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77陈诺: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有何性质区别

 高教课堂研讨 2022-11-22 发布于江苏

      米亚拉雷在谈及教育时,他认为教育具有四种基本含义:作为一种机构的教育;作为内容的教育;作为一种结果的教育;作为活动的教育。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中学教育都属于教育的范畴,高等教育指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进行的各种学术性、专业性的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职业人员的主要社会活动;而中学教育是小学教育的继续和进入高等院校或转入其它中等学校的预备阶段,主要包括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两个层次的教育,二者在概念上也体现着其间的不同。本文借用米亚拉雷对于教育分析的四种情况:机构、内容、活动、结果,通过比较的关系来论述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有何性质区别。

一与多:机构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区别

      在中学教育阶段,开展学生学习工作的机构是初中和高中,即使有公办与民办之分,但总体形式上较为单一。从事高等教育工作的机构则有很多:高等专科学校、民办本科院校、地方综合性大学、研究型大学等等,机构的多样化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使其不再是传统的社会上流阶级的特权,越来越多的人可以进入高等教育的课堂,高等教育步入了大众化阶段。有学者指出“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会导致教育投入的'低廉’(每年用于本科生教学的资金投入随着过去20年间学生数量的成倍增长在单位资源上下降了40%),进而导致师生数量比日趋紧张,这也意味着教学的不足、考评的削减,及学生适当参加学术对话的机会的剧减。”[1]高等教育向大众化和普及化的发展,使得用于学生个体身上的教育资源减少,很多人对高等教育的质量产生质疑。然而,一个时代应该有一个时代的评判标准,我们不能用过去的标准去评判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今天的高等教育质量。对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机构,评价标准也应该是不一样的。比如:对于研究型大学,可能以高深知识的产出,科研成果的经济效益作为评判标准,那么对于高等专科院校,应该关注的是技能的习得,就业率的高低等。

浅与深:内容的确定性与建构性区别

      中学教学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施加积极的影响,传授的多是确定性的、没有疑问的知识,为的是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以便更好地适应下一阶段的教育。高等教育中由于专业的分工不同,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学习通识教育的课程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学习自己本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其教学内容不再是确定性的、没有疑问的知识,而是具有教育意义的,注重对学生进行启发、解放和型塑,让学生获得有关人生的哲学,鼓励学生去质疑、去创造新知识。因此高等教育更多的是一种自我教育,培养学生自我学习与自我教育的意识,给学生提供一种发展的可能性。高等教育意味着个体交往及敏锐的批判意识的发展,注重学生更新知识的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及奉献社会的能力的发展。《高等教育何以为高》中提到要以自由教育作为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不同时期对于自由教育的理解也是不同的。自由教育源于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指称为“自由人”所接受的教育,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自由教育是指遵循学生自然发展的教育,自然科学进入大学讲台之后,自由教育开始强调对于“理智的训练”,今天,自由教育是指一种对于学生进行广泛的文化修养的教育。石中英教授提到自由教育包含人道主义精神、民主主义精神和理性主义精神,这些精神也是目前高等教育所体现和追寻的。

内与外:活动的封闭性与开放性区别

      中学教育的活动总体来说以教学为主、应试为主,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对于其他方面关注不多。高等教育的活动大体可以分为三类:教学、科研、为社会服务。这些教育活动同中学教育相比,涉猎的范围更加广泛且深入。在教学上,高等教育教学内容的丰富性(通识课程、专业课程、技能实习等)、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性(导师制、大学生慕课平台、翻转课堂等)、教育目的的普适性(不再追求学生应该发多少论文,而是学生更好的成为他自己)这些都是高等教育区别中学教育的地方。在科研上,那些应用开发型的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科学研究项目在大学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很多高等院校不仅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更重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因此教育资源的投入也开始具有倾向性。在为社会服务的层面上,大学开展的各种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支教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等等,都在增强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大学的根本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换句话说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高等教育也更加注重学生的服务社会的能力。

简与繁:结果的易测性与难测性区别

      从培养的结果看,中学的结果是让学生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学习,方向选择较为聚合,而高等教育的结果是让学生进入社会,发散性比较高。高等教育会赋予学生一些几乎适用于各行各业的能力,将知识迁移到各个领域并解决在工作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对于个体而言,高等教育促进个人知识量的增长和质的变化,提高个体的文化修养,甚至会促进个体在社会流动中“上向流动”;对于社会而言,高等教育与政治、经济、科学等领域密切相关,会促进这些领域不断向前发展。

      以上是从机构、活动、内容、结果方面与中学教育对比得出的一些高等教育“高”之所在,如果将高等教育的“高”理解为一种价值判断,一种理想类型,可能又会产生一些新的想法。“所谓理想类型,是从一定的角度出发对现实中某类成份的抽象化,这类成份从不以纯粹的形态存在于现实之中。”[2]因此,高等教育“高”在其具有学术教育、职业教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而中学教育仅是通往高等教育的必经之路。

[1]大卫·帕尔菲曼.高等教育何以为“高”:牛津导师制教学反思[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6.

[2]杰里.加斯顿.科学的社会运行[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译者前言)3.

高教课堂研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