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近名家丨李清照:寻寻觅觅不了愁

 昵称503199 2022-11-21 发布于山东

程应峰 语言文字报 2020-07-17 16:00 发表于北京
收录于合集#走近名家39个
北宋词人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擅长书画,通晓金石。作长短句,既曲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又明白晓畅,灵动自然,引人遐思。其词,句句笔锋凝练;其人,堪称才华横溢。

图片

1084年,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早年生活优裕。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在家庭熏陶下,她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18岁时,她与年长三岁的太学生赵明诚结婚,三年后移居青州。赵明诚是金石行家,又是一方官宦。
李清照前期生活可谓安定优裕,其词作多写闺阁之怨或是对出行丈夫的思念:
渔家傲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与赵明诚二十年情深意笃,其情凸显在她众多曼妙清丽的词句中。一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追忆感怀,畅快淋漓。
一首《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至情至性,刻骨铭心。
一首《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可谓精思妙想,引人遐想……

图片

1127年,金兵攻陷青州,李清照与丈夫南渡江宁。在《金石录后序》中,她描述了南渡时的情形:“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至东海,连舻渡淮,又渡江,至建康。”
南渡后,李清照的生活陷入困顿之境。特别是在丈夫赵明诚病逝后,她只能寄居土民钟氏之家,不成想一夕之间书画被盗。当年与丈夫收集的金石古卷,全部散佚,令她饱受打击,对现实充满了忧患。尤其国破家亡、暮年飘零后,其感其情更是凄怆沉郁,一如《声声慢》所述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图片

金石书画被盗后,李清照行无定所,身心憔悴。这时,右承务郎、监诸军审计司官吏张汝舟有心与她接近,并与之结婚。张汝舟与李清照初接触时,殷勤有加。婚后,其野心便暴露无遗。他觊觎的是李清照的金石文物,意图人物俱占。而李清照视此如生命,且《金石录》还未编辑整理,又怎会拱手相让?张汝舟因不能支配李清照而恼羞成怒,便家暴频施。就这样,李清照陷入了再婚的苦海。然而,李清照没有屈就,决然将张汝舟告倒治罪。虽然那时候妻子告丈夫,无论对错,都要坐牢两年。但她宁愿坐两年牢,也不愿受张汝舟之凌辱。
个人生活的不幸和对国家民族的忧心,让李清照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属于她的日子也如秋风黄叶般凄苦盘旋。一日,一旧友来访,带着十岁小女,聪颖可人。李清照对小女孩说:“你该学点东西,我老了,愿将平生所学相授。”不成想小女孩脱口说道:“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一听,心地透凉。童言无忌,她刹那间发现,有才有情的女子在这个社会原本是多余的,而她还心心念念要著书立说、传道授业。这一问一答,让李清照如坠无底深渊,巨大的孤独黑夜般向她袭来:叶落了,心空了,世事在眼前淡为迷朦的远影,唯剩一个沉重的“愁”字郁结在心头。
(改编自2019年10月9日《语言文字报》文章《李清照:寻寻觅觅不了愁》;作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程应峰;图片来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