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期矫治和咬合诱导的含义以及矫治器的分类 早期矫治叫一期矫治。 部分恒牙的排齐也叫一期矫治,如2×4,2×6。 全口恒牙固定托槽弓丝矫治(全口恒牙)也叫二期矫治 生长发育停止之前,对于颌骨发育,不良习惯,部分牙齿不齐进行的正畸治疗都可以叫早期矫治,包括乳牙期,替牙期以及恒牙列早期。 而咬合诱导的含义要广泛的多 日本的牙医和学者率先提出了咬合诱导的概念,在日本开始流行,得到了广大牙医的认同,后来慢慢传到中国。 牙齿自胚胎35~40日起开始形成,到完成恒牙列咬合的漫长期间,牙齿,颌骨,颜面软组织都相互影响,发生多次变化,这期间都应该尽量保持正确的生长方向,发现哪怕一点点的不协调,也要尽可能去查找原因并去除原因,有时候会不幸因为没有察觉到的原因而导致生长方向紊乱,此时要尽早加以纠正,使其回归到正确的生长方向。以上所有努力都应该被定位咬合诱导。 总之,把儿童口腔治疗说成是进行正确的咬合诱导,绝不过分。 这样说来,早期矫治是咬合诱导的其中一个组成部分。 咬合诱导(广义):为诱导获得正确的咬合所采取的儿童口腔治疗措施。即包含所有的口腔治疗。 咬合诱导(狭义):通过对错𬌗畸形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达到恒牙列正常咬合的各种治疗方法。即早期矫正(包含间隙保持装置,间隙获得,牙齿轻微移动,牙弓扩大,咬合调整,发现萌出异常,萌出诱导,肌功能训练,口腔不良习惯的预防与破除,其他)。 咬合诱导的关键 错颌畸形苗头的早期发现和尽早向正确的方向诱导至关重要。 早发现早治疗,发现即矫正。实际上这件事并没有得到所有牙医的认可,很多医生认为孩子三四岁,四五岁时不要管他,等7,8岁的时候再来,用传统的活动矫治器诱导发育,到12岁再排齐。没有谁对谁错,现在还在争论当中。个人推崇发现即矫正。 咬合诱导的步骤 咬合诱导前期: 时期: 乳牙咬合建立0~2岁。 治疗目标: 获得咀嚼能力。 治疗内容: 指导哺乳,断乳和辅食喂养(饮食指导)。 一两岁的孩子反𬌗,地包天,大多是吃奶的姿势不正确,躺着吃奶是错误的(发现且孩子配合才能治疗)。 第1期咬合诱导: 时期: 乳牙列期及第一磨牙萌出期3~4岁,5~6岁。 治疗目标: 维持健全的乳牙咬合和功能,改善咬合关系,诱导第一磨牙。 治疗内容: 治疗预防龋病,保持间隙,解除反𬌗,锁𬌗,破除口腔不良习惯,解除第一磨牙异位萌出。 第2期咬合诱导: 时期: 切牙替换期7~8岁。 治疗目标: 密切关注切牙区替换,获得正常的覆盖和排列。 治疗内容: 治疗切牙咬合异常,破除口腔不良习惯。 第3期咬合诱导: 时期: 侧方牙替换期9~11岁。 治疗目标:密切关注侧方牙替换,维持第一磨牙正常咬合。(大多是二类错𬌗畸形,上颌骨发育了,下颌骨还没跟上) 治疗内容: 解除锁𬌗,第一磨牙的远中移动。 第4期咬合诱导 时期: 恒牙列期12岁~ 治疗目标: 协调软,硬组织的形态和功能。 治疗内容: 传统矫正治疗(即二期治疗)。 咬合诱导的期望 最小的干预,最大的效果。 咬合诱导成功的秘诀是:和小患者成为朋友。 坚持“无论何时都不厌烦,不放弃,倾尽全力耐心地陪伴成长”的理念进行咬合诱导治疗。 矫治器分类 矫治器分类是比较复杂的,是因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角度不同,分类方式就不同。 我们知道几种常见的分类方式就够了。 从固位方式的角度分类 1.可摘矫治器:患者能自行摘戴。 2.固定矫治器:患者自己不能取下,医生用器械才能取下。 可摘矫治器 优点: ①患者能自行摘带,便于清洗,从而保持矫治器和口腔的卫生。 ②在技工室制作,并且在口外而非直接在患者口腔内调整,故减少了医生的椅旁操作时间。 ③在特殊的社交场合可随时取下,以免牙齿表面的钢丝影响形象,或用透明塑料制作以达到隐形的效果。 ④避免损伤牙体和牙周组织,施力过大引起疼痛时,病人可自行卸下,矫治力可因以矫治器离位而消除。 ⑤适用性广,只要设计合理,制作精细,调整加力适宜,能矫治一般常见的错合畸形,且可进行生长改良治疗。 缺点: ①基牙无倒凹者,固位相对差,效果不佳,支抗不足。 ②作用力单一,控制牙移动能力不如固定矫治器,牙齿移动方式多为倾斜移动,整体移动难。 ③影响发音,有异物感。 ④治疗效果依赖患者的配合(患者必须比较听话才能用) ⑤剩余间隙处理难。 固定矫治器 优点: ①固位良好,支抗充足。 ②能使多数牙移动,整体移动,转矩和扭转等移动控制容易。 ③临床复诊加力间隔时间较长。 ④能矫治较复杂的错𬌗畸形。 ⑤体积小,较舒适。 ⑥不影响发音和口语训练。 ⑦患者不能自行将矫治器取下,矫治力得以持续发挥。 缺点: ①戴用固定矫治器需要特别重视口腔卫生保健,如不能特别注意口腔保健,易引起龋齿龈炎。 ②固定矫治技术相对复杂,临床上椅旁操作时间较长。 ③如力量过大,患者不能自行取下,易引起牙体牙周组织的损害。 从矫治器的作用目的角度分类 1.预防性:预防可能发生的错𬌗,如间隙保持器。 2.矫治性:对牙或颌骨进行主动矫治,如法兰克。 3.保持性:防治矫治后的畸形复发,如哈雷保持器。 从矫治力来源的角度分类 1.机械性矫治器:力量来源于金属丝回弹或弹性装置的回缩。 2.功能性矫治器:力量来源于肌肉或软组织。(力量来源于舌头,脸颊,嘴唇) 功能性矫治器又分为三类: ①简单功能矫治器:平导,斜导,唇挡等。 ②肌激动器类:通过改变下颌位置起到矫形的作用,如肌激动器,生物调节器,herbst矫治器,双向颌垫等。 ③功能调节器:也改变下颌位置,但同时又作用于口腔前庭,通过唇挡和颊屏改变口周肌动力平衡,特指法兰克矫治器。 3.磁力性矫治器:力量来源于磁铁吸力。(很少人用) 口外支抗矫治器(按临床应用分类) 利用头颅的顶,枕,颈部,额部,颏部作支持,制作口外弓,头帽,颏兜等装置,利用橡皮筋牵引可以加强后牙支抗,推磨牙远移,或前后牵引整个牙弓或颌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