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挥不去的周炼霞

 颐源书屋 2022-11-21 发布于云南

总有一些傲娇,能从霜冻板结的岩缝里怒放出十万朵绚丽的雪莲花。

就像周炼霞。

图片

周炼霞,字紫宜,号螺川,斋名'螺川诗屋'。1908年岀生于湖南湘潭一个富足的簪缨世家,九岁随父移居上海,十四岁正式拜著名画家郑德凝学画;十七岁从晚清四大词人之一的朱孝臧学词,后又从徐悲鸿第二任夫人蒋碧薇之父蒋梅笙学诗;四十年代末,绘画得到海派画坛领袖吴湖帆 悉心指导。周炼霞才貌双全,高雅风致,书画诗文俱佳,被称为'金闺国士',享誉沪上诗书画艺坛。

图片

青年时期的周炼霞

一、世间尤物,绝代风华

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美学家李渔被喻为“中华五千年第一风流文人”。其在名著《闲情偶寄》中尽释尤物之美妙:“古云尤物足以移人。尤物为何?媚态是已。世人不知以为美色。乌知颜色虽美,是一物也,乌足移人?加之以态,则物而尤矣……媚态之在人身,犹火之有焰,灯之有光,珠贝金银之有宝色,是无形之物,非有形之物也”。诚然,容貌体态的精致,只是天然美的一部分;而言谈举止的“韵致”,才是美的根本之所在。天然美加上妩媚优雅的风韵,此才是古人称善的上天眷顾的尤物。尤物足以移人,移人之意是指夺人眼球,令人爱慕。

图片

成年时期的周炼霞

周炼霞天生丽质、容貌秀美,温婉动人,妩媚含蓄,清雅脱俗,惊为'天人'。著名书画家、被誉为篆刻“三百年来第一人”的陈巨来称赞其为“绝代尤物,令人销魂”。当年上海名医卢施福为她摄影一帧,年约二十,布景为一窗口薄纱,她隐身于纱后,微露半脸,人皆赞叹“美而艳”。复旦大学教授、著名掌故专家郑逸梅第一次见到周炼霞时,眼球发直,乱了方寸,被她深深地吸引,赞其体态清丽婉转,如流风回雪,本身就是一幅绝美的仕女图。

图片

中年时期的周炼霞

民国著名女画家陈小翠也这样评价同类的周炼霞:“万人低首拜红裙”。晚年的周炼霞,依旧光彩照人,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仍如花季少女,不失当年风韵。复旦大学著名教授苏渊雷也是周炼霞的终身仰慕者之一,对已入迟暮之年的周炼霞仍盛赞其'七十犹倾城'。一位友人索其晚年近照,周炼霞回寄了一首词《卜算子》,有这样几句:“已是丑奴儿,那复罗敷媚?绿意红情得暮春,弄影全无谓……”。

上世纪三十年代,周炼霞与林徽因、陆小曼、张爱玲被称为民国时期四大才女。虽然周炼霞名气略逊前三位,但论容貌、才华、气质、风度,她完胜不输。当年上海滩文艺圈曾拿她与一代名媛陆小曼比较,结论是:三十岁之前,三、四个周炼霞比得上一个陆小曼;四十岁之后,三、四个陆小曼比不上一个周炼霞。周炼霞只比陆小曼、林徽因小四五岁,却比她们二人多活了半个多世纪。比张爱玲年长12岁,却仍然活在了她的后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周炼霞不是一个与艺术、生活较真的人,而是一个钟情艺术、享受生活的人。美与爱为她而生,不是她为美与爱而生。她活得从容豁达,潇洒圆满。

图片

上海方形报刊《海风》刊登周鍊霞作《喝火令》

二、艺坛女杰,不逊须眉

周炼霞并不是单纯以美貌立世的花瓶式女人。当代史学家刘心皇在《抗战时期沦陷区文学史》中说:“周炼霞,号称'炼师娘’,当时,与苏青、张爱玲、潘柳黛等齐名。'炼师娘’不能不说有些才气,书画诗词都有相当造诣,姿容也在女作家中最为艳丽”。在文学史著作中特地评价周炼霞,这充分说明其在文学艺术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图片

女性画家平等地和沪上风雅男士站在一起,你说,是谁装饰了谁的风景?照片摄于1946年,周鍊霞左三,张大千左五,李秋君左六,顾青瑶左二。

周炼霞是当年沪上著名女画家,其擅长画仕女、花鸟。她的画设色亮丽干净,笔触轻盈,线条婉转,丝毫没有阴柔羸弱之感,画风清新脱俗、堂皇而不浓艳,与她的诗词气息一脉相通。她的仕女画常常对镜自描,以自己为模特,传神之至,在作品中真实的展现自己的美丽。1929年,21岁的周炼霞就在沪上各大笺扇庄挂笔单鬻画,订件很多,收入颇丰。1934年4月,'中国女子书画会'在上海成立。该会由一批情趣相投、各领风骚的女性书画家自发组建而成,是中国第一个女子美术社团。

图片

1934年4月29日'中国女子书画会'在上海成立,一批情趣相投、各领风骚的女性书画家抱团取暖,很快,周鍊霞成为其中的活跃分子。

周炼霞与沪上著名女画家李秋君、吴青霞、陆小曼等是该会的活跃人士,何香凝女士曾担任该会名誉会长。此时,周炼霞不到30岁,却已蜚声海内外画坛,画作曾荣获国际大奖,画传也被载入英、意出版的《世界名人大辞典》。当时,周炼霞的绘画作品在市场上十分抢手,供不应求。1942年10月3日,她曾在《申报》上刊登启事:即日起仕女画暂停收件,花鸟、山水、人物画照前润例加倍。1956年,中国画院在上海成立,她是首批被聘为正高级职称的女画师之一。

周炼霞的诗词酬唱之作,亦为一时所传诵。近代诗坛大家冒鹤亭德高望重,他对周炼霞的诗词推崇备至,屡屡向人推荐。有诗界狂人之称的许效庳,狂傲不羁,他能看上眼的诗人没有几个,却与周炼霞十分投机,常与之畅谈诗词,称“画院中人,论诗词,周炼霞第一,愧煞须眉”。当时,一代字画装裱圣手刘定之先生六十花甲大寿,吴湖帆、郑慕康等多名沪上名家合笔,为其创作了一张《刘定之像》。刘定之邀请当代名人为画题詠,冒鹤亭、周炼霞都在诚邀之列。冒鹤亭觉得裱背匠的典故太少,只有明朝的汤裱背大名鼎鼎,但此典故用之不妥。周炼霞却说不必用典,纯乎白描。

图片

吴湖帆等合作《刘定之像》局部

少顷,周炼霞立成七言律诗一首:“瘦骨长髯入画中,行人都道是刘翁。银毫并列排琼雪,宝轴双垂压玉虹。补得天衣无缝迹,装成云锦有神工。只今艺苑留真谱,先策君家第一功”。冒鹤亭读罢甚是拜服,自叹弗如。刘定之是“书画神医”,其裱画技术一流,中国十大传世名画、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卷》就是在他指导下装裱修复成功的。徐悲鸿著名“中国画三分画七分裱”,就是赞扬刘定之高超的裱画技术,这也捧红了刘定之,为老刘在书画坛定了位。刘定之曾任上海博物馆文物修复顾问,后又北上北京故宫博物院,为保护我国历代书画珍品做了巨大的贡献。

图片

周炼霞书法——《题定之先生玉照》

周炼霞生性机敏诙谐,幽默风趣,在上海诗书画界也是有名的。有一天,北京画家周怀民到上海,吴青霞在家中设宴招待,邀请沪上名家唐云、江寒汀、陈巨来、周炼霞作陪。席间,陈巨来请江寒汀作一扇面,内容为梁祝化蝶,又请唐云补草,周炼霞补花。当时,正当盛夏,为防汗渍,周炼霞补花时从怀里抽出一块大手帕盖在扇面的另一半上。唐云见了,便戏谑道:“这手帕这么大,是男人手帕么?”周氏笑答:“是的”。唐云强夺了去,说:“归我吧”!周氏不动声色道:“拿去无妨”,接着又说:“你拿的是我儿子揩鼻涕用的手帕”。满座倾倒,唐云只好笑着把手帕还给她。

又有一次,周炼霞到吴青霞家中闲坐。吴青霞篆香阁中有一巨案,长寻丈,阔三尺许,乃独杏木制成,购自吴中。吴青霞说这是当年为彭玉麟绘梅花而特制的。周炼霞闻之,笑对青霞说:“原来是'彭公案’”。其机敏诙谐如此。彭玉麟是清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书画家,人称雪帅,与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并称中兴四大名臣。彭玉麟多才多艺,诗书画俱佳,他一生画了上万幅梅花图,每幅梅花图都题上以梅花寄情的咏梅诗。这些号称'梅花百韵'的咏梅诗,寄托了彭玉麟一生对梅花的爱恋、思念和牵挂。

三、翰墨结缘,比翼双飞

图片

著名西画家陈抱一(1893-1945)笔下的周鍊霞。

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沦陷。周炼霞单身滞留上海,独守“孤岛”。她生性洒脱,不拘小节,周旋于书画诗艺界,与众多文人墨客交往,左右逢源,应对自如,引得多方人士的追捧,许多小报记者如蜂逐花般打听采访,几乎每天都有五六家小报刊登其所谓桃色新闻,一时被艳称为“炼师娘”。面对这些绯闻,周炼霞不置一词,一笑了之。她与近代海派画坛领袖吴湖帆的翰墨情缘,则是当时沪上名流一段津津乐道的话题。

吴湖帆与周炼霞相识于上世纪30年代初。当时中国画会在上海成立,最初有男女会员一百五十余人,他们两人均为中国画会会员。1951年,在近代诗坛大家冒鹤亭的寿宴上再次相遇后,周炼霞与吴湖帆从相识逐步至相知再相交。吴湖帆在书画修养上炉火纯青,周炼霞在诗词造诣上当仁不让。两人各有千秋,彼此欣赏,取长补短,携手并进。吴湖帆倾囊相授其绘画技法,周炼霞精心指导其填词功夫。两人通过亲密交往,周炼霞画技大增,吴湖帆诗词猛进。

他们除合作了许多精品画作外,还填写了诸多的唱和“情词”。吴湖帆的诗词集《佞宋词痕》中就有许多此类的传世佳作。1953年至1955年间,是吴湖帆与周炼霞交往最为密切的时期。他们交往方式有一起观赏古玩、共同合作书画、时常诗歌唱和、代作抄写词稿。周炼霞成为吴湖帆词中的“女主”。吴湖帆曾用珍贵的清代王府角花笺手抄词稿送给周鍊霞。这些词中有“中年识得愁滋味”,“历沧桑劫后,有知己,慰余生”等句,尤其是《采桑子》词中的“郎也心孤,侬也心孤,情到浓时淡若无”等句,最是撩人。周炼霞曾有《减兰·桃花》一首:“无言有泪、一生错被斜阳媚。种自天台。谁向平芜散漫栽。人间冷笑。等闲休怨飘零早。春水波柔。为汝多情不肯流”。

图片

吴湖帆是一个仪式感很强的人,他用珍贵的清代王府角花笺手抄很多词稿,送给周鍊霞。此首《木兰花慢》吴湖帆估计抄于两人关系最亲密的1954年。

在吴湖帆家藏的元代佚名《山水三段图卷》的拖尾纸上,他曾题词《鹧鸪天》云:“春雨楼头结绮思,有情眷属总有期。鸥波定论千金诺,梅屋初开片玉遗。齐四美,合双棲。玉台佳话倩重题。画堂松雪珠簾卷,紫燕归来倒好嬉”。周鍊霞和词云:“艳说鸥波倒好嬉,生花彩笔有连枝。双钩细勒春烟紫,澹染浓皴螺黛宜。真美具,二难齐。迢迢阁上忽相期。明珠宝剑难还合,终古因缘属阿谁?癸已春分前二日,随声《鹧鸪天》。螺川鍊霞题”。癸已是1953年。周鍊霞不愧为一代才女,她在上阙“双钩细勒春烟紫,澹染浓皴螺黛宜”中的最后二字,巧妙地嵌入了“紫宜”二字。浓情蜜意,不言而喻。

吴湖帆称周炼霞为“茝弟”“螺川如弟”“炼弟”“紫宜”“紫弟”等,大多还钤上吴湖帆的“倩庵痴语”印章,可见两人关系之亲密。在吴湖帆词作中,有“沤波画好,漱玉词工”一句,“沤波”是画坛大家赵孟頫的字,“漱玉”是词坛女杰李清照的字。他将自己比作赵孟頫,将周炼霞比作李清照,赞誉相当之高。吴湖帆作为江南贵胄世家子弟和著名的书画家、鉴藏家,在他的心中一直有着赵孟頫、管道昇和赵明诚、李清照的“风雅夫妇”情结。而时人也将吴湖帆与原配夫人潘静淑视为“当今赵、李”或“赵、管再世”的佳话,但当潘静淑在1939年猝然辞世后,吴湖帆感觉似乎失去了生命中的另一半。

图片

周炼霞——《海棠》

仙侣不在,佳话难续。虽然吴湖帆继室顾抱真可以掌管庋藏,但她在翰墨风雅方面却无法与先室潘静淑同日而语,所以他的内心一直想再寻找一个志同道合的“佳偶”。而周炼霞则无疑是一个最佳的人选,且非她莫属。周炼霞年轻吴湖帆14岁,风姿绰约,绝代尤物。他们兴趣爱好相同,精神层次相近,是一对绝配的“填词侣”,也是精神上的“鸳鸯侣”。他们的情缘得到了绝大多数友朋的默认与心许。许多友人公开点题,由吴湖帆与周炼霞合作画《荷花鸳鸯图》,或是由周作仕女图吴再予以题词。

吴湖帆除经常邀请周炼霞到他的梅景书屋品画外,还把价值不菲的家藏《桃花鸳鸯图》赠给周炼霞。《桃花鸳鸯图》曾为明代大收藏家项元汴、清代著名书画收藏与鉴赏家梁清标所藏,后成为吴湖帆的传世珍藏。吴湖帆亲手赠给周炼霞,其在他心中的分量不言而喻。吴湖帆曾经数度小中风,经常去南京西路287弄同福里6号的著名针灸师、收藏家方慎盦的诊所治疗。方氏特地在诊所楼上专为吴湖帆设有一间小书房,而周炼霞也时常到方家小书房与吴一起绘画填词、玩棋品茶。

图片

周炼霞——《春思》

上海图书馆的梁颖先生在1960年版的《词人吴湖帆》一文中说过:“湖帆晚年交游中,词画俱臻上乘者,仅周炼霞一人,其交谊建立在共同的艺术趣味上,流俗之传言,实不足论”。真乃是了解之同情之言,也可谓是吴周两人的隔世知己了。当然,画坛宗师吴湖帆有周炼霞这样绝代风华的艺坛情侣常伴身旁,确实让人有很大的想象空间。不过,也许男女之间确实存在真正的友谊。常言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周炼霞才貌双绝得到吴湖帆'发乎情,止乎礼'的欣赏,也是情有可原的吧!

图片

周炼霞——《比翼双飞》

四、历经劫难,世俗圆满

周炼霞曾填过《西江月·寒夜》一阕:'几度声低语软,道是寒轻夜犹浅;早些归去早些眠,梦里和君相见。丁宁后约毋忘,星华滟滟生光;但使两心相照,无灯无月何妨'。词作颇得婉约派的真传,温婉流转,真切感人,大有李易安的韵味,堪称经典之作。尤其是最后两句,广为传诵。但在文革中,红卫兵却揪住这两句不放,说她'喜欢黑暗,不要光明',竟将她的一只眼睛给打瞎了。周炼霞毫不畏惧,不以为憾。她请著名书画家来楚生篆刻一印,印文为'一目了然';又请著名书画家高络园引爱国诗人屈原《九歌·湘夫人》'目眇眇兮愁余'之句篆刻一印。

周炼霞如此气度高旷,洒脱自如,令人叹服。或许就是这种气度,使她在文革中大难不死,最终活到92岁。而秉性刚强的吴湖帆就逃不出这场浩劫了。当吴湖帆被冠以多种罪名,遭受残酷迫害,家藏文物被席卷一空后,1968年,他自拔医用导管愤然离世,终年75岁。周炼霞曾作的《采桑子》一首:“当时记得曾携手,人醉花扶,花醉人扶,羞褪红香粉欲酥。而今只是成相忆,灯背人孤,人背灯孤,千种思量一梦无”。真切表达了她对艺坛情侣的深切悼念。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已逾古稀之年的周炼霞与丈夫徐晚蘋取得了联系。他们成婚于1927年。当年徐晚苹在上海邮局工作,喜欢摄影。周炼霞大徐晚苹5岁,那时她刚刚结束了第一段婚姻。徐晚苹对她展开了近于疯狂的追求,一天三封情话绵绵的情书,每一封信的右上角都画上两只栩栩如生的蝴蝶。婚后的生活甜蜜而充实。他们走遍了上海滩的大街小巷,徐晚苹以她为模特,拍下了许多引人入胜的作品,与周炼霞的画作结集出版。

图片

1937年,徐、周全家福,其时,他们的第5个孩子尚未出生。(图片来自徐云所著《丹青优雅——我的祖母周鍊霞》)

抗战期间,仕途步步高升的徐晚苹单身随国民政府到重庆。抗战胜利后,徐晚苹又被派往台湾接管邮局,周炼霞也没有随同一起渡海赴台。谁也不曾料到,一别竟然是几十载春去秋来。1980年,徐晚蘋从台湾退休后移居美国,将周炼霞接到大洋彼岸,并治好了她多年的眼疾。按照美国法律,分居30年以上的夫妻申请合法身份,必须重新登记。1986年,周炼霞和徐晚蘋在美国再次登记结婚并举办婚礼。

图片

1986年,周鍊霞和徐晚蘋在美国再次登记并举办婚礼。

从此,老夫老妻相厮相守,家庭团圆,周炼霞修得世俗圆满。她重拾画笔,再返画苑,创作了《洛城嘉果图》获得了洛杉矶市长特别奖。2000年4月13日午间,92岁的周鍊霞在洛杉矶家中的沙发上无疾而终。一代尤物,归于尘土。一个风华绝代的丽人,一位蜚声海内外的诗画家,终被岁月的云烟掩没的悄无声息。从此,上海滩再也找不到 “炼师娘”了。同年10月10日,她的子女遵照其生前的遗愿,将她的骨灰归葬于上海嘉定区长安墓园,落叶归根,魂归故里。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