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单位最近来了一个副总,入职前找过我几次,来的时候开的路虎,看起来家里挺有钱。 混熟了我就问他,你家底看起来很厚实,不在外面潇洒,怎么跑回来上班了?你能习惯啊? 结果他说:老弟你是不知道,最近几年,疫情带来的影响实在太大,生意不好做,我最近几年搞啥亏啥,什么也不做肯定不行,先到你这上上班,缓一缓再说。 富二代都回来上班了,我的神啊! 我另一个朋友,官二代。2006年那会儿,我刚从外地回到家乡,他从国企辞职去搞房地产。官二代嘛,家里资源丰富,很快就变现了,跑车换了好几辆。 前阵子管委会开全系统防疫会,在大院停车场竟让撞见了他,我以为他是来找领导办事,一聊才知道,他又回到系统内了,在下属公司任副总。 我问他怎么想起上班了,他嘿嘿一笑说,体制外九死一生,还是回来比较好。我这个朋友情商智商都很高,一方面是家里人的长期熏陶,其次,他个人的领悟能力也很强。 通过我两个朋友的近况,我越发觉得最近几年有机会还是要进体制内,这样稳定保险。进来了才是第一步,混好体制内才更关键,今天我就揭秘一些体制内的规则,帮助大家尽快进入状态。 ![]() 01 多劳不多得 在职场上,要学会该偷懒的时候偷懒,该叫苦的时候叫苦,如果你从来不叫苦,从来不偷懒,不管领导给你安排事,还是同事叫你帮忙,你都是高效地完成,时间久了以后你会发现,很多不属于你职责范围内的事,最终都成了你的事。 鞭打快牛是工作中最常见的一个现象,因为你干的好,领导当然愿意给你安排事。结果呢?越干越多,累的喘不过气来。在外企,你干的多可能会拿得多,付出和收入还算平衡。可是在国企,干得多一定不会拿得多,而且,群众会骂你逞能,人际关系反而不好了。 ![]() 02 干的再多,也干不过背景 国企有一个扎心的事实,这个痛点就是很多时候,即使你再努力,再在领导面前表现,其结果都是无用功,拼不过表现平平、在工作中摸鱼的人。 为什么? 体制内想要晋升,靠的是你跟领导的关系远近、靠的是你的人脉资源是否强大、靠的是你的家庭背景能否能助你一臂之力。 恰恰不怎么依靠的,就是所谓干的多。尽管我说过,工作能力是一个人的立足之本,但在潜规则面前,这句话基本可以忽略。 ![]() 03 扫地阿姨你都别小瞧 国企系统的人际关系鱼龙混杂,盘根错节。大院里的保洁阿姨,值夜班的大叔,很有可 能就是某个领导的远房亲戚。 因此,我奉劝在国企混的人,永远不要挑战任何一个你觉得好惹的人。 很多人遇到挫折,遇到被领导莫名收拾了,常常感觉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下,你该猜出原因了吧? ![]() 04 会干活比多干活更重要 什么叫会干活?看到过一段话,说的很有道理: 给领导办1件私事,比办10件公事强;跟领导一起干1件坏事,比你干一年公事强。 会干活,就是你做的事要让领导看见,要让领导认可,在认可中发现你的能力,从而引起重视,使用你、重用你,最终实现价值兑现。 你干的事领导不知道,或者根本不关注,干的再多也啥用,自嗨而已。 ![]() 05 第一印象非常重要 无论对谁,都要争取把第一印象留好。我就有个习惯,也是对自己的要求,跟同事第一次一起消费,只要能承受的费用,一定要自己买单。 第一次一起吃饭,第一次共同打车,第一次喝酒,只要是第一次,我统统埋单。为什么?留个大方的好印象啊。实话说,第二次真不知道什么时候了,所以这第一次真的十分重要,十分管用。 成人的社交,是要带有一定的功利目的。 ![]() 06 逼自己适应各种恶心 不要跟小人计较,而是要想办法跟他们处好关系;不要因为老油条不干活,就去挑战他们的底线,而是要跟他们称兄道弟;面对你的领导不爽,也要笑脸相迎,保持谦虚顺从的态度。 总之,就算你不适应,也要强迫自己接受,这就是玩游戏的门票。向讨厌的领导打招呼,在群里公然拍马屁,即便胃中无限翻涌,也要笑着演下去,伟大都是被委屈撑起来的。 ![]() 07 不要随便站队 国企系统有个铁律:铁打的员工,流水的领导,因为领导比你挪窝快。 平时跟领导搞关系可以,但千万不要轻易站队,更不能随便站队。 当你长期为领导付出的时候,千方百计想讨好领导的时候,当你绞尽脑汁取得他信任的时候,他或许在已经快挪窝了。 轻易选择了站队,领导一旦调离,你就是那个没爹妈的娘,沦落为一颗弃子,想想看,你还有好日子过吗? ![]() 08 自己强了才有人脉 体制内的人都是人精,什么是人精?就是讲情怀的少,讲利益的多。 大家更看重的是利益、资源、背景,也就是你能提供什么样的价值,是否可以为他赋能。 如果你自己对别人而言没一点利用价值,你就建不起人脉圈子。进圈子的前提是价值交换的基础,而不是削尖脑袋使劲儿钻。 ![]() 09 说话要谨慎 老话说得好,祸从口出。 体制内很多人看似不起眼,实则长了一百个心眼。你今天说的话,很有可能在第二天就搞得满城风雨。 记住一个真相:你说出去的话,这句话怎么被传播,怎么被解读,加了什么新料,删了什么情节,都是你掌握不了的。 但是,你说的这句话造成了什么后果,这个锅得有你来背。 因此,同事关系再好,都不要轻易聊敏感信息,这是对自己的保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