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学敏院士针灸治疗重症肌无力

 西里哈胡 2022-11-21 发布于陕西
Image

重症肌无力

重症肌无力




重症肌无力是自身抗体所致的免疫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神经肌肉接头 处突触后膜乙酰胆碱受体,致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功能障碍。临床表现为异 常疲乏无力,受累的骨骼肌如眼肌、咀嚼肌、咽喉肌、肋间肌、四肢肌等活 动后极易疲劳,出现眼睑下垂、吞咽无力、呼吸困难等症状;其临床特点是 朝轻暮重,经休息或服用抗胆碱酯酶药物治疗后症状暂时减轻或消失。

根据本病的主要症状,眼睑下垂、吞咽困难、四肢无力等属中医“痿证” 范畴,其病机在脾、肾、肝三脏,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四肢百骸失于 濡养;肾主骨,生髓;肝藏血,主筋,肝肾不足,筋脉失养,而致大筋软短、 小筋弛长。 

石学敏院士认为本病症状的核心为“疲倦乏力”。力由气生,而气又来源 于脾肾,所以治疗上要以健脾补肾为主。 




针灸治疗

1. 治则

健脾补肾,安神定志,疏通经脉。

2. 处方 

主穴:关元、气海、中脘、足三里、肾俞、肝俞、三阴交、血海。 

配穴:眼睑下垂加鱼腰、睛明、攒竹、四白;吞咽困难加风池、完骨、 翳风、廉泉;全身无力加肩髃、曲池、外关、合谷、环跳、委中、阳陵泉、 太冲。

操作:关元、气海、中脘直刺进针 1~1.5 寸,施呼吸补泻补法;足三里直刺进针 1.5 寸,施捻转之补法,针后加艾灸 1~2 壮;肾俞、肝俞均刺向横突进针 1~1.5 寸,施捻转补法,令局部酸胀感为度;三阴交向后斜刺 1.5 寸, 施提插补法,以麻电感向下窜到足心为度;血海进针 1~1.5 寸,施捻转之 补法。

     鱼腰横刺进针 0.5 寸,施平补平泻法,令眼球胀感为度;攒竹向鱼腰方向 横刺 0.5 寸,手法同鱼腰穴;取睛明穴嘱患者闭目,将眼球推向外侧,然后沿 眼眶上缘缓慢进针 1~1.5 寸,施小幅度捻转手法,令局部及眼球发胀为度,行 针 15 分钟将针取下;四白向下斜刺,进针 1 寸,施平补平泻手法。

      风池穴向结喉方向深刺 2.5~3 寸深,施捻转补法 1~3 分钟,以咽部麻胀为得气针感。完骨、翳风穴同风池穴;廉泉在舌骨体上缘取穴,针向咽部, 进针 2~3 寸,以咽部酸胀为度。 

     肩髃抬臂直刺向极泉,进针 2.5 寸,令针感向前臂放射;外关直刺 1.5 寸, 针感麻散至手腕,两穴均施用提插泻法;合谷直刺 1 寸,用捻转泻法;曲池 直刺 1.5 寸,用捻转提插相结合泻法;环跳侧卧屈腿,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 骨裂孔连线外 1/3 与内 2/3 交界处取穴,针 2.5 寸,施提插泻法;委中仰卧抬 腿取穴,进针 1.5 寸,施提插泻法,令麻电感窜至足,使下肢连续抽动 3 次 为度;阳陵泉直刺 2 寸,施提插泻法,酸胀感向下放散至足跟;太冲直刺 0.5~1 寸,施提插泻法。每日均采用上、下午各针刺治疗 1 次的方法,1 个 月为 1 个疗程。

应用要点

1. 穴位选择 

治疗以健脾补肾为基础,故以关元、气海、中脘、足三里补脾益气,肾 俞、三阴交、血海、肝俞滋补肝肾。配合安神定志及疏肝理气穴位如神门、 内关、四神聪、太冲等,可获得显著疗效。

2. 预后 

本病缓解与复发交替。晚期患者休息后不能完全恢复。多数病例迁延数年至数十年,靠药物维持。少数病例可自然缓解。当呼吸肌受累需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时,多预后不良,是致死的主要原因。针刺可调控机体免疫功能,提高神经肌肉接头的传递,有效改善肌肉运动功能,显著缓解重症肌无力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延伸阅读

石学敏教授,世界著名中医针灸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针灸学会高级顾问,欧洲传统中医协会顾问,联邦德国巴伐利亚洲中国传统医学研究第一副院长。

  石学敏院士是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学科学术带头人,从事针灸学和老年医学的临床、科研以及教学工作已愈50年。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使得他师古而不泥古,勇于创新,敢为人先,形成了其独特的学术思想体系。石学敏院士始终如一地坚持继承发展和弘扬中国传统医学,坚持“中西结合、融西贯中”、针药并用、形神兼备。他创立的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取得了显著疗效,创造了世界医学史上的神话。他率先提出针刺手法量学理论,并开展相关研究,对捻转补泻手法确定了新定义和量化操作,使传统针刺手法向规范化、量化发展,极大的推动了中医现代化进程。依据五十年的临床经验,结合独特的学术思想,先后开发了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三类新药“脑血栓片”、“丹芪偏瘫胶囊”。药品临床疗效显著,充分体现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精髓。现都已取得新药证书,并投入市场。近年来,石学敏院士依据传统中医理论,整合多年的临床研究和现代药理研究成果,采用国际公认的诊疗标准,针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特点,逐步形成以“醒脑开窍针刺法”和“丹芪偏瘫胶囊”为主,配合康复训练、饮食、心理、健康教育等疗法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独特的、规范的中医中药治疗中风病综合治疗方案——石氏中风单元疗法,被国家科技部及中医药管理局列为十大重点推广项目之一。石氏中风单元疗法是对国际“卒中单元”概念的完善和贡献。他强调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使二者在临床上有机地结合起来,为中西医结合指导了方向。至今,已推广培训全国各地区针灸医生上万名。石学敏院士从医五十年来,博览群书,集众家之长,汇中外之萃,学验皆丰,其高尚的医德,精湛的艺术,深受患者信赖、同行赞誉及国际友人的欢迎,被中国工程院院长朱光亚誉为“鬼手神针”,他在针灸治疗中风病、延髓麻痹、中枢性呼吸功能衰竭、各种痛证、病窦综合征、老年期痴呆、前列腺肥大、无脉症及各种神经系统疾病等方面,卓著疗效并使其名扬海内外。

  在临床工作取得成功的同时,针灸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也成绩显著。科研方面,在他的带动下,国内针灸临床科研达到分子生物学水平。至今,共主持完成包括国家973项目在内的科研课题43余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3项(次),国家教委及天津市教学成果奖3项,获国家专利6项。教学方面,多年来,共培养硕、博士、博士后百余名,学生遍布中国各地和世界各国,硕果累累,桃李满天下。他还在国家核心期刊杂志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20余部,其中由他主编的千万言巨著《中医纲目》被专家誉为继《医宗金鉴》之后的一部中医临床划时代巨著。2007年,出版英文版《石学敏针灸学》,推向欧美,深受欢迎。已被美国针灸考试委员会指定为考试指导用书。

  石学敏院士不仅是著名的医学家,亦是著名的管理学家、外交家。自上世纪80年代起,至今从事医院管理工作20余年,带领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及针灸学科走院兴科技,科技兴院的健康发展道路,带出了一批跨世纪人才,培养了一支学术梯队,建立了坚实的针灸临床、研究、教育基地。医院也由小变大,现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已成为拥有600张针灸病床,1500张病床总数的国家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之一。在努力发展国内针灸学科的同时,石学敏院士亦致力于针灸海外学术交流,积极推动中医针灸走向世界。他先后赴世界30多个国家及地区讲学和诊疗,至今已做了100余场学术讲座,影响巨大,掀起海外针灸热。同时,并就针灸临床及机理研究,与德、法、日等多国开展国际合作,为中医针灸走向世界作出突出贡献,被誉为“针灸外交家”。鉴于石学敏院士的突出贡献,1990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自1991年开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多年来,先后被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医院院长、天津市科技优秀工作者、十佳医务工作者等称号,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石学敏院士又荣获何梁何利奖。2001年获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科技成就奖。2006年12月,在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举办的第二届著名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高层论坛上,荣获“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2008年,荣获世界中医药联合会颁发的“中医药国际贡献奖”。

祖国医学对脑的论述并不十分明确,但是早在《内经》中已引起重视。故有:“头为诸阳之会;头为精明之府”的记录,亦有:“脑为奇恒之府”的记载。石学敏教授对“脑”与“神”的认识颇有见地。在“脑神”(元神)为核心的基础上,努力创建了中医脑科学。并广泛应用于临床诸多脑病的疑难杂症,收到非常理想的疗效。中医脑科学逐渐形成,并指导临床、应用于临床。在基础研究中也得到了有力的证实参数。受到国际业内人士的高度重视。日本、德国、法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均积极参与合作研究。

  “神”是祖国医学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调神”是临床治疗,养生保健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现代中医人对于“神”和“调神”的认识往往狭义、片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石学敏教授认为:祖国医学理论来源于大量临床实践的积累和归纳。其博大及深奥不是现代科学的某一学科所能解释。因此,现代人用现代思维理解我们古老的传统医学需要逾越历史的鸿沟。逾越的方法就是用大量的临床实践来检测我们的理解和认识。

  祖国医学的藏象学说和藏象功能是复杂的人体生理关系和功能的总称。并非解剖所见的脏腑;也非某现代医学系统功能所能解释。“神”是祖国医学藏象功能的重要部分。古语言“得神则昌,失神则亡”,可见“神”在人体生理和病理方面的重要地位。又云“凡治之法,必先本于神”,说明调神法在治疗学中的地位。

  1.对“神”的认识

  中医的“神”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之“神”,仅指思维、意识、精神状态、认知能力等;广义之“神”,则泛指一切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同时,广义之“神”,也主宰一切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转。广义之“神”包含了整体高级中枢神经活动在内。人能视物辨味、站立行走、感受自然、认知社会和五脏六腑功能正常运转均为“神”所主,正如《素问·灵兰秘典》所云:“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脉道闭塞,形乃大伤。”

  中医对“神”的定位,一直秉承“心主神志”。但是,明代·李时珍明确指出:“脑为元神之府”。元者,起始也。说明:古人已经认识到脑与神的关系密切。因此,广义之“神”应该是“元神”、“脑神”。

  石学敏教授认为:中医广义之神包含了现代医学的整体高级中枢神经系统。因此,所有通过调节高级中枢神经系统而达到缓解、治疗的疾病。都可以运用调神法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2.祖国传统医学的“心”、“脑”耦联系统

  祖国传统医学中的“心”描述的主要是血液循环系统。既包含:血液动力学、血液成份学;也包括血液生物化学。血液循环系统是保证全身各脏腑、器官、组织的氧气供应和营养代谢的重要部分。一旦,脏器、组织缺氧或代谢障碍,均将导致脏器和组织的衰竭和病变。正如《灵兰秘典论》所述:“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而全身脏器、组织中“脑”对血液循环系统的依赖性最强。

  脑细胞几乎没有营养及能量贮备,很短暂的缺血或代谢障碍也会产生比较明显的临床表现。人脑的重量平均为1300~1500克,仅占全身总重量的2% ,但脑部血液供应却占全身总供血量的20%。成人脑细胞每分钟约需要500~600毫升的氧、75~100毫克的葡萄糖,才能维持脑细胞正常的机能活动。

  我国古代医家通过大量临床实践发现:心主血脉,也就是血液循环系统的总称“心”。一旦发生病变,首先出现的是:精神、意识、思维、认知;或运动、感觉、视、听、语言、平衡、体态等方面的临床异常表现。随着(心)血脉治疗的转归,以上的临床表现也相应发生改变。上述的临床表现均为“脑神”所主。因此,将心(血脉)与神(脑神、元神)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形成“心主神明”这一古老的心脑耦联系统。比现代医学早了近三千年。

  3.以调节“脑神”(元神)为轴心,创建治疗脑病的新法则

  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叶,石学敏教授被国家选中参加“高级针灸研修班”,亲身跟随国家顶级中医针灸专家学习,就深刻领悟到中医“神”的深奥理论。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用其广博的学识和科学的智慧。逐渐形成以“醒脑调神、健脑宁神、通关利窍、醒神启闭”为轴心的。系列治疗中医脑病的新法则。内关、人中醒脑开窍;印堂、上星醒神调神;百会、四神聪宁神安神;风池、完骨、天柱健脑养神;风池、完骨、翳风通关利窍;四白调神开窍等等,系列作用于“脑神”(元神)的配方,幽然而生,大量应用与临床。

  祖国医学“神”的概念,石学敏教授领悟深刻;条理清晰。对“调神”法的临床应用则发挥至极致。不仅应用于中风病、血管性痴呆、脑外伤或脑手术后恢复期、多发性硬化症、锥体外系病变等高级中枢神经损伤的病种。臂丛神经损伤、坐骨神经损伤、腓总神经损伤、脊髓神经和神经根病变等周围神经疾病也得到广泛应用。而且,还大量应用于:抑郁症、焦虑症、围经期综合症、癔病、神经官能症、植物神经紊乱、胃肠功能紊乱等精神心理性疾病。同时,在多种原因引起疼痛病症,尤其是剧烈疼痛的镇痛作用方面亦收到非常理想的疗效。剧烈痛疼运用内关、人中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镇痛疗效。

  “调神”法的治疗已经在全国各地;世界100多国家地区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和德国柏林大学合作开展多发性硬化(MMS)的治疗;和德国赛德克医院合作开展了抑郁症治疗,均收效显著得到国际友人的高度评价。

  大量基础实验研究数据也证实了:石学敏教授的“脑神”论的观点具备科学的根据。新的中医脑病理论逐渐完善,更多的中医脑病治疗法则相继诞生。为祖国医学治疗学开辟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治疗法则。

  随着石学敏教授对“脑神”理论认识的日益深入;“调神”治疗应用逐渐的扩展;基础研究结论的正性参数,中医脑学科逐渐形成。运用中医脑科学理论指导临床,不仅在诸多疾病治疗中取得了理想的疗效;在人类健康保健中亦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心脑血管疾病的I、II级预防中也有非常重要的功效。

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为“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症”,是指各种因素造成退行性变后,腰椎间盘受到挤压、牵拉和扭转,而导致腰椎间盘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裂,并连同髓核一起向外膨出或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以腰腿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很高,本病多见于20~40岁之间的青壮年男性重体力劳动者,腰4、5之间的椎间盘易发病,腰5、骶1之间的次之,腰3、4之间的较少见。

中医学把本症归属于“腰腿痛”的范畴,并提出“肾主腰脚痛”的论点。《普济方》云:“夫足少阴肾之经也,属于腰脚而主于骨。搏于经络,流注筋骨,故今腰脚疼痛……”《外科证治全书》云:“诸症皆由气血瘀滞不通所致也。”故腰腿痛与气血凝滞、腰肾虚弱和感受风寒湿邪有密切关系。

病因病机

西医学认为本病发生的原因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内因是椎间盘本身退行性改变或椎间盘发育上的缺陷;外因有损伤、劳损及寒湿之邪等。其发病机制可分为以下几种。

(1)由于腰椎间盘纤维环在后外侧较为薄弱。后纵韧带贯穿整个脊柱,加强了纤维环的稳固,但自第1腰椎平面以下,后纵韧带逐渐变窄,至第5腰椎和第1骶椎间,宽度只有原来的一半,腰骶部是承受动、静力最大的部分。由于后纵韧带变窄造成自然性结构方面的弱点,所以在受到外伤后,最易出现后方两侧纤维环破裂和髓核突出。

(2)椎间盘缺乏血液供给,需通过软骨板渗透作用维持纤维环及髓核的营养。人在30岁左右纤维环开始变性,弹性减小。随着年龄的增长,髓核、纤维环和软骨板的变性逐渐明显。此时如软骨板受到外力损伤,纤维环失去附着而不能抵御髓核的膨胀力,发生破裂,造成髓核向侧后等方向突出,引起神经根或脊髓的压迫症状。

(3)长期劳损或寒冷的影响。纤维环、髓核营养不足或椎间盘发育有缺陷,或纤维环的损伤不能及时修复,如受到寒冷刺激,则肌肉痉挛,血管收缩,血液循环不佳,对变性的椎间盘造成进一步损伤。此时,虽无明显外伤也会引起髓核突出,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老年人椎间盘多已萎缩,髓核、纤维环骨化,张力减小,故遇到损伤后亦可引起本病。

临床证候

腰部疼痛,可呈持续性,也可反复发作,严重者可影响翻身和坐立,休息后症状减轻。下肢放射性疼痛,可与腰痛同时出现,也可单独出现,咳嗽、大便用力、打喷嚏时疼痛及放射痛加重。腰部的屈曲、伸展、侧弯、旋转等功能活动受限,尤以后伸障碍明显。腰椎侧弯,生理前凸变浅或消失,严重者形成后凸。在腰部患侧有明显压痛及放射性疼痛。

鉴别诊断

(1)腰椎或骶髂关节结核:该病常有低热,局部可有剧烈疼痛,腰部有明显叩击痛。实验室检查可见血沉加快,可能有肺结核史。

(2)脊髓马尾肿瘤:该病属于慢性进行性疾病,无间隙自愈现象,马鞍区麻痹,脊柱运动多无明显限制或病理姿态。

(3)腰椎骨折:该病有明显外伤史,局部疼痛明显,X线检查可确诊。

推拿治疗

方法一

治则:舒筋通络,活血止痛。

手法:揉、㨰、按、牵抖、捏等。

选穴:肾俞、大肠俞、环跳、承扶、委中、阳陵泉、足三里、绝骨、气冲。

操作:

(1)放松腰腿:在腰背脊柱两侧用揉法和㨰法治疗5分钟;在患肢后外侧用捏法治疗5分钟,取其缓解痉挛的作用;用拇指和示指按肾俞、大肠俞方向斜向内下,取其舒筋通络的作用。

(2)腰部搬按:用一手按于腰部,另一手托起对侧下肢,托下肢的手尽量不使膝关节弯曲,进行搬按;做完一侧后改做另一侧。

(3)抖腰部:患者双手握住床头,医者双手握住患者双踝部,在牵引的情况下做上下抖动。

体位:以上患者俯卧位;医者站在患者患侧或床尾。

(4)腰部斜扳:患者伸直健侧下肢,患侧腿屈膝屈髋。医者一手或肘部抵住肩前部,另一手或肘部按压在髂骨后外侧部,双手或双肘对抗施力,将肩部向前下方、臀部向后下方按压,压后即松,使腰部形成连续的小幅度扭转而放松。待腰部完全放松后,再使腰部扭转至有明显阻力时,略停片刻,然后做一个突然的、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动。

体位:患者健侧卧位;医者站在患者对面。

(5)疏通下肢:揉法和捏法在患肢前 侧股四头肌及阳陵泉、足三 里、绝骨等处治疗 5 分钟, 以疏通下肢经脉;再以拇指 按压气冲穴 2 分钟后缓缓放 开,结束治疗。

体位:患者仰卧位;医者站在患者患侧。

(6)背法(可选用):医者与患者背靠背站立, 双足分开与肩等宽,用两肘勾 套住患者肘弯部,然后屈膝、 弯腰、挺臀,将患者反背起, 使其双脚离地悬空;此时患者 头应后侧,紧靠于医者背部。先利用患者自身重力,牵伸腰 脊,然后医者臀部可做上下或 左右晃动、抖动,使患者腰部 和下肢部随之左右摆动,错位的小关节和痉挛的肌肉得以松动;待感到患者处于 放松状态时,即做一突发性的、快速的伸膝屈髋挺臀动作,并辅以颤抖,使患椎 脊柱突然超后伸。

体位:患者站立位;医者站在患者后侧,背对患者。

方法二

治则:活血化瘀,理筋整复,通络止痛。

手法:揉、㨰、推、牵、颤、抖、按。

选穴:肾俞、大肠俞、关元俞、环跳、殷门、委中、承筋、承山、阳陵泉、足三里、绝骨、解溪、阿是穴等。

操作:

(1)揉背:用掌根部沿脊柱竖脊肌自上而下施以缓和的揉法,至腰骶部结束,每侧反复操作2~3次;一手拇指自上而下按压脊柱两侧的背俞穴,每穴各1分钟。

(2)封腰:两手拇指和中指端在患者两侧腰三角肌处徐徐用力下按椎间盘突出的部位,以酸胀感为度。

(3)放通:自腰骶部起自上而下至脚踝部施以揉法,两侧各反复操作3次;双手拇指交替按压臀沟中线、腘窝正中部、小腿后部(相当于承山穴位)、跟腱的外侧及外踝后窝,分别操作1分钟。

(4)扳按:一手托住患者股骨下端前面, 另一手按住腰骶关节进行斜向扳 按,有时可听到腰骶部关节作响, 同法施于对侧;一手扳住患者右 肩前上部,另一手按住患者腰骶 关节,斜行扳按,有时下腰骶部 亦可作响,同法施于对侧。操作时,两手扳按用力不宜过猛,以免关节受损伤。此法主要是以挤压、扳按、牵拉前纵韧带,使前纵韧带弛缓放松,加宽椎体前部的间隙,纠正畸形。

体位:患者俯卧位;医者站在患者患侧。

(5)牵抖:患者双手紧扣治疗床前缘。医者双手握住患者两足踝部,拉 直患者躯干并向后牵引,然后放 松两踝部进行横摇摆动,使患者 两膝左右旋转,待患者全身肌肉 放松,紧握足踝进行突然颤抖;医者右手锁按两足踝部,用左手 掌揉其下腰部,患者双手紧扣治 疗床前缘。医者双手握住患者两足踝部,拉直患者躯干并向 后牵引,然后放松两踝部进行横摇摆动,使患者两膝左右旋转,待患者全身肌肉 放松,紧握足踝进行突然颤抖;医者右手锁按两足踝部,用左手掌揉其下腰部。

体位:患者俯卧位;医者站在患者足端。

(6)斜扳:一侧肘内侧抵压在患者髂骨后外侧,另一侧肘外侧顶压在患者肩关节前部,先前后晃动患者躯体,使患者放松;然后两肘关节相对用力,使患者腰椎旋转,当旋转至最大幅度时,稍加力增加患者腰部活动度5°~10°,可听到腰椎关节部作响,同法施于对侧。施术用力时不宜过猛,以免发生关节突损伤。斜扳法主要是将患椎间隙错开,并拉紧关节囊和韧带,有改变突出物位置、缓解神经根受压状态的作用。

体位:患者健侧卧位;医者站在患者背后。

(7)滚迭:医者两手分别挟住患者一侧膝关节,两手配合施以左右摇法,每侧操作 7~8 次;然后一手推按患者一侧膝关节倾斜,另一手按住患者对侧肩前部,两手同 时按压之,相同发放作用于对侧。注意旋摇转动时,力量要平均一致,宣泄腰部肌肉的紧张。

体位:患者仰卧位,屈膝屈髋;医者站在患者身侧。

(8)宣泄:医者沿患者大腿根部自上向下顺揉至小腿踝关节,反复操作2~3次;双手大拇指迭压踝后窝半分钟左右,以患者感觉酸痛有热感为度,对侧下肢施以同样方法。

体位:患者仰卧位;医者站在患者身侧。

(9)压牵:医者两手用力 下按患者双膝,以 耐 受 为 度。按 压 结束后医者再以两 手握住患者两踝 上 部, 用 力 向 下 拉伸。

体位:患者仰卧位,两手紧握床缘,双膝屈曲,接近腹壁;医者站在患者足端。

(10)起伏:医者一手握住患者 双下肢胫骨中部,另一 手握住患者颈部后侧, 嘱患者仰面向后倒下, 医者双手配合,前后扶 按起伏,患者如不倒翁 状,最后握住患者两踝 部,再次向下拉伸以结束治疗。

体位:患者仰卧位,两手指交叉于屈曲的膝关节前方以固定;医者站在患者患侧。

注意事项

(1)患者要平卧硬板床,注意腰部保暖。

(2)治疗前应排除其他骨质病变。

(3)恢复后加强腰部的功能锻炼。

(4)牵抖时要使躯干呈波浪式活动,用力不可过猛,以免发生意外损伤。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为“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症”,是指各种因素造成退行性变后,腰椎间盘受到挤压、牵拉和扭转,而导致腰椎间盘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裂,并连同髓核一起向外膨出或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以腰腿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很高,本病多见于20~40岁之间的青壮年男性重体力劳动者,腰4、5之间的椎间盘易发病,腰5、骶1之间的次之,腰3、4之间的较少见。

中医学把本症归属于“腰腿痛”的范畴,并提出“肾主腰脚痛”的论点。《普济方》云:“夫足少阴肾之经也,属于腰脚而主于骨。搏于经络,流注筋骨,故今腰脚疼痛……”《外科证治全书》云:“诸症皆由气血瘀滞不通所致也。”故腰腿痛与气血凝滞、腰肾虚弱和感受风寒湿邪有密切关系。

病因病机

西医学认为本病发生的原因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内因是椎间盘本身退行性改变或椎间盘发育上的缺陷;外因有损伤、劳损及寒湿之邪等。其发病机制可分为以下几种。

(1)由于腰椎间盘纤维环在后外侧较为薄弱。后纵韧带贯穿整个脊柱,加强了纤维环的稳固,但自第1腰椎平面以下,后纵韧带逐渐变窄,至第5腰椎和第1骶椎间,宽度只有原来的一半,腰骶部是承受动、静力最大的部分。由于后纵韧带变窄造成自然性结构方面的弱点,所以在受到外伤后,最易出现后方两侧纤维环破裂和髓核突出。

(2)椎间盘缺乏血液供给,需通过软骨板渗透作用维持纤维环及髓核的营养。人在30岁左右纤维环开始变性,弹性减小。随着年龄的增长,髓核、纤维环和软骨板的变性逐渐明显。此时如软骨板受到外力损伤,纤维环失去附着而不能抵御髓核的膨胀力,发生破裂,造成髓核向侧后等方向突出,引起神经根或脊髓的压迫症状。

(3)长期劳损或寒冷的影响。纤维环、髓核营养不足或椎间盘发育有缺陷,或纤维环的损伤不能及时修复,如受到寒冷刺激,则肌肉痉挛,血管收缩,血液循环不佳,对变性的椎间盘造成进一步损伤。此时,虽无明显外伤也会引起髓核突出,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老年人椎间盘多已萎缩,髓核、纤维环骨化,张力减小,故遇到损伤后亦可引起本病。

临床证候

腰部疼痛,可呈持续性,也可反复发作,严重者可影响翻身和坐立,休息后症状减轻。下肢放射性疼痛,可与腰痛同时出现,也可单独出现,咳嗽、大便用力、打喷嚏时疼痛及放射痛加重。腰部的屈曲、伸展、侧弯、旋转等功能活动受限,尤以后伸障碍明显。腰椎侧弯,生理前凸变浅或消失,严重者形成后凸。在腰部患侧有明显压痛及放射性疼痛。

鉴别诊断

(1)腰椎或骶髂关节结核:该病常有低热,局部可有剧烈疼痛,腰部有明显叩击痛。实验室检查可见血沉加快,可能有肺结核史。

(2)脊髓马尾肿瘤:该病属于慢性进行性疾病,无间隙自愈现象,马鞍区麻痹,脊柱运动多无明显限制或病理姿态。

(3)腰椎骨折:该病有明显外伤史,局部疼痛明显,X线检查可确诊。

推拿治疗

方法一

治则:舒筋通络,活血止痛。

手法:揉、㨰、按、牵抖、捏等。

选穴:肾俞、大肠俞、环跳、承扶、委中、阳陵泉、足三里、绝骨、气冲。

操作:

(1)放松腰腿:在腰背脊柱两侧用揉法和㨰法治疗5分钟;在患肢后外侧用捏法治疗5分钟,取其缓解痉挛的作用;用拇指和示指按肾俞、大肠俞方向斜向内下,取其舒筋通络的作用。

(2)腰部搬按:用一手按于腰部,另一手托起对侧下肢,托下肢的手尽量不使膝关节弯曲,进行搬按;做完一侧后改做另一侧。

(3)抖腰部:患者双手握住床头,医者双手握住患者双踝部,在牵引的情况下做上下抖动。

体位:以上患者俯卧位;医者站在患者患侧或床尾。

(4)腰部斜扳:患者伸直健侧下肢,患侧腿屈膝屈髋。医者一手或肘部抵住肩前部,另一手或肘部按压在髂骨后外侧部,双手或双肘对抗施力,将肩部向前下方、臀部向后下方按压,压后即松,使腰部形成连续的小幅度扭转而放松。待腰部完全放松后,再使腰部扭转至有明显阻力时,略停片刻,然后做一个突然的、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动。

体位:患者健侧卧位;医者站在患者对面。

(5)疏通下肢:揉法和捏法在患肢前 侧股四头肌及阳陵泉、足三 里、绝骨等处治疗 5 分钟, 以疏通下肢经脉;再以拇指 按压气冲穴 2 分钟后缓缓放 开,结束治疗。

体位:患者仰卧位;医者站在患者患侧。

(6)背法(可选用):医者与患者背靠背站立, 双足分开与肩等宽,用两肘勾 套住患者肘弯部,然后屈膝、 弯腰、挺臀,将患者反背起, 使其双脚离地悬空;此时患者 头应后侧,紧靠于医者背部。先利用患者自身重力,牵伸腰 脊,然后医者臀部可做上下或 左右晃动、抖动,使患者腰部 和下肢部随之左右摆动,错位的小关节和痉挛的肌肉得以松动;待感到患者处于 放松状态时,即做一突发性的、快速的伸膝屈髋挺臀动作,并辅以颤抖,使患椎 脊柱突然超后伸。

体位:患者站立位;医者站在患者后侧,背对患者。

方法二

治则:活血化瘀,理筋整复,通络止痛。

手法:揉、㨰、推、牵、颤、抖、按。

选穴:肾俞、大肠俞、关元俞、环跳、殷门、委中、承筋、承山、阳陵泉、足三里、绝骨、解溪、阿是穴等。

操作:

(1)揉背:用掌根部沿脊柱竖脊肌自上而下施以缓和的揉法,至腰骶部结束,每侧反复操作2~3次;一手拇指自上而下按压脊柱两侧的背俞穴,每穴各1分钟。

(2)封腰:两手拇指和中指端在患者两侧腰三角肌处徐徐用力下按椎间盘突出的部位,以酸胀感为度。

(3)放通:自腰骶部起自上而下至脚踝部施以揉法,两侧各反复操作3次;双手拇指交替按压臀沟中线、腘窝正中部、小腿后部(相当于承山穴位)、跟腱的外侧及外踝后窝,分别操作1分钟。

(4)扳按:一手托住患者股骨下端前面, 另一手按住腰骶关节进行斜向扳 按,有时可听到腰骶部关节作响, 同法施于对侧;一手扳住患者右 肩前上部,另一手按住患者腰骶 关节,斜行扳按,有时下腰骶部 亦可作响,同法施于对侧。操作时,两手扳按用力不宜过猛,以免关节受损伤。此法主要是以挤压、扳按、牵拉前纵韧带,使前纵韧带弛缓放松,加宽椎体前部的间隙,纠正畸形。

体位:患者俯卧位;医者站在患者患侧。

(5)牵抖:患者双手紧扣治疗床前缘。医者双手握住患者两足踝部,拉 直患者躯干并向后牵引,然后放 松两踝部进行横摇摆动,使患者 两膝左右旋转,待患者全身肌肉 放松,紧握足踝进行突然颤抖;医者右手锁按两足踝部,用左手 掌揉其下腰部,患者双手紧扣治 疗床前缘。医者双手握住患者两足踝部,拉直患者躯干并向 后牵引,然后放松两踝部进行横摇摆动,使患者两膝左右旋转,待患者全身肌肉 放松,紧握足踝进行突然颤抖;医者右手锁按两足踝部,用左手掌揉其下腰部。

体位:患者俯卧位;医者站在患者足端。

(6)斜扳:一侧肘内侧抵压在患者髂骨后外侧,另一侧肘外侧顶压在患者肩关节前部,先前后晃动患者躯体,使患者放松;然后两肘关节相对用力,使患者腰椎旋转,当旋转至最大幅度时,稍加力增加患者腰部活动度5°~10°,可听到腰椎关节部作响,同法施于对侧。施术用力时不宜过猛,以免发生关节突损伤。斜扳法主要是将患椎间隙错开,并拉紧关节囊和韧带,有改变突出物位置、缓解神经根受压状态的作用。

体位:患者健侧卧位;医者站在患者背后。

(7)滚迭:医者两手分别挟住患者一侧膝关节,两手配合施以左右摇法,每侧操作 7~8 次;然后一手推按患者一侧膝关节倾斜,另一手按住患者对侧肩前部,两手同 时按压之,相同发放作用于对侧。注意旋摇转动时,力量要平均一致,宣泄腰部肌肉的紧张。

体位:患者仰卧位,屈膝屈髋;医者站在患者身侧。

(8)宣泄:医者沿患者大腿根部自上向下顺揉至小腿踝关节,反复操作2~3次;双手大拇指迭压踝后窝半分钟左右,以患者感觉酸痛有热感为度,对侧下肢施以同样方法。

体位:患者仰卧位;医者站在患者身侧。

(9)压牵:医者两手用力 下按患者双膝,以 耐 受 为 度。按 压 结束后医者再以两 手握住患者两踝 上 部, 用 力 向 下 拉伸。

体位:患者仰卧位,两手紧握床缘,双膝屈曲,接近腹壁;医者站在患者足端。

(10)起伏:医者一手握住患者 双下肢胫骨中部,另一 手握住患者颈部后侧, 嘱患者仰面向后倒下, 医者双手配合,前后扶 按起伏,患者如不倒翁 状,最后握住患者两踝 部,再次向下拉伸以结束治疗。

体位:患者仰卧位,两手指交叉于屈曲的膝关节前方以固定;医者站在患者患侧。

注意事项

(1)患者要平卧硬板床,注意腰部保暖。

(2)治疗前应排除其他骨质病变。

(3)恢复后加强腰部的功能锻炼。

(4)牵抖时要使躯干呈波浪式活动,用力不可过猛,以免发生意外损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