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利之 | 一碗白开水

 白河观潮 2022-11-21 发布于河南

一碗白开水

     那是发生在2003年6月,防非典期间的一件事.


    我和小姚作为包村干部被派驻村来协助村里工作。这个村距镇政府最远,偏乡僻壤,是个比较典型的传统农区。我们的主要工作是督促村医对家庭隔离人员进行一天两次的健康跟踪观察。


    当时,非典疫情已经非常严峻,大有向农村蔓延之势,农村最珍贵的是孩子,社会最珍贵的是人才,两者的合体在农村就是小学生了。为了保证学生的安全,减少公众聚集量,学生们都不在学校集中上课了,而是化整为零地分散开来。老师们,或就地取材利用各生产小组的组务公开小黑板;或因陋就简,带个小黑板挂在树杈上;或因势利导地把黑板钉在山墙上来教学上课。这样做既可以有效防治非典又可以不误教学。不过,老师们可就辛苦多了,一个班往往要分成四、五个小班,教完这片再教那片,流动教学。


    我们在走家串户对隔离人员体测时,经常路过这些“露天课堂”,与宽敞明亮的大教室相比,这里是比较差劲:坑坑洼洼的地面,斑斑驳驳的黑板,周围散落着畜禽粪便、木头疙瘩、柴草渣、砖石块,老师的教鞭触手可及,棉花杆、芝麻杆、豆杆等,学生们自带凳子,或者干脆以编织袋或砖头为椅,以腿为桌。但是这一切一点也不影响孩子们学习的兴致,依然能认认真真写作业,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问题。

    我完全被这些可爱的孩子们所感染,我多想也成为一名教师,特别是看到老师忙碌的穿梭于每个小班之间,看到学生遇到难题而老师不在时的焦急等待中,这种愿望更加强烈,哪怕是临时客串一下也行呀!


     有一天,我们到一个返乡人员家中测体温,村医和小姚进去了,我没有进去。这家的山墙上有块黑板,有几个小学生在黑板前写作业。好象是遇到了什么难题,他们指指点点,互相询问,却都摇摇头,老师又不在,他们显得茫然无助,焦躁不安。

     小学语文知识对我这个文科毕业的大学生应该是不在话下,我当时没有想什么名不正言不顺,咸吃萝卜淡操心,只是急孩子们之所急,想快些帮助他们解疑释惑。我于是走到孩子们面前说:“小朋友们,有难题了吧?”孩子们虽然没有想到我会过来,但并没有多大的陌生感和拒绝感,可能是求知心切的缘故吧。他们异口同声地说:“有,有,有,这个题,这个题。”有一个小学生跑到黑板前指了指,原来是填写“有的放矢”的反义词。

    这个词,在我上小学那个时候,好像没有这个词,也是比较生僻的一个词,怪不得不会。我先把“矢”字用拼音标出来,并解释它的含义,再解释词的原义和外延,最后启发性地填了反义词“漫无目的”。完了我问:“听懂了吗?”他们以小孩的顽皮和小学生的特点大声而缓慢地说:“听—懂—了,谢谢老师。”


    嘿,这么容易就成老师了。生平第一次听别人称我为老师,真有点不好意思。就教了他们一个词语,举手之劳,就贯以“老师”这个光荣的称谓,说明在他们的心目中,“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是认定老师的标准。同时,我也真正理解了,为什么在教育某些人不谦虚,不好学常用“甘当小学生”来作诫语。

      村医还没有测量完,我就站在孩子们旁边看他们做作业。这时,有个学生把自己的凳子搬过来执意让我坐下后,回家去了。可能是职业习惯吧,我一坐下来就想起防非典了,于是就问了学生们一些防非典常识,重点宣讲了返乡人员为什么要隔离,以及避免和这些人接触。
刚说完,村医和小姚喊我走,看来是测量结束了。我对同学们说:“你们学习吧,我还要工作,得走呀!”同学们有点不想让走,都说:“再讲一点,再讲一点。”我只好说:“这样吧,我这段时间天天在咱村,有的是机会,明天吧!”他们依然不依不饶地说:“那你明天一定要来。”我只好搪塞说:“好,好,好,一定。”
    

    刚走了几步,只听到背后有个声音说:“老师,别慌走,喝点水。”我回头一看,正是那位给我让座后回家的同学,原来他是去给我倒水去了。我打量着这个孩子:小平头,瓜子脸,眼倒很大很亮,白衬衫几乎是花衬衫,黑墨水点、蓝墨水点都有,手上也不太干净,指甲中有黑灰。双手端着一个白瓷碗,白瓷碗好象刷得也不净,外面还有饭垢,里面还有些黑圈,水也有点混浊。后面几位同学也都看着我说:“老师,你喝一点儿,喝一点儿。”
    

   说实在话,我不渴。在往常,即使是渴,如果这么脏的手端着这么脏的碗盛着这么脏的水,我是不会喝的。但今天不同,我明显感受到这一碗白开水是纯洁心灵的真诚流露,表达了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与索求,对教师的爱戴和谢意。不喝,会伤了孩子们的心。喝,一定喝,即使是再脏的水也要喝。我走到这位同学面前,接过碗,看着他,再看看后面的几个同学,他们的眼睛都很明亮,是一双双充满了希望的眼睛。我一饮而尽。

    记得上小学时,曾经学过一篇课文叫《珍贵的教科书》,讲的是在炮火纷飞的年代,老师带领学生如何东躲西藏来学习知识,舍弃生命来保护知识的载体—教科书。想象那个时代的学习情景,很容易和非典时期孩子们学习情景联想到一起,虽然两个时代有天壤之别,但这种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却代代相承,永不丢弃,这也许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尽管遭受众多磨难和不幸,却一次又一次地挺了过来,昂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所在。

    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就像一棵棵小树苗,尽管生长在贫瘠的土地上,但只要凭借他们强烈的求知渴望和顽强的生命力,充分珍惜和利用每一滴水每一缕阳光,他们照样会成长为参天大树,亦能成为栋梁之材。

(网络图片,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作者简介】杜利之,基层工作者。繁忙中觅得一份清静,浮躁里寻求一种平衡,读书、写作、习字是很好的方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