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感觉诸葛亮的《出师表》在文笔上并没有什么独到之处,为何会被称为千古第一奇文?

 学生100分之路 2022-11-22 发布于广西

读一篇文章,得先了解背景,了解背景才知道文章讲什么。

初看这一篇文章就是一老臣写给新皇帝,交待一下自己出征了,接下来的事情该交给谁管理,感觉像父亲出远门,不放心,给孩子反复交待要怎么做的效果是差不多的。

刘禅称诸葛亮为相父,诸葛亮用这样的语气跟他说话也不算什么越制。

如果你了解了当时蜀汉的真实情况,再看这一表,你会被这看似很朴实的文字所感动。

刘备与孙权干了一场,结果被陆逊一把火烧成抑郁,不久就病死了,死时将刘禅托孤给诸葛亮,将军事交给李严。

 

此时留下刘禅的蜀汉不是蒸蒸日上的,而是危机四伏的。内部很多人不服诸葛亮,包括手握大权的李严,外部南中叛乱,孙权态度不明,魏国虎视眈眈。

这么一个烂摊子让刘禅去收拾,他能搞定吗?当然不可能。

这一切都需要诸葛亮去搞定,问题是诸葛亮只是一个臣子,他要做的是君主的事情,以臣职行君权是很艰难的,一有不慎很容易落下一专权越制之称呼,这是诸葛亮自身的困境。

这么多困境,诸葛亮花了三年时间理顺内部权力派系,整个刘备旧部,刘璋旧部,东州,荆州,益州等不同利益集团,并且将他们完全整合成一心;他亲征南中平定派乱,派陈震出席孙权的称帝典礼,并且约定二分天下。当时盟约中有这么二句话:

诸葛丞相德威远著,翼戴本国,典戎在外,信感阴阳,诚动天地,重复结盟,广诚约誓,使东西士民咸共闻知。

自今日汉、吴既盟之后,戮力一心,同讨魏贼,救危恤患,分灾共庆,好恶齐之,无或携贰。——《三国志吴主传》

东吴肯跟蜀汉签约实际并不是看在刘禅之面上,而是看在诸葛亮的面子上。

 

后来诸葛亮病死,当时蜀汉就乱成一团,幸好蒋琬稳定了局面。蒋琬又是诸葛亮秘密推荐的。

时新丧元帅,远近危悚。琬出类拔萃,处群僚之右,既无戚容,又无喜色,神守举止,有如平日,由是众望渐服——《三国志蜀书·蒋琬费祎姜维》

后世很多人说诸葛亮专权,架空了刘禅。如果真是这样,那应该是蜀汉欢庆,而不是远近危悚。换句话说整个蜀汉都是由诸葛亮撑着的,没了诸葛亮,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办。

《三国志》还记载: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

诸葛亮死后,蜀人追思亮,咸爱其才敏。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虽非瞻所建倡,百姓皆传相告曰:“葛侯之所为也。”老百姓的态度是最有说服力的。

接着你来看一下诸葛亮的工作历程:治理内部,平定南中,北伐,没有一天是闲着的。

诸葛亮54岁去世,按道理这么聪明之人应该很懂得养生,但是没有办法,在这个位置如果他不多做事,整个蜀汉怎么办,诸葛亮最后是被整个蜀汉拖累,活活累死。如果不是事事依靠诸葛亮,应该能活得更久。诸葛亮死时,他的儿子诸葛瞻才8岁。别人看到的都是光彩的诸葛亮,但诸葛亮受的苦,承的累,谁又能真正体会呢。

 

这些情况你都了解了,再去读《出师表》,你就能读出那一份“老臣心”,那一种鞠躬尽瘁的心,那一份劳累而又无奈谨慎之心,那一份不忘记刘备重托之心,一份为了承诺而让自己活活累死之心,自然就会被感动了。

诸葛亮以臣职行君权,让刘禅不恨诸葛家族,将自己的女儿嫁给诸葛瞻。很罕见的,像霍光,张居正等专权辅佐幼主,最终给家族带来灾祸。严格治理,让百姓不恨自己,怀念自己,处分官员,让官员不生恨。

你细细想想这中间之艰难,以及尺度把握之难,如同走钢丝,你再细细去读这一篇《出师表》,你就会发现文章的谴词达句拿捏水平也是一流的。细细品品,你越品越会觉得《出师表》厉害。正如初学者看《兰亭集序》觉得这怎么可以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但越临摹越觉得厉害,《出师表》也是如此。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我要强调一下,这个问题的逻辑完全是错误的。

什么所谓的“千古第一奇文”,什么“文笔没有独到之处”,作为曾经教过语文的老师,我都快被这种无知的问题气死了。


首先,《出师表》并不是所谓的千古第一奇文。而是堂堂正正公开给蜀汉皇帝上书的表文,何来民间猎奇心理的奇文一说?

其次,自从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准备北伐,上书刘禅以来,近两千年的时间里,《出师表》都是文人写作文章的典范,忠臣上书劝谏的典范,大臣自述心志的典范。

无论从文章立意,格式,用情,文笔,《出师表》都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精品,这也是两千年后依然出现在语文课本上的原因。不知道题主何来文笔没有独到之处的说法?

看看陆游、文天祥这些人是怎么评价《出师表》的?


一、文以载道

《出师表》可以说通篇就八个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个字可以说是诸葛亮的道。

三国之后,这八个字甚至成为各个朝代文臣武将行为的典范。哪怕是敌对势力,在这一点上也都没人说一句诸葛亮的不是。

《出师表》里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不厌其烦的教导刘禅要用怎样的人,远离怎样的人?

蜀汉大臣中谁的才能可以负责哪一方面?

诸葛亮要北伐的意义何在?

是个人读完《出师表》都会为诸葛亮这种为报答刘备知遇之恩,而一心恢复汉室的忠心而感动。

二、情真意切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多次追溯当日刘备和自己探讨天下大势,追究汉朝天下大乱的原因,根本就出在汉桓帝、汉灵帝的昏庸无道上。诸葛亮此时提出,就是希望能为后来者戒,希望刘禅可以继承刘备的雄风,而不是成为桓灵二帝这样的昏庸之主。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这样朴实无华,却又充满情真意切的文章,哪怕稍微读懂一点文言文的人都可以看得懂,能看出诸葛亮的真实感情。这样的文章从古至今能有几篇?


要是寻找辞藻华丽的千古奇文,我贴一段以辞藻华丽著称的千古名篇在这里,请问有几个人看得懂?

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 日既西倾,车殆马烦。 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 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 俯则未察,仰以殊观。 睹一丽人,于岩之畔。 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

我最看不得,不读史书的人在乱黑诸葛亮,言辞激烈之处还请读者见谅。

我是以史为鉴,每天都有靠谱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

现在一些人呐,真的是大言不惭,前有苏轼不如方文山,曹雪芹文笔不行,李清照不知所云,这又出现了《出师表》文笔不好。

在这个看《海贼王》都会被草帽海贼团的伟大理想感动的时代,《出师表》的伟大理想竟然只能出现在中学课本上,我也不知道该怒还是该哭。

读《出师表》不哭者为不忠,《出师表》言辞恳切,情深意长,丞相为报先帝知遇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可惜,这一切在没经历或不了解那段历史的人看来,内心毫无波澜。有心的人可能会一声叹息,别有用心的人就只会diss了。

文笔

不说多了,就这一篇文章,创造出了20多个成语,还不足以说明其人文笔之好么?

总结起来,《出师表》全文只讲了一个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多难啊,你连保证明天早上7点钟起床好好吃早餐这么点事都不到,人诸葛亮从27岁出茅庐,到54岁病逝五丈原,几十年如一日,为的是什么?

他本是一介布衣,隐居于在南阳,耕田种地,闲来没事唱唱歌、读读书,顺便帮乡里乡亲搞点发明创造,提升一下生产力,轻松自在,为何要让自己投身乱世?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这就是原因,是为了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所以他愿意做牛做马,即使处于危难,即使大厦将倾,也绝不推脱搪塞,至今足足21年。从出生到大学毕业的年纪了。

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一篇《出师表》,为后主构建了一幅蓝图,包括君臣之道、宫中制度、对外政策等。

君臣之道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於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这段话,是诸葛亮对贤臣和小人的预言,是整个三国时期的缩影,更是整个中国历史的缩影。你纵观上下几千年,哪一朝的兴起不是因为亲贤臣,又有哪一朝的灭亡不是因为亲小人?

不仅用于历史,即使用于当今也非常合适,上至上市企业,每个企业都有努力干事的贤人、也有偷奸耍滑的小人;下至普通家庭,谁家又没有几个奇葩亲戚了?

宫中制度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赏罚分明,不偏私。这样,既能让陛下显得英明,又能真正做到维持内部稳定。

伟大理想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如果说报答先帝知遇之恩是原因,那么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就是理想。是先帝的理想,也是丞相的理想。

定南方,联东吴,养精兵,他都做到了,现在要做的是北伐,定中原,这里最让他担心的不是个人的安慰,却是“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太多了,十万字也说不够,就到此为止吧。


豹眼说心里话,以前不喜欢语文,不管啥名篇都不喜欢。读过、背过,但没啥印象也没啥感觉。

后来开始喜欢古文学,但对诸葛亮没有以前那么多好感,也没兴趣再看《出师表》。

为了回答题主这个问题,想看一眼《出师表》,想了想,算了,就以感觉吧。

《出师表》无非就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给后主刘禅上的一个请示报告。据说诸葛亮是流着眼泪写的,刘禅看了也很受感动。报告写得不错,后世很多人在写类似报告的时候,经常作为范文模仿。

据说陕西一位教授提出,诸葛亮的《出师表》在宣扬一种“愚忠”,并上书教育部,要求撤出中学教材,由此在网上引起争议,引来骂声一片。

河南的专家坚决反对,认为其入选中学教材是因为它的文学价值,是在教育学生如何理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文学的事,豹眼也不懂,也不敢问,更不知道去哪里问。都清楚教授、专家的话该不该信。但豹眼大胆一次,说一下自己的看法。

《出师表》就是一个报告,写过报告的人都清楚报告是个啥。做过领导的人,经常看报告,都清楚报告是咋回事。其中的奥妙,豹眼不能说得太具体,有兴趣的友友们自己去品味吧。

建安五年(200年),袁绍讨伐曹操,令主薄陈琳写了《为袁绍檄豫州文》。据说曹操有头痛病,读了檄文惊出一身冷汗,头马上就不痛了。

官渡之战,袁绍被打败,曹操俘获了陈琳,爱其才能,拜为司空军师祭酒。

曹操对陈琳说:“檄文写得好啊,我非常欣赏你的才华。可你骂我啥都行,不该骂我祖宗啊。”

陈琳的这篇檄文,被称作名篇之一,历来为文人所盛赞。

陈琳是建安七子之一,其文学才能恐怕在诸葛亮之上,但就这篇檄文与《出师表》相比,文学价值谁更胜一筹,豹眼看不出来。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出师表》文学价值很高是无疑的,但绝不是仅仅因为文学价值而入选中学教材的。因为陈琳的檄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啊,咋就没有入选呢?

那就抛开文学价值看,根本而言还是其思想性。

这就回到刚才的话题,既然是个报告,就如同陈琳的檄文一样,是有主观性的。

就说先主刘备的遗志吧,献帝还活着,刘备就在成都为献帝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然后登基称帝。难道诸葛亮不知道吗?岂不是糊弄鬼哦,但那个刘备称作的“鬼”,还活得好好地。

既然要匡扶汉室,起码要尊重汉室。刘备自立为汉中王,跟献帝打个招呼了吗?

诸葛亮等一百二十人给献帝上了个表,刘备也上了个表。这两个表在《三国志·先主刘备传》有完整的记载。陈寿惜字如金,却一字不落的全部抄录。

豹眼仔细看了这两个表,无非就是说了很多套话,最终表明,我们集体冒着假造圣旨的罪名,死也不遗憾,只要能匡扶汉室就行。

估计献帝经常看报告,一定会看得懂,意思就是你们这是集体决定不跟着我混了。

《出师表》在《诸葛亮传》也全文抄录,一字不落。陈寿的用意恐怕不仅仅是欣赏这篇作品的文学价值,也不会宣导诸葛亮的忠君思想。豹眼认为大有深意,那就是原汁原味地留给后世,让后人自己品味。

豹眼之所以不愿意再去读这个千古一文,是因为感觉太虚假。

就说一点,诸葛亮北伐是为了匡扶汉室吗?是为了扫除汉贼吗?献帝自己偷偷地会说,你们蜀汉那一帮子全部都是汉贼。

挂羊头卖Gou肉,不管说得如何天花乱坠,都是在骗人。说得越好,欺骗性就越大。

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很多,不差这一篇。早一些撤下来早好,不要再用这些虚假的东西去误导青少年了吧。

睁眼看历史,不喜勿喷!如果自己喜欢《出师表》,那就钻到被窝里偷偷欣赏吧!

一 “表”是个什么?

是戴在手腕上的奢侈品么,非也。

题主认为《出师表》文笔不好,可能是对表这种古代文体缺乏了解。

表是大臣写给皇帝的一种文章。先秦时期,大臣写给大王的文章,一般统称叫做书。到了汉代开始出现了细化,有的叫章,有的叫奏,有的叫表,有的叫议,各自承担不同的功能。

文学评论家刘勰定义说:

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可见,表是用来陈述情状的。这里要说明一下,表是没有标题的,所谓《出师表》不过是后人添加的标题,方便人们识别,中国古代有两张表最有名,一个是李密的《陈情表》,你一看这个名字就知道是后人加上去的,“表以陈请”嘛。另外一张就是诸葛亮的《出师表》,它也是有很多代号的,《文心雕龙》里面说:

文举之《荐祢衡》,气扬采飞;孔明之《辞后主》,志尽文畅:虽华实异旨,并表之英也。

你看,那个时候《出师表》的名字叫《辞后主》。

刘勰还说:敷表绛阙,献替黼扆。言必贞明,义则弘伟。肃恭节文,条理首尾。君子秉文,辞令有斐。

所以说,君子写表,一定是文采斐然的。诸葛亮的《出师表》,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如果文笔上没有独到之处,大才子陆游如何能对诸葛亮的《出师表》给予这么高的评价。

二 《出师表》好在哪儿?

我们评论一篇文学作品,除了讨论它整体的思想水平和艺术水平之外,还喜欢看看这篇文章给人们留下多少可以借鉴借用的名句名言。那么这篇短短的《出师表》给我们留下了哪些成语呢?

妄自菲薄、引喻失义、裨补缺漏、有所广益、贞良死节、计日而待,危急存亡,开张圣听、不知所言。

简单盘点一下,就有九条成语之多。

至于中间的名句,也是句句经典。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现在人们只要看见这两句就知道说的是诸葛亮。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这两句几乎成为讨论君王用人之道的必备素材。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这句话也成为了千古名句。

多少在危难之际勇担重任的豪杰,会用这两句话来给自己打气加油。

别的先不说,就凭上面这些成就,《出师表》还不够优秀么。

至于《出师表》到底好在哪里,文学评论家刘勰用一个字定义:

可谓是一锤定音。

所谓实,就是陈实情,论实理,讲实事。

我相信,对于那些在困局中苦苦挣扎过的人,对诸葛亮的《出师表》一定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古文观止》评价开头这两句话说:

万难心事,已倾泻此二语。

整个一篇文章,诸葛亮就做了两件事,第一件,告诉刘禅治国之策,消除北伐后顾之忧;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文章写到这个地方,诸葛亮完成了三个任务:讲明大势,推荐人才,给皇帝提供兴国之道(亲贤臣远小人)。

接下来诸葛亮要完成第二件事。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一言以蔽之,诸葛亮要干的第二件事就是:表忠心。

有人说诸葛亮贵为丞相,阿斗尊称为相父。还用得着向小皇帝表忠心吗?

当然需要。

诸葛亮权力越大能力越强,阿斗越无能,越需要表忠心。因为阿斗需要,满朝文武需要。刘备白帝城托孤,告诉诸葛亮,如果阿斗无能,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这是全天下都知道的消息,也是笼罩在诸葛亮身上的魔咒。唯有常常表忠心,诸葛亮才能取得刘家人的信任。尽管从诸葛亮接受的传统忠君思想分析,他没有称帝的欲望,只愿意做一个名垂千古的丞相。

在表忠心的同时,再次提醒刘禅重用重臣,继承先帝遗志。

整个一篇文章概括下来就是:袒露忠心,报恩先帝,忠于陛下,推荐忠臣,建议国政。
在平实的语言中,表达了一个忠臣名相对蜀汉的赤诚忠心。

忠臣的心事,只有忠臣可以理解。一千年后,岳飞路过武侯祠,看完前后出师表,泪如雨下,问道士要来纸笔,写下了流芳千古的岳飞手书出师表。铁锤将这篇书法放在后面,让大家在岳鹏举银钩铁画的的线条中,揣摩一下忠烈之臣心中的抑郁之气吧。

467351收藏

分享

收起全文

举报

飞天ZY漫雪

2019年07月11日

关注

诸葛亮的出师表,你可以说不是什么千古奇文,你也可以说没有什么独到之处,但我认为它绝对是一篇忠心为主, 忠心护主的好文。

出师表有《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前出师表》,主题在劝勉后主要继承先帝的遗愿,保持蜀中政治的清明,广开言路,听信忠言,任用贤良,励志振奋,使他能专心致力于北伐大业,以免除后顾之忧。公元223年,刘备病笃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诸葛亮,并对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由于诸葛亮身为父辈,处于肩负托弧之责的特殊地位,他所上的表不同于一般奏章,其中既是臣下对君主,又是长辈对晚辈,它写来措辞婉转,情词恳切。表中对刘禅,规劝其莫为的,实是己为的,鼓励其当做的,实是未做的。细品文中三昧,含蕴无穷,叙述委婉,行文晓畅,文字质朴无华,可以说是章表中的突出代表作。

出师表是刘备死后,诸葛亮长期主持蜀汉的军政大事,临行时,上表于后主刘禅,这就是《前出师表》诸葛亮此次出兵,未能成功,当时蜀国官吏中颇有微辞,于是在建兴六年冬,诸葛亮在次上表,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说时偏处蜀地一隅,坐而待亡,还不如争取主动出师北伐。这就是《后出师表》从此频年出征,直至建兴十二年秋,诸葛亮病没于军中。

观历史,《三国志,蜀志》本传里仅载有一篇《前出师表》至于《后出师表》只见于《三国志》本传裴松之的注文,后来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里只选录《前出师表》,后人怀疑它是伪作的,但据《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记载,亮兄瑾之子朱葛恪曾经看见过他叔父的这篇《后出师表》看来伪作之说是不可靠的。后表的主题,说明蜀汉和曹魏势力悬殊,处于敌强我弱的局势下,不但是为了奉行先主的遗志,即便为了维护蜀国的安全,也应该抓住战机出师北伐,希望后主不要受当时持非议者的影响而动摇意志。

诸葛亮,三国时代一位杰出的人物,他的一生,志在恢复中原,重兴汉室,从隆中对策到病死渭滨的二十八年中,他对刘备以及后主竭尽忠志,日月可鉴。有时近乎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那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感人的忠贞气节,凛然与日月争辉,为千古传颂!🐴🌺🌺


16915收藏

分享

收起全文

举报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2019年12月11日·抚州市王冠实业有限公司副总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关注

《出师表》是中国历史上以臣下的身份上给皇帝的表文中影响最深远、思想最深刻、辞藻最华丽、意义最奇特的一篇表文,堪称中国历史上的千古奇文毫不为过。

《出师表》的作者是诸葛亮,如果我问你:中国历史上最忠诚、最正直、最无私、最伟大的权臣是谁?你一定会想到诸葛亮,虽然权臣很多,比如管仲、霍光、张居正,但能被称为最忠诚、最正直、最无私、最伟大的权臣,除了周公,就只有诸葛亮了。

如果你读过屈原的《离骚》、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这些中国历史上鼎鼎大名的悲情英雄,之所以能让后人千古传诵,就在于他们的人格魅力、忠心忠诚,和一心为国的赤胆孤心。

中国历史向来是一个同情弱者、弘扬正气、宣传忠君、推崇爱国的社会,诸葛亮作为蜀汉政权名义上的二把手和实际上的一把手,在为了报答旧主、追求理想,以一州之力北伐曹操九州之力,以偏安一隅对抗居华夏中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并不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地发动北伐战争,而作出的这一篇《出师表》,的确算得上千古奇文。

先不说表文内容如何,光是诸葛亮这一份一心为国的心胸让人感动不已,所以《出师表》虽然作为一篇大臣上给皇帝的公文,但仍然被当成千古奇文流传了下来,只要你读起《出师表》,眼前一定会出现一个白发苍苍的诸葛亮,弯着腰,日夜操劳,为蜀汉奉献毕生生命的情景。

中国古代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中,自从儒家被确定为主流思想后,儒家思想就成了衡量整个社会道德标准的依据,儒家讲仁、义、礼、智、信,讲忠君爱国、君为臣纲,这一主流思想在《出师表》中处处体现出来。

来看看《出师表》中精彩的表文: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这话的意思是:但是宫廷里侍从护卫的官员并不懈怠,战场上忠诚的将士们奋不顾身,大概是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特别的知遇之恩,想要报答在陛下您身上。

---这是忠君思想,属于儒家的“三纲”。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这话的意思是: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辅佐陛下。

---这是尊重贤能,属于“义”的范畴。

除了整篇到处散布着儒家思想,《出师表》还刻章描述了相当多的治国理政思想,比如: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这话的意思是:皇宫中和朝廷里的大臣,本来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有所不同。如果有做作奸犯科触犯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都应当交给主管的官员,分别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和朝廷奖罚方法不同。

---这是公平公正的治国理念,有法必依,有犯必罚,有奖必赏。

《出师表》中还有这句千古名句: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这话的意思是: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之所以兴隆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

---这是如何治国用人的理念,就是起用贤人,打击小人。

《出师表》除了大量的儒家思想和治国理念之外,其表文中的辞藻之华丽,语句之顺畅也是堪称千古奇文,首先来看一看《出师表》一文中出现了多少个成语?

不懈于内、忘身于外、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不宜异同、作奸犯科、志虑忠纯、裨补阙漏、优劣得所、攘除奸凶、不知所言。。。。。

《出师表》一文中至少有十几个成语,如果你认真地读过《出师表》,你就会发现文中出现如此之多华丽的辞藻,但每一个辞藻表达的意思却是如此的质朴,没有丝毫的做作,没有片刻的虚伪,整篇文章都在委婉地表达诸葛亮如何如何尽心为国,如何如何报答先帝,如何如何辅佐陛下。

再来看《出师表》中的语句,读起来是相当的流畅自如,朗朗上口: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不信,你来读一读,是不是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如行云流水般顺畅?

再不信的话,你对比一下屈原的《离骚》: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或者文天祥的《正气歌》: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是不是感觉很苦涩?

或者感受一下岳飞的《满江红》: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激情澎湃,是不是感觉少了点什么?

最后再来说一下诸葛亮写《出师表》时的情况和局势。

《出师表》作于公元228年,在此5年前,刘备去世,于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当时蜀汉政权四面楚歌,大厦将倾,外有曹魏、东吴的威胁,内有黄元、南中的叛乱,是诸葛亮一手撑起了这个摇摇欲坠的政权。

东和孙权,北抗曹操,南征南中,诸葛亮仅仅用了5年时间,就将刘备去世留下的烂摊子治理得仅仅有条,用《出师表》的话说就是:

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仅仅5年时间,诸葛亮就让濒临破产的蜀汉,一下子恢复生机,到有能力对外发动战争的实力,诸葛亮真是不容易,但蜀汉所谓可以北伐的实力,如果与当时的曹魏比起来的话,实力对比不是一比九,至少也是一比四,曹魏的实力随随便便就是蜀汉的4倍以上。

如果只是普通人,恐怕这个实力,终身也不敢北伐吧,可诸葛亮就不是普通人,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信念,以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和实现终身理想的伟大壮举,都能过这一篇表文中传达出来。

所以《出师表》就是千古奇文,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读起来热血沸腾,激情澎湃,仿佛回到了那个激情四射的三国乱世,为着终身的理想,而进行着一场不可能完成任务的北伐。

8715收藏

分享

收起全文

举报

小小嬴政

2019年08月16日

关注

小时候上语文课,读到诸葛亮的《出师表》,每每总是落泪,这篇文笔并不独到,词藻并不华丽的文章,却有着打动人心的力量。

我们把它称为“千古第一奇文”不是没有道理的,现在读来,字里行间所展现的诸葛亮的忠君爱国思想依然是那么让人感动。那么这篇《出师表》为什么会被称为千古第一奇文呢?要知道,在诸葛亮之前,各种文章比比皆是,人们为什么独爱《出师表》呢?我细细分析,当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这篇文章真情流露,真实写出了诸葛亮为国操劳,忠君爱国的思想。这篇《出师表》,诸葛亮不是在用笔写,而是在用心写。字里行间透露出他愿意为了蜀汉复兴大业贡献全部身家的意愿,更写出了他自跟随刘备出道以来,无论是多么艰难困苦的境地,都没有放弃过,一心只为国家。

正因为是用心而不是用笔写出来的,后主刘禅在读到出师表时,才会落泪不止。自古真情流露的文章才能打动人心,而《出师表》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二是这篇文章虽然没有华丽辞藻,构思上也不是特别精彩,但是文法上还是有一些可取之处的。特别是其中大量采用了四字排比句,对偶句,十分工整。

在三国时代,骈体文还没有大量的运用开来,所以这种写法读起来让人觉得十分有味道,这也使得《出师表》在当时的文坛是很有特色的一篇文章。

第三是这篇文章分析天下大势十分到位,充分展现了诸葛亮的政治和军事才能。《出师表》实际上是一篇表奏型文章,而表奏型文章如果不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写,就会显得十分空泛。

所以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对当时的政治形势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同时给刘后主提出了十分具体的建议,具体到刘禅应该怎么做,怎么用人,对刘禅治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只可惜这个扶不起的阿斗后来辜负了诸葛亮的一片苦心,把个蜀国的大好江山生生给断送了。

《出师表》看起来好像是一篇有些平铺直叙的文字,但是由浅入深,由势入理,抒情和劝谏相结合,既不是死板的规劝,也不是毫无原则的请求。这样一篇劝文让任何一位皇帝看了,都会心服口服,并且愿意去执行,而不会认为是臣子在故意为难自己。

《出师表》一共有前后两篇,我们一直会拿出师表和前朝的一些劝文相比,例如和楚大夫屈原进行比较。屈原的文章就是十分直白的劝谏,语气相对生硬,虽然能表达自己的一片拳拳爱国之心,但是却忽视了高高在上的王的接受能力。

而诸葛亮的《出师表》则充满了直率坦诚的意味,表达了自己愿意和后主一起为国家复兴而努力的意愿,从而得到了后主的首肯。

总的来说,《出师表》真情动人,入情入理,说它是“千古第一奇文”并没有什么不妥之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