坡上,遗物较多,尚有大枫树十株、九龙松一颗、泉井一眼。石砌的宽阔大道,精美的山门台阶等。又寻得石田山房和清晖亭等遗址,是史料爱好者和考古学家的最好去处。

四明山是我国道教"第九洞天福地",特别是两汉以来,学道登仙之士,远离尘世,遁迹山林,把名山洞府作为修德养性的归宿,兴宫筑观,聚居修炼。今天余姚大岚、梁弄一带的“丹山赤水",就是当年"天下洞天福地之九"的道家圣地,四明山因道而成为东南名山。北宋政和年间的皇帝宋徽宗御书“丹山赤水洞天"赐四明,使四明山道教之风更盛。

在四明山随着道教而产生的道教音乐,经唐、宋、元、明、清一千多年的不断改进和充实,成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以强烈的宗教色彩显示出高度的艺术内涵和音美的个性。四明山的道教音乐特色,在于曲调的平顺缓和,唱腔迂回婉转,其音乐优美淡丽,音韵缥缈回味悠长,少量的也有激昂雄壮。其主要的音乐在当代还有承传,大多反映在民间的法事仪式和作法的道场,是现代残存文化的一个种类。


       凤鸣山属四明山余脉,距丰惠老街4公里,方圆约5平方公里,自古以来就是道教文化的兴盛之地,其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和静谧幽深的千年古洞吸引了国内外的八方宾客,其中“悬石飞瀑”、“千年古藤”二景区点堪称奇观。《道德经》中曾把:“上虞四明山”列为道教第九洞天,而作为四明山余脉——凤鸣山上的红色火成岩陡壁及瀑布,则谓为经书中的“丹山赤水”。凤鸣山上,松林茂密,古木重荫,道教古迹众多,洞穴密布,亭台楼阁掩映其间。空气中负氧离子极多,气场奇特,成为气功界、人体科学研究者追源谒祖的地方,也是人们了解古代道文化,领略人间仙景之美的胜地。游客从山麓北侧缘溪而上,一路梅林修竹,云杉古松,渐入佳境;飞瀑奇石、古藤祠庙,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与明媚的山水风光融为一体,素来就是得天独厚的游览胜地。


       凤鸣山坐落于上虞市丰惠镇东南4公里,距上虞市区17公里,为国家2A级景区,景区面积2.4平方公里,以山陡谷深、急流叠瀑、苍山翠绿、小桥流水的自然美而闻名,其中“悬石飞瀑”、“千年古藤”二景区点堪称奇观。

       凤鸣山是道教“第九小洞天”的所在地,有着数千年的文化传承和历史积淀,山上有道教祖师、东汉炼丹家魏伯阳炼丹的遗址。魏伯阳终其一生,在凤鸣山上炼丹,并著有《周易参同契》一书。此书在养生学、古化学等方面有其独特的观点和阐释,被誉为世界上第一本科学书籍,后被尊为“万古丹王经”。

       山上还有闻名遐迩的凤鸣真人祠,建于汉代,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东晋名士谢安、宋朝朱熹、明朝潘府等文人墨客都曾到此一游,并写下了不朽的诗篇。凤鸣山以山陡谷深的特点吸引着海内外游客,人们纷纷前来体验凤鸣山的急流叠瀑,一览绿树苍山和小桥流水。

凤鸣山的自然景观。

       悬石飞瀑堪称一奇。用飞流直下三千尺来形容也不为过。瀑布在两个陡峭的山壁间,飞流直下,激起水花。走近瀑布,气温要低好多度,空中也好似飘着小雨。瀑布的顶部还有三块巨石,据说也和仙姑修炼的故事有关。

       千年紫藤堪称二奇。悬石飞瀑的顶部还生长着一棵千年紫藤,而且到现在还在发芽开花,简直快成精了!那藤悬在山壁上,有两三百米长。

       除了这根千年紫藤,凤鸣山还有很多野生的紫藤花。这个山头,那个树梢,这个季节,开的正是灿烂。

       茂林修竹,小桥流水,山间清风.…这里的美好还有很多。不同的季节不同的色彩,不同的年纪不同的风光。


       一座白墙青瓦的仿清建筑巍,看上去朴素典雅,不饰雕琢。拱形门额上方写有“ 南屏 ”二字。

       入山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凤鸣景区的山门——凤鸣坊。坊额“凤鸣坊”三字为 绍兴 著名书法家沈定庵所书。坊柱正大联“ 石门 开处,山藏古庙雪霜清;步入 南屏 ,洞泻流云河汉远”。

       凤鸣山上,松林茂密,古木重荫,道教古迹众多,洞穴密布,亭台楼阁掩映其间。空气中负氧离子极多,气场奇特,成为气功界、人体科学研究者追源谒祖的地方,也是人们了解古代道文化,领略人间仙景之美的胜地。

       从山麓北侧缘溪而上,一路梅林修竹、云杉古松,渐入佳境;飞瀑奇石、古藤祠庙,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与明媚的山水风光融为一体,素来就是得天独厚的游览胜地。

       凤来亭嵌镶在云杉古松间,玲珑剔透。相传凤凰曾负仙女在此栖息。旧《 上虞 县志》有“昔有仙女跨鸾作凤鸣至此”的记载,于是后人就在这里修建了凤来亭,且山以亭名。凤来亭下,清泉汩汩,清溪之上,架一座“神龙穴”小桥,桥下溪流冬夏不竭,传说有一条神龙伏踞山中,故名。南宋高宗时, 上虞 知县陈炳曾吟诗赞此亭桥处胜景:“巨灵怒触不周折,惊崖飞堕空中裂。半夜 霹雳 倒银河,定知下有神龙穴。” 这“神龙穴”就坐落在风来亭的桥畔。

       观梅亭,又称魏公饮酒亭,相传东汉魏伯阳从丰惠天庆观到凤鸣山炼丹著书的日子里,常邀一些好友在这里饮酒观梅。

       明代思想家,诗人黄宗羲的诗中有“古虞十里城南路,柳绽梅开到凤鸣”两句,说的就是观梅亭下春梅绽放的景色。其实,梅园之上的凤鸣茶更具特色。由于这里是朝北山,终年常烟雾缭绕,又是微酸性黄土壤,十分适合种好茶。凤鸣山茶色、香、味俱佳,也曾被黄宗羲作诗赞誉。

       凤鸣洞也称仙姑洞,相传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当时山下有一位女子因受不了后母虐待,只身离家跨鸾凤进山,以野果充饥,一心修炼而成仙。后人立祠祀之,故叫仙姑洞。

       该洞年久而塌损,又经后人多次修复,但原形不变,呈弯曲S形。洞壁上还有八组壁画,都是几千年来的神话故事。进得洞里,你会感到仙气萦心,灵火闪烁。善男信女会向仙姑娘娘诉个心愿,祈求庇佑。

       东汉炼丹术家道教祖师魏伯阳炼丹的遗址在凤鸣洞近侧。魏伯阳一生在凤鸣山炼丹修性并留下《周易参同契》一书,后被尊为“万古丹经王”。该书在养生学古化学所历学方面有其独特的贡献,在境外称此书为全球第一本科技方面的书籍。


       石壁上“炼丹”两个大字为当代著名书法家姜东舒所题。

       据东晋葛洪《神仙传》和现代《辞海》记载,魏伯阳曾率弟子三人入山炼丹,丹成,试喂狗,狗食即死,伯阳说:“吾背违世路,委家入山,不得道,亦耻复返,死亡与生,吾当服之。”也服后即死。弟子巡虞见状,也毅然照师傅服丹,也即死。另两弟子不敢服丹出山而去。伯阳见两人去,便起身吐出仙丹,纳入徒弟和狗口里,徒弟和狗也醒过来。他便带着以命相随的徒弟和那条狗,飘然而去。

       凤鸣洞外的悬石飞瀑也称绩麻槽,是凤鸣山两个奇观之一。

       悬石飞瀑以“拔地万重青嶂立,悬空千丈素流分”的壮观场景,吸引历朝文人墨客游凤鸣观飞瀑,并作游记或吟诗赞美!

       清代诗人褚维厚观瀑后写诗曰:“白日忽风雨,洞中别有天;两山空一隙,百道落飞泉。怒起喧如鼓,抛空散作烟; 桃源 何处觅,到此亦神仙。”生动地描绘了飞瀑的壮美景观。

       在观赏悬石飞瀑的同时,会被缠绕在洞顶巨石与石侧山崖上的巨大藤蔓所吸引。这也是凤鸣景区的一宝——千年古藤。

       古藤名为“常青的油麻藤”,俗称“过山龙”。这古藤漫崖匍匐,整藤有二、三百米长,覆盖整个山头,终年苍翠欲滴。

       凤鸣真人祠,也称“灵惠庙”,始建于二千年前。宋乾德年间,百姓祷雨随应,知县钱似之以其事上闻,赐额“灵惠”,后复于洞之上构屋五间,仍奉仙姑,匾曰“天开灵宅”。旧 上虞 县志还记载“乾隆三十六年八月,风雨交作,真人祠后石壁忽如削裂一片,上有'凤鸣山’三大字,石质自成纹理,皎白可辩,众以为异”。可见凤鸣真人祠的神秘色彩。东晋谢安、宋朝朱熹、明朝潘府、叶经等文人墨客均到此一游。千百年来,凤鸣真人祠终年香烟缭绕,一批批善男信女以为仙女灵验而祈求保佑。

       距凤鸣山4公里处的丰慧古镇在整修,记得前几年路过的时候还挺破旧不堪,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基础上修旧如旧还是挺好的。


       在丰慧南源村村口工厂里还有一棵 上虞 树王,1500年古樟,生长于南北朝,见识过隋唐盛世,依然枝繁叶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