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然有人投诉我文章原创性? 我写财税类文章,算起来也算从14年起,也写了四五年。累计原创文章也有上百万字了吧。 在会计视野,从2014年至今,已经连续写了快五年原创文章了。其中文章加入视野会计实务板块精华的165篇,字数约在60-70万字。 在知乎从14年开始回答问题,截至今日回答了517个问题,其中光2018年就写出了回答92598字,专栏文章150510字。 不管是在会计视野写文章,还是在知乎写回答。本人的出发点是总结自己所学所思,当然也希望自己的实践思考文章,能获得老师前辈们的指教。但是很可惜,这些年收获了黑子的喷和杠精们的钢筋混凝土外,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其他微信公众号把我的文章,复制过去并标注是TA的原创。也就是说我写的东西不仅没有收获前辈的指点,反而让别家微信公众号标注了,反而我原创的成为了抄袭。这真是无语至极。 所以这也是我在去年开通公众号的原因,也就是把自己原创的文章,在微信上标注原创。不让其他人随意复制我的文章标注,然后反过来还以为我是抄袭其他人的。 有在百度文库中发现我的文章被他人作为资源,需要下载券才能下载。也有几篇文章在中国税务报的发表过的,某所谓大咖竟然厚着脸皮跑过来说,TA也是这么想的。我的天啊,看来我是“盗梦高手”,直接盗取了大咖的思维。还有更多的财税培训机构,财税中介机构,不良财税谋利者把,直接把文章作为其机构的原创。导致有次某位读者,竟然跑过来质问我,说:“我的文章是不是抄袭某某财税微信公号的?”,我也是哭笑不得。还有不少网络喷子,连你的文章都没看全,就乱发表与文章没有一丝关系的抨击。比如说笔者提到的财税问题,比如说:“以TA经历的,现在中国不存在这个财税问题,作者这是几十年前的问题了”。中国很大,中国的税收环境很复杂,理论和实务之间存在偏差,地方与地方之间也存在不同。笔者也不是说以个人经历的就是代表全国的税务情况,所以你当地对某个税务问题的看法,也只是你所经历的,你不能以此否认其他地方客观存在。这其实就是一个人看问题的角度和看问题的态度。 有人问:“你哪有这么多时间写文章”。恩,我的业余爱好除了户外跑步、跑山之外,其他一切的业余时间都是用来,研读最新的财税政策,学习各位大咖的财税书籍,思考实践工作中的财税问题,总结财税实务问题。一是:这当然与自己日常的社交圈比较窄有关,所以日常各种无效的交际,各种吃喝玩乐的消遣几乎不会涉及。二是:随着年龄增长,随着对自我的认知加深。从最开始因为工作需要,被逼学习,到后来因为沉浸到这种深度学习中,享受到在那写作的过程的快乐。 当然在当今这个社会,一切以货币为计量,一切以投入产出为衡量。如果你问我这些写过给你带来什么呢?我想说物质上的收益,除了中国税务报和中国会计报的几百元稿费,还有第一教室的几百稿费外,物质上并没有带来什么。而且为了更多持续的输出,我每年基本需要购入几千元的财税书籍。比如对于资本交易税收,对于并购重组,上市财税分析等,需要在财税前辈书籍中,来学习。如果以货币来计量,我的投入是光书籍就是以万为单位计量的,收入是百元为计的。 其他方面是否也能给我带来改变呢?其实也没有。比如找工作大家都会以证书来评断一个人的实务能力。甚至直接以证书和能力直接划等号。大家不会以你在哪写了多少文章来说事。我记得几年前,我还没有拿得出手的证书,换工作时,我极力想说我平日爱好财税学习,写了几十万字财税实务文章,用以证明自己学习能力和实践思考能力十。对方公司财务总监的表情是嗤之以鼻,然后说:“你写的是理论文章吧”。当你把打印好的文章,想在给其看一下时,人家瞟了一眼,然后把中国税务报的文章随手一丢。也许第一篇上了报纸的文章,那几十秒,还有那么些“自以为是”,而后经历过类此的场景,对自我有更多的认识后,其实对于虚名和虚像,早已忘却了,或者叫做佛系吧, 如果只是从物质方面考虑,或者说为了虚名,我大概早几年就不写了。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而且还“入不敷出”。还要锻炼一颗,面对各种无脑喷的乱喷的心。但是真正写过文章的人一定知道,当深夜一个人坐在书桌前,尽管可能是在农民房,或者十几平米的房间里。尽管周遭是嘈杂的汽车声,窗外的狂风暴雨声。但是当一个人正襟危坐在电脑前,敲打着键盘,短短的几十分钟或者几个小时,完全沉浸在那种状态下,似乎在那个世界如此安静,也如此静心。而且将自己所写文章,通过各种评论和看法:好的,不好的,胡乱喷的。发现这其实就是真实的世界,有些人以自己为世界的中心,去评断任何一个人。有些人以“存在就即为合理”,去解释这个世界。有些人没有找到情感的宣泄之处,刚好看到你的文章,以此来宣泄对自己之外的世界的不满。还有些人试图在你的文章中,找到存在感与或有或无的东西。这些感受,你说不就是我们每个人对世界的看法,不是我们每个人对很多事情的看法吗。 也许某些时候,我有那么一些,想将自己所知知道的财税知识,告诉那些问道之后的人。因为在自己走入财税这行,老实说一路上都是自己在摸索。没有好的运气遇见好的老师,也没有足够的机遇遇到能提拔自己的前辈。见到的是更多的,所谓老会计不愿意分享,甚至害怕你去“偷”走其多年江湖财税经验。看到的对人不对事的前辈,和摆出一副老资格的嘴脸。 其实我们财税人何不大度,大气一点呢?财税知识在当今互联网下,大家只是问道有先后而已,你知道的并不代表别人不知道。大清早就亡国了,我们思维在停留在大清,脑袋的辫子剪了,可是心中的辫子还在。 虽然此文因“投诉”而起,可是写到这。由刚开始几秒的不解,到现在的释然。每个人试图去解释什么,表达什么,力争什么。如果从动物性,这样写都可以理解。动物的世界本就是如此真实,不服就干,你死我活。可是内心深处那个人在哪呢?任何人都无法劝你善良,任何人都无法告诉善良是什么。 在我喜欢的几个作家中(王小波,鲁迅,老舍等),在小波的黄金时代中,对于自我本体的追求。在《特立独行的猪》杂文中,思考特立独行之人。在老舍的《骆驼祥子》中,看见骆驼何时变坏,也发现每个个人可能变坏的可能性。 最后用鲁迅的《自嘲》,来作为文章的结尾,也算给自己的勉励吧。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