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2.十二正经易堵塞穴位及疏通-手阳明大肠经

 玄术之门 2022-11-21 发布于江西

经胳疏通手法:


注意事项:

①每次每个易堵塞穴位疏理(敲揉、按揉)3-5分钟,每日2次。

②晚上九点之后不适合探查疏理经络。

③经络以通为顺,疏理经络易堵塞穴位是恢复脏腑本能,无关补泻。

④女性经期不主张疏理。(痛经除外)

.大肠经易堵塞穴位

1.大肠经不通症状

经常性的牙痛、头痛;口干,慢性咽喉炎;皮肤经常过敏;青筋暴露,脸上斑点多;肠胃功能弱;肩周痛。疏通大肠经,能促进大肠蠕动,尽快将大肠内的宿便排出。

大肠经为手阳明经,在十二经中有独特的应用,有养阳、生津通腑等作用。如果手阳明大肠经的经气发生异常变动,就会导致牙齿疼痛、颈部肿大等症状。

2.大肠经的易堵穴位

②手三里穴:前臂立起,肘关节微屈,掌心向前胸方向,虎口向上,另一手握空拳,小指掌指关节轻敲肘关节下三指宽处。导引气血动起来,有肠道隐患的人此处有强烈痛感,敲揉此处35分钟/侧,一周内痛减,经过疏理有人此处出痧,此属正常,莫惊慌。痛点还是在肘关节下三指宽的地方。

下牙疼痛可以找同侧的手三里穴。因为大肠经是从下牙然后环唇上来。胃经是从上牙走的,如果上牙疼痛找髀关穴。

②合谷穴:手的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在拇指尖下贴着第二掌骨。

拇指按揉会有胀痛的感觉,如果有肠道问题但痛感不明显可先疏通“手三里穴”,再按揉此穴,感觉亦会出现,连续按揉三天,痛感可消失。

用力抵住合谷穴,不能来回蹭搓,可以旋转按压。

③手五里穴:实践中发现肘关节上四指宽的,当探查“手三里穴”反应不明显时,可以敲揉此穴,如有刺痛或麻胀感,用掌根按揉疏理,坚持数日可疏通。

3.大肠经循行路线 

手阳明大肠经:从食指末端起始(商阳),沿食指桡侧缘(二间、三间),出第一、二掌骨间(合谷)、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阳溪),沿前臂桡侧(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进入肘外侧(曲池、肘髎),经上臂外侧前边(手五里、臂臑),上肩,出肩峰部前边(肩髃、巨骨,会秉风),向上交会颈部(会大椎),下入缺盆(锁骨上窝),络于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它的支脉:从锁骨上窝上行颈旁(天鼎、扶突),通过面颊,进入下齿槽,出来挟口旁(会地仓),交会人中部(会水沟)--左边的向右,右边的向左,上夹鼻孔旁(禾髎、迎香),接于足阳明胃经。

4.手阳明大肠经歌诀:

手阳明经起商阳,二间三间合谷藏,

阳溪偏历历温溜,下廉上廉三里长,

曲池肘髎迎五里,臂臑肩髃巨骨起,

天鼎扶突接禾髎,终上迎香二十止。

5.大肠经穴位:


商阳:为手阳明之始,承肺金清肃之气,递接而来。借少商商金之气,由阴侧转入阳侧,故名“商阳”。张隐菴曰:“阳明司四时之秋令,而太阴主四时之清秋”。揆之此意,则少商为秋商之初,商阳为秋商之正也。商,金也。阳明之气令也。故名本穴为“商阳”。体此秋商凉肃之意,则其治症之用,可想而知矣。又以本穴为手阳明之井,井之所治皆主心下满。又本经从缺盆上颈,贯烦,入下齿中,还出,夹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夹鼻,故本穴又能治颈项乀喉齿诸疾。

二间:又名“间谷”。穴在次指内侧,爪后第二节后。故名“二间”。间,隔也。治症略同合谷。

三间:又名“小谷”。穴在次指内侧,爪后第三节后。故名“三间”。二间、三间,均与合谷交会。故二穴治病,均与合谷略同。。

合谷:合,会聚也,交与也。

《内经》谓:“肉之大会为谷。本穴在拇指食指歧骨间,大凹隙中,故喻之为“谷”。更有小谷、间谷来与交会。故名“合谷”。合谷稍外,名曰虎口,以其扩张也。

本穴治症颇多,以面口为主。又合谷、太冲各二穴,名为四关,以其能大开通也。余治一重感冒,战而未汗。家人大惊,急延诊。为刺合谷,针甫下,战栗立止,稍捻转,汗大出,言语正常,少时安睡,次日能食,但体弱耳。此后余愈信针道之妙,有不可言传者。此四十年前事也。

阳溪:《内经》云.“肉之小会为溪”。凡经气行至凹隙处,多取名溪、谷、渊、池、泉、海。此穴当腕骨阳侧内耸凹隙之中,故名“阳溪”。其所治症,略同合谷。

偏历:历,传也,又经过也。穴在桡骨阳侧,近腕偏棱处。经气由此通行,故名“偏历”。本穴为手阳明之络,与手太阴构通,前此数穴,乃本经稍末之气。若阳经之气不足,则热力不达稍末,形成阴经之气偏盛,则指端清冷。若阴经之气不足,则形成阳经之气偏盛,则手心灼热。以下诸经,阴阳交变,均同此理。本穴所治以口齿耳目诸疾居多,以其经络所过也。

温溜:温,和暖也,溜,流动也。本穴之气不弛不亢,由偏历安顺行来,其有和畅温通之意。观其所治病症,为肘臂寒痛、寒厥头痛等一切寒湿濡滞之症,则知其有温热散通之力也。又治肠鸣哕噫,则知其有决溜通畅之力也,故称“温溜”。以其功能而得名也。温而不热,通而不湍之意,昭然如见矣。

下廉、上廉:廉,侧也,又隅也,棱也。二穴在前膊外侧,肉棱凸起处。在侧棱下端者为“下廉”,在侧棱上端者为“上廉”,以其所在部位而得名也。

两穴治症略同,凡诸偏风、腹痛、尿黄、冷痹不仁等症。但有关大肠者,则更效。

手三里:本穴名义,有体、用两解。有言其体以地位而定名者,《灵枢经◎刺解真邪篇》云。“取天容无过一里。”

《太素◎五节刺》云:“天容无过一里而止”。杨上善谓:一里,一寸也。玩两书“里”字之义,决非道里途程计也。当以《灵枢经》、《太素》为正,考本穴定位,多谓曲池下二寸。若于屈肘尖处量之,则为三寸,故名“三里”。另如五里穴,诸书多谓曲池上三寸。若于肘尖处量之,适得五寸,故名“五里”也。又

如足之三里,经文明言“取之下陵三里”,犹言棱下三寸处也。如此定名言其体也。

又《内经》言:“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以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盖谓天地万物主从之气,得其中和之宜,则生长成藏各得其用。失其中和之宜,则交通不表,风雨不节,人物即因之生病。三里之穴,能治上中下三部之病,故名“三里”。以其功用而得名也,本穴在臂、故名“手三里”。

所谓天气者,鼻司呼吸,采太空之气也。地气者,口纳饮食,取水谷之气也。人气者,一为先天元气,一为后天七情变化之气,及饮食补助之气。所谓天枢上下者,即天枢穴位之上下处也。包括全腹上中下三部言也。腹部有病,三里统能治之。

《针灸大成◎席弘赋》言:“手足上下针三里,食癖气块凭此取”。

又云:“肚腹三里留”,皆不专指“足三里”也。只揣针灸诸穴名义,凡以三里、五里命名者,皆以其能治多经病也。

古代中医术语,常以天地人代表上中下,复以天地代表轻清重浊。如头部三节,脑喜清凉而喻天,故穴名曰天冲、通天之类,口喜和暖而喻地。如称地仓、地阁之类,人居中部而有人中、人迎之类。又在中部以胸廓喜清虚而称天,在腹以浊满充实而称地,在四肢,臂为上肢,穴在臂有天府,天泉,腿足为下肢,穴在腿足,有地机、地五会。如此示意,言简而意深。节省许多文字。学者苟能潜心测会,扩其含意,则针道进展无限量也。

《针灸大成◎席弘赋》云:“肩上连脐痛不休,手中三里便须求”。

《杂病篇》及《穴法歌》俱云:“手三里治肩连脐”等等歌诀,据此推测,手三里治脐上膈上连及肩背等疾,足三里则可治脐以下至小腹胯膝诸疾也。两三里分工取治,有不同而同及同而不同之异。

曲池:曲池(手阳明大肠经穴;合穴)

该穴为人体手阳明大肠经上的重要俞穴之一。 

位置: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尺泽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发热,高血压,手臂肿痛,肘痛,上肢瘫痪;

热病,咽喉肿痛,腹胀,吐泻,齿痛,瘾疹,癫狂善惊。目赤痛、瘰疬、热病上肢不遂、手臂肿痛、腹痛吐泻、癫狂、老人斑、皮肤粗糙、贫血等。

可降血压,治疗皮肤病,有通便的作用。它是大肠经的合穴(合穴治脏腑,治腹部疾患)皮肤病很多都和大肠有关系,曲池是个排毒的穴位。降血压,治皮肤病,通便。要经常柔一揉。

肘髎:穴在肘外侧凹处,故名“肘髎”。肘为全身关节较大者,治腕肘屈伸不利,肩臂痛麻。按肘角内缘曰“拏”(音拿,牵引也),肘角外缘曰肘,故名“肘髎”。即云肘尖处之髎窠也。

手五里:《内经》云:“地有五里”。里与理,裹,供通。即理其内,俾使达于外也。《针灸大成》谓:主治风疥、惊恐、吐血、咳嗽、肾不纳气、心下胀满、身黄等症之有关五藏者。因名“五里”。又治臂痛、嗜卧、四肢不动、瘰疬、痎疟,目视□□等症。其由于内因已甚,而不见于外者,本穴亦能治之,以其病在内也。他如外因直中者,多不取此。苟辩证未明,不可莽甩,故《铜人》可灸,《素问》禁针,以其关系五内,示人不可轻举滥用也。

又以其所处地位,在曲池上三寸之处,若自肘尖处向上量之,适得五寸。以古说一寸为一里计之,故名“五里”。此又一说,言其体也。

臂臑:凡肉不着骨之处,可由肉下通透者,曰臑。本穴在上膊肉不着骨之处(由肘尖上量七寸),故名“臂臑”。举臂取之。主治寒热臂痛,不得伸举,伸举则牵及颈项痛。并治瘰疬诸症。但不可深刺。凡肉腠大郄之处,其灵感传导功能亦大,须防其影响其他部分也。

肩髃:髃,骨间陷隙也。又同腢,肩头也。穴在肩端,举臂两骨间陷者中,故名“肩髃”。

为手阳明经与阳跷脉之会穴。治肩臂项背风痛及痿痹之症。凡穴位与他经交会者,为会穴。在治疗上,则兼及与会之经之症。

巨骨:本穴在上膊骨、肩胛骨、锁骨三骨之会,构成兰角形凹隙,如循规矩,故名“巨骨”古“巨”与“矩”通。《铜人》针一寸半,《素问》禁针。

天鼎:按“鼎”字之义,功在水火。养生家借此寓其调和水火之意。本穴功在调和,不事克伐。如药品中有国老之称者,如甘草,俗名国老。谚曰:“三公在朝,君臣和协。”“良相当权,内外安然。”凡消大患于无形,而有裨于社稷者。谓为调和鼎鼐。本穴主治暴瘖、气梗、咽肿、喉痹、不得息、饮食不下、喉中鸣等诸般火症之有碍于喉咽者,取此穴以通畅之。更以本穴在颈,接近于头,故以治喉咽颈项之疾,因称“天鼎”。与任脉之天突义近。以炊事言之,“鼎”为炉灶,“突”则烟囱也。均以有关水火,而义则调和也。又鼎乃宗庙重器,虽处尊贵之位,而无显赫之功,常在封闭,故本穴又名“天盖”。

针灸者,不常取用。

扶突:突,泉名,又跳也,冲也。本穴抚之突突应手。有如水泉涌突之状,因名“扶突”。又烟囱曰突。其所治症,与天鼎略同。针灸者,比天鼎如炉灶,本穴犹烟囱也。用其通畅之力。泻除幽郁之火。如治暴瘖、气梗,喘息等症。与任脉之天突义同。

凡穴下有跳突者,须以指甲深掐,然后下针,防伤动脉也。

禾髎:穴底近齿,啮咬食物,本穴为之牵动。平人饮食米谷居多,本穴喻犹啮禾之髎,故名“禾髎”,以其通于齿根,故治齿痛。又以其近于鼻,故治鼻塞鼽衄。

《铜人》禁灸,盖以其处肌肉薄也。

迎香:本穴接近于鼻,当嗅觉之冲。人情喜香恶臭,故名“迎香”。治鼻病及嗅觉不敏,极效。

《针灸大成》禁灸,恐火气有伤气道,肺恶热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