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佛教思想对于母亲的思念

 游云杂谈 2022-11-22 发布于浙江
x
对于一个佛教徒来说,对母亲的思念的看法,和没有佛教思维的人是有所不同的。
佛教的创建是建立在印度本有的婆罗门教思想基础上,佛教的一些术语和思想和印度本土教派有相通的,但是在根本上是不相同的。
佛教是佛陀对求学者们的说教,佛陀是音译,意思是完全觉悟四圣谛法、并且能够教导别人觉悟四圣谛方法的人。中国人常简称为觉悟者的教导就是佛教。
要厘清一些对佛教的概念,才能说明白一个佛教思想的人对母亲思念的态度,避免思想上的冲突而起没必要的纷争。毕竟佛教是印度文化的一部分,传到中国后已经是几经周转,渗入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思想。追根溯源,从《阿含经》和《律部》窥得些许资料,近年来讯息发达对东南亚国家佛教有所接触后,对比中国现存的佛教是大不同的。
佛教原意为解脱对欲界、色界、无色界的执著,而这些说教在释迦牟尼觉悟前,还是婆罗门教修行的最高成就,就是和大梵天合而为一。修行到能回归到大梵天,是婆罗门修行的最高境界,这个和现在影视常看到的基督信徒修行,百年之后回归天堂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百年之后,能不能回归大梵天一回事,但是活着的时候是普通人对修行者最直接的判断是“有没有断除淫欲的束缚、嗔怒的束缚、愚痴(无明)的束缚”。在纵欲的印度,能断除感官欲望的诱惑会得到大部分普通人的尊重,这是印度圣者的一个标准之一。
基于一边提倡纵欲,一边提出断欲的印度高种姓人群,编神话把人分为三六九等,当众立贞洁牌坊背后当婊子,许多质疑的人也纷纷加入修道行列,各自创立教派宣传各自不同的学说,佛教也是这个时代产生的。
佛教产生后,提出人人只要通过对“四念处”的正确修习,都有可能体验“四圣谛”而成为解脱者,在这个方面人人都是平等的,不会因为种姓出身的贵贱而有差别,这是佛教提倡的人人平等是通过修习都可以成为解脱的圣者。
当然,佛教也继续了普通大众已经熟悉的因果、轮回、业力等婆罗门原有的思想。所以在佛教也有六道轮回的故事,根本目标是解脱对轮回的束缚,在佛教教理中所有人只要能够严格按照“四念处”精进修习,都会解脱六道轮回,这是和传统婆罗门教不同之处,婆罗门教认为首陀罗种姓族群就没有修行得以升天与大梵天合一的可能。
释迦牟尼佛自己对母亲的思念是如何做的?
释迦牟尼佛乔达摩的生母,在生下他后不久就去世了,由姨母照顾长大。受过王室教育的乔达摩,在当时各种教派思想的冲击下,毅然而然的诀别妻儿和将来的王位出家修道,按现在的说法就是去寻求思想上矛盾的解决方法。(当年北京大学学生柳智宇不顾麻省理工的全额奖学金和家人的反对,毅然去北京凤凰山龙泉寺追求理想的劲儿)
按三藏经典之一的论藏《阿毗达摩》记载乔达摩觉悟后,应用超人的神通观察生母生活在忉利天,就以神通力为生母讲说觉悟的“四圣谛”法和修习方法,以使生母也能证悟解脱轮回。然后,再讲给智慧犀利的舍利弗等弟子们听,就是现在所看到的《阿毗达摩》。
当然也有信徒来问佛,对健在的母亲思念的做法和已故母亲思念的做法。
最首要的是能使母亲能听闻佛法(四圣谛),对身心世界有所认知了解,通过修习和思维而减轻烦恼乃至断除烦恼。这是对母亲思念最好的解决方法,当然这也得是自身能够修习到解脱烦恼的状态。
其二,各自都是承受各自的“业”,这是谁也替代不了谁的,只有自己承担自己的业力。
无论是健在的还是已故的母亲,唯一能做的是努力生活,多闻多识广修善事积功累德,利己利人。

至于,超度先人等等事情,在琉璃大王屠杀释迦族时,释迦牟尼佛知道也没办法,也没有看到佛陀超度被杀的释迦族的记载。因为他知道:
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
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努力过好自己的生活,提高道德品质,修习四念处产生破除"我、我所”执著的智慧,是对母亲最好的思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