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58年,毛主席视察四川,追问3个问题竟无一人知晓

 冬不拉拉 2022-11-22 发布于安徽


前言








































1958年,毛主席在四川视察工作期间,究竟问了3个什么问题,在场的众人竟无一人知晓?

众所周知,毛主席是践行读书与调研相结合的典范,他曾不止一次地倡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早在青年时期,他便写下了:“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

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实情,他跋山涉水,亲自调查,新中国成立后,虽然他日理万机,但仍要抽出时间,四处调查。

图片图丨伟大领袖毛主席

在他看来,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正所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因此,毛主席曾到过许多地方进行实地调研,而在这过程中,他总是能够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

当然,他的本意并不是去刁难别人,而是想要借这些问题传达一些大道理。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解读,毛主席提出的那些令人“猝不及防”的问题。


一、四川“3连问”








































新中国建设初期,毛主席的工作十分繁忙,日理万机,但是为了能够及时地掌握一手资料,他还是会去进行调查研究。

在外出调研的路上,有时因为时间太紧,主席只能在自己的专列上会见各地官员,但只要时间允许,他还是会去实地调查一番。

1958年3月8日至26日,中共中央在四川成都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也就是“成都会议”,目的就是总结经验,进而研究经济建设等相关问题。

在成都会议期间,毛主席除了每天要主持会议、批阅大量文件之外,还会阅读大量的书籍。

正如他所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但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所以他每到一个地方,都会派人去当地的图书馆借书来看,因为不同地方都会有不同的存书。

有一次,毛主席派人去借了一本非常珍贵的书,但是管理员却无论如何都不同意把书带走,他不知道是毛主席要借,这件事对外是保密的。

最后费了好大一阵功夫,说是一位中央首长要看,才勉强借了出了。

后来还书时,管理员才得知原来是毛主席借的书,大家都很激动。

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和习俗,毛主席所借的这些书中,大多都是关于当地的史籍。

图片图丨看书时的毛主席

不仅自己看,他还经常推荐给身边的同事,以及当地的官员。

1、问题一

一次,会议结束后,毛主席向在座的各位官员提问道:“有谁知道,成都为什么叫成都?

毛主席爱提问题这件事,每个人的心里都清楚,所以为了能够正确地回答问题,当地的官员们事先也是做了不少功课。

什么庄稼的产量、经济发展情况以及未来规划,都已经研究得一清二楚,但没想到毛主席竟然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一时间,在场的众人变得面面相觑、哑口无言,没人知道答案是什么。

期间,有位官员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但是却并不是毛主席想要的答案。

他似乎已经想到了这样的局面,并没有因为这个问题没人能答出来而生气,他笑道:“同志们都辛苦了,快回去休息吧。

这件事对时任四川省委书记的李井泉触动很大,没能回答出毛主席所提的问题他很内疚,他知道主席一定有自己的道理。

会议结束后,李井泉便第一时间开始查找资料,寻找答案,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得出了答案。

原来“成都”系氏羌语,“成”是蜀人的自称,意思为高原人,“都”则为地区的意思。

在《太平寰宇记》中也曾提到:“周太王逾梁山之岐下,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此称之为成都。

李井泉立刻写了一份书面报告,交给毛主席,看到这样的答案,主席才满意地点了点头。

当然了,毛主席之所以问出这个问题,绝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另有深意。

他想借这个问题,让这些当地的官员做到了解历史,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去管理和创造这个城市。

不得不说,毛主席也算是为了此事而煞费苦心了。

也正是从这之后,成都市的宣传册上加上了“名字由来”这一部分。

2、问题二

3月21日,毛主席一行人来到了灌县参观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灌县县委书记陈彬和县长王宝玉等人早已等候多时。

图片图丨毛主席视察都江堰水利工程

陈彬感慨道:“毛主席能够来灌县视察,是全县38万人民的幸福。

车队在二王庙后门处的路边停下,毛主席一行下了车,与前来迎接的众人一一握手。

陈彬十分激动:“主席您好!”“欢迎主席!”毛主席微微一笑点头示意。

随后一行人朝着玉垒山腰观景台走去。

在这里,毛主席尽揽了都江堰的全景,不由自主地赞叹道:“灌县是个好地方嘛,山清水秀呦!

毛主席还特意叮嘱了都管处处长张建忠:“你是都江堰管理处处长,要把都江堰管理好。”

张建忠连连点头。

随后,毛主席便拿起望远镜继续参观都江堰工程,突然他转过身来向身边的人问道:“这里是岷江,为什么要叫都江堰?

听到这个问题,在场的众人才反应过来,“江是岷江,县是灌县,为什么要叫都江堰?”

有了“前车之鉴”,当地的官员们紧急恶补了很多知识,但千算万算还是没有想到毛主席会问这样一个问题。

不论是张建忠还是李井泉,现场的众人都答不上来。

看着大家面面相觑的样子,毛主席微微一笑,给出了答案。

其实李冰当初给都江堰起的名字是“湔堋”,意思就是“水流头部的分水堤。

这个名字很形象,直观地展现了此工程的用途。

后来随着历朝历代管辖地的不同,又先后改名为“都安堰”、“楗尾堰”。

“堰”与“堋”的意思不同,它代表的并不是一个单独的堤坝,而是一整套的系统工程。

而“都”则是总括、统率的意思,所以后来才使用“都江堰”来代表整个水利工程,而这个名字也就一直沿用至今。

此时,人们才恍然大悟,纷纷赞叹“毛主席真是学识渊博。”

图片

图丨毛主席视察伏龙观

而毛主席之所以对都江堰的历史如此了解,还要得益于前不久在当地图书馆借阅的两本史书。

从这件“小事”可以看出,毛主席在搞调研前是做足了功课,绝不是简单地走走过场。

而这也是毛主席希望各地官员,在今后调研工作中,所能够做到的。

3、问题三

看着眼前的都江堰,毛主席再一次被古人的智慧所折服:“这个工程了不起,李冰不仅是好郡守,还是一位水利专家,他为四川人民做了一件大好事。

身旁的众人连连复议“的确,的确啊。”

毛主席手扶着木栏向下俯视,看了好久抬头问道:“这里的水有多深?

张建忠立刻回答道:“有8公尺深。

有没有人下去游过泳啊?

众人这时听明白,原来毛主席是想要在江里游泳,陈彬赶忙回答道:“主席,这里不能游泳啊,我在这里工作几年里,没有见到有人下去过。”

为了毛主席的安全考虑,大家也都开始劝他“此处不可游泳啊。”

看到大家为难的样子,毛主席话锋一转问道:“这里的岩石会不会被水冲毁啊?

张建忠十分肯定地回答道:“不会的,这是粒岩,很坚硬。”

那一百万年以后呢?”毛主席很认真地问道。

随行的官员们再一次“哑口无言”,这里的岩石的确坚固,一百年、二百年都不会被水冲毁,但是一百万年之后呢?这是所有人都不曾想过的问题。

张建忠指着沙堰说道:“每年岁修,都会在这里挖沙。

毛主席风趣地说道:“一百万年以后,成都平原的沙石就没处堆了。

周围的人哈哈大笑,紧张的氛围也随之消失。

图片图丨毛主席观看都江堰水利枢纽规划工程模型

与此同时,大家已经领会到了这个问题的深意,毛主席是想提醒大家,水利工程是一项关乎子孙后代幸福的长远问题,要能够做到未雨绸缪。

从那之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便立刻行动起来,对这项造福百姓的水利工程进行加固,大大降低了安全隐患。

正应如此,在汶川大地震中,都江堰水利工程只是受到了些轻微的损坏。

随后,毛主席一行人起身前往下一个地点。

不仅是都江堰,毛主席可以说是一生心系水利事业,对水利建设非常重视,他曾多次视察长江、黄河,并曾指示“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1952年,毛主席曾到黄河视察,期间他登上了黄河大堤,看着滔滔不绝的黄河水,他曾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一点来是可以的。

也正是这一句话,为五十年之后的“南水北调”工程,埋下了伏笔。

毛主席不仅考虑当下,而且还要充分考虑将来,他那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无不令后人敬仰。

4、其他问题

其实毛主席当年在四川视察时,并不是只问了这3个问题,还有很多问题他得到了想要的答案。

都江堰自古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再加上战争的影响,使得原本应该一年一度的修整工作不能及时进行,直到四川解放后,才使这座古堰重获新生。

对于水利事业十分重视的毛主席,自然也很关心这里的岁修工作,“修一次要用多少工?

张建忠回答道:“大概需要100万民工。

如此庞大的工作量令毛主席十分感慨,沉思许久后说道:“今后要想办法,使用现代化的工程来解决此问题。

图片图丨毛主席与人民群众亲切交谈

70年代,都江堰上建起了一座八孔大型节制闸,每次岁修再也不需要花费那么多人力,毛主席的心愿也终于实现。

每年岁修给不给民工钱?”这也是毛主席最关心的问题。

李井泉立刻回答道:“给的,一定给。

这个回答令毛主席十分满意,他欣慰地笑了笑:“这就好,让人做工,一定要给工钱的,做了工不给钱,还叫什么共产党?跟国民党反动派有什么区别?

大伙哈哈大笑了起来,毛主席的都江堰之行也就此告一段落,一行人走出伏龙观大门,前往井福街食堂就餐。

这是为了接待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专门整修的一间临时食堂。

饭桌上,毛主席看到大伙比较拘谨,便提出一个问题来调解气氛。

你们四川啥子叫龙门阵?

一旁的副县长程斗南立即回答道:“当地大户人家的房屋前面后会有大门,外人来找主人时,一般都会在大门外等候,由看门的人进行禀报,慢慢地就被称作是'摆龙门阵’了。

“好,说得好。”这个回答让毛主席感到很满意。

原本紧张的气氛也开始有些缓和。

在田间地头,毛主席会问道:“这么好的庄稼,一亩能收多少斤?

每亩四百二三十斤。

割了麦子种什么?

种水稻。

水稻一亩能打多少斤?

六百多斤。

粮食多了,你们打算怎么办?

要卖给国家。

孩子有没有上学?”“你们认不认识'打破碗花花’?”……

每到一处地方,毛主席总是能够提出很多问题,同时他也得到了想要的“答案”。

毛主席一行人离开四川时,沿路欢送的地方官员和老百姓激动地流着热泪,情不自禁地高喊着:“毛主席万岁!

图片图丨毛主席与人民群众亲切交谈


二、河南“2连问”








































1958年,毛主席几乎都在调研视察的路上。

11月,毛主席来到河南郑州主持工作,期间,他特意点名南阳县委书记魏兆铭汇报工作。

毛主席一直心系南阳,他曾经说过:“南阳这座城市,为革命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我应该去南阳一趟,看望那里的人民,感谢他们。

其实早在8月份的时候,毛主席就曾来到许昌,但是由于当时天气环境比较恶劣,所以只能改变计划。

得知自己被毛主席召见后,魏兆铭十分激动,为了能够回答出让主席满意的答案,他也做了不少功课,但没想到还是发生了“意外”。

会议开始后,毛主席提问了几个地县委书记后便询问道:“哪位叫魏兆铭?

听到主席呼叫,魏兆铭立即站了起来:“我就是。

毛主席随即问道:“你是哪里人?

主席,我是山东人,在南阳县委工作。

诸葛亮是哪里人?

魏兆铭准备了很多问题,但万万没有想到毛主席竟然会提问这样的问题,一时间愣在了原地。

对于历史,魏兆铭不是很熟悉,只好如实回答:“我不知道。

现场的气氛一下子变得有些尴尬,时任河南省委书记的吴芝圃赶忙替他解围:“诸葛亮是山东琅琊人,因叔父在荆州首府襄阳工作,便'躬耕于南阳’。

毛主席听到这个答案后,十分满意,继续问道:“现在社员们每个月能吃多少香油?

这个问题魏兆铭事先有所了解,回道:“每个人能吃到4两香油。

确定能吃到社员的嘴里吗?

图片图丨毛主席接见河南四地委书记和魏兆铭(上图右一)等七位县委书记

显然,这个问题魏兆铭没有做足功课,他吞吞吐吐地回答道:“政策是4两。

毛主席会心一笑,又询问了一些魏兆铭家里的情况。

除了以上2个问题外,一些资料中还记载了其他的问题,比如“何以辨襄阳和南阳?”“二十八宿中以谁为首?”等等。

但这些说法,都只是文人墨客们后来编写的罢了。

但即便如此,我们从毛主席和魏兆铭的对话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主席希望每一位父母官都能够对当地历史,以及民生问题有所了解,以此来更好地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这也是毛主席提问问题的本意。


三、山东之行








































同样还是1958年,8月毛主席来到山东进行视察和调研工作。

期间,他询问了滕县(今滕州)宣委书记王吉德这样一个问题:“听说你们微山湖里的鲤鱼有四个鼻孔,你知道不知道?

面对主席的提问,这位在微山湖边长大的县委书记,竟然一时间张不开口,愣在了原地。

看到王吉德这样的表现,毛主席的心中已经猜到了答案,便又问道:“当年滕文公请孟子来滕州讲学,孟子馆于上宫,上宫如今还有没有?

显然,这又是一个历史问题,王吉德还是答不出来,坦率地回道:“这个问题我不知道。

毛主席没有继续追问,并勉励他身为父母官,要多学一些当地的历史知识,这样才能够在今后更好地展开一系列工作。

王吉德连连点头,会议结束后,他第一时间赶回滕县进行实地调查,果然正如毛主席所有,这里的鲤鱼全都是四个鼻孔,心中不由得对毛主席更多了几分敬佩。

之后,王吉德来到当地的文化馆学习,并亲自前往滕国遗址实地调查,将毛主席询问他的问题全部了解清楚。

图片图丨微山湖的四鼻鲤鱼

随后王吉德便马不停蹄地赶到济南,向毛主席当面回答了之前的那些问题。

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后,毛主席会心地笑了笑,并对王吉德的这种“实事求是”的调查精神进行了鼓励和肯定。


四、徐州之行








































1956年7月,毛主席乘坐专列前往徐州视察,但由于时间紧张,期间只是在专列上接见了一些当地官员。

时任地委书记的胡宏接到了上级通知,立刻准备好资料前往车站。

毛主席亲切地和大家握手,待各位就座之后,特地询问了一些关于徐州的情况:“徐州有几个县?当地人口是多少?耕地面积有多少?

胡宏不假思索道:“专区管辖8县1市。全区共有人口503万,耕地面积为1703亩。

作为徐州的父母官,胡宏的回答令毛主席感到满意,随后又问道:“徐州开展肃清反革命分子运动现在情况如何?

打击敌对分子,加强社会治安,是当时主席最为关心的事情。

胡宏详细地作答,遇到一些主席没有听清的字时,他还会写在纸上,给主席看。

看着眼前的这些字,毛主席突然问道:“'四’加'南’念什么?你知道吗?

读Lan(三声)。”胡宏回答道。

罱是一个生僻字,但却是当地百姓常用的一种捕鱼或者清理水中杂物的工具,很显然,胡宏对当地百姓的生活非常熟悉。

图片图丨徐州之行

而他的回答,也令毛主席感到十分满意。


五、毛主席的警卫员








































毛主席在各地视察时,发生过的趣事还有很多很多,大家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自己深入了解一下。

当然了,毛主席每天的工作十分繁忙,他不可能有充足的时间去全国各地视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动用了自己的警卫员。

毛主席的警卫员要执行三个任务,第一个是保卫工作,第二个是学习文化,第三个就是调查工作。

毛主席的警卫员经常会利用回家探亲的机会,帮助主席了解农村的具体情况。

由于大多数警卫员都是农村出身,思想单纯,作风朴实,所以他们会如实讲述自己的所见和所闻,反映情况一是一,二是二,不会添枝加叶,因此毛主席对警卫员的调查工作十分放心。

在战士们的调查情况中,毛主席实现了足不出户,就能够了解到全国各地实情,听到人民百姓的心里话,所以他对这份特殊的调查材料十分重视。

图片图丨毛主席与

毛主席还特意嘱咐警卫员:“你们可不要说'是毛主席派我来的’。

并且,毛主席还特意制定了《出差守则》:“一、保密,二、态度,三、宣传,四、警惕,五、调查。

看着身边这些兢兢业业的警卫战士,毛主席露出了喜悦和欣慰的笑容。


结语








































毛主席深入基层,知行合一,令人感到钦佩,他心系民生,关爱群众,令我们肃然起敬。

有人不解:“毛主席为什么那么喜欢作调查研究?

我想各位心中已经有了答案,那就是“为人民服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