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珠海沥溪:寻访近代中国杰出文学家苏曼殊的传奇故事

 阿奇旅拍专栏 2022-11-22 发布于广东

今年元月,我在珠海闲住,听说中国近代杰出文学家苏曼殊是珠海人,其故居就在沥溪村。在一个天气晴朗的周末,我打开高德地图搜索,得知苏曼殊故居离城区不远,便驱车前往。

经过上冲检查站后,拐进墙壁上到处标有拆字印记的祠堂街,在车辆川流不息的105国道旁,找到一处拥挤杂乱的村落——沥溪村。停车走进那条标有拆字的苏家巷,步行约20,便找到了隐没在现代高层民房之中的苏曼殊故居所在地----珠海市香州区前山镇沥溪西街27号。

                          01

苏曼殊故居,其实是其祖父苏瑞文于清道光年间所建造的一座宅院。整座宅院青砖黛瓦、古色古香,浑然一体。只见院内青砖平房错落有致,庭院小巧精致,处处彰显着百年岭南风情。

                              

走进偌大的庭院, 不见一人踪影, 静谧的氛围,仿佛时空凝固,岁月雕刻在院墙上的沧桑历史和故居斑驳的印记,一下子仿佛将人的思绪带回到一百多年前。

徜徉在苏曼殊故居庭院内,寻觅着一代文学奇才苏曼殊深藏在这里的传奇故事。

只见院落一分为二,左边是一排坐北朝南的青砖土木结构的平房,筑有门廊、天井、庭院,三个正间、厨房,面积150多平米。

其中左间为苏曼殊的故居, 面积约40多平米,与其他三间平房共墙合壁。

苏曼殊曾在这里与堂侄同住,度过了6至13岁时的童年时光。

右边则是由灰砖褐瓦围成的院落,栽种了杨桃、黄皮等果树及其它一些植物,空旷的庭院里铺满了石板,砌了花坛。

苏曼殊故居于1986年由珠海市人民政府出资修缮,现己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供后人瞻仰。

在院落深处的正前方立有苏曼殊的全身塑像。这个出家的青年和尚,背倚着院墙,面朝着庭院大门,神情凝重,远眺着诗意的远方。塑像下方刻有生平简介:“ 苏曼殊(1884-1918年),原名戬、又名元瑛、字子谷,珠海市沥溪村人。父亲是旅日茶商,母亲是日本人。生于日本横滨,6至13岁回沥溪村就读于简氏大宗祠,得启蒙老师举人苏若泉教导。15岁时东渡日本求学,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其一生漂泊,三度出家,能诗文、善绘画、通中、英、日、梵等文字,其《断鸿零雁记》是中国白话言情小说的早期代表作;译作《悲惨世界》,最早把法国名著介绍到中国来。他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文学家、诗人、画家和翻译家”。读过简明扼要的简介后,对苏曼殊其人既心生敬意,又十分好奇。

苏曼殊故居侧边设有苏曼殊的生平陈列室。

许多珍贵的文史资料和苏曼殊生前的文学、书法、绘画作品等复制品,,静静地躺在那里,无声地诉说着苏曼殊这个文学奇才既悲凄孤苦,而又生动浪漫的短暂一生。

                         02

说起苏曼殊的身世,还得从其父亲说起。沥溪村起源于明代,当时的沥溪村地处海滨,溪流纵横交错,遍生沥榔树,被称为“白沥港”,居民世代事农桑,或捕鱼捞虾谋生。自清末起又称为“沥溪”。

                 苏曼殊父亲苏杰生

因临海滨之故,贸易信息灵通,远航谋生便利,苏曼殊的父亲苏杰生头脑聪慧,不甘寂寞沉沦,早年就远渡东洋,离家闯荡,先后旅日或驻沪经商,后来事业日渐有成。苏曼殊父亲发迹,富裕了,并不像安徽茶商那样,青年时代在外打拼赚钱,人至中年回乡建房置业, 晚年则衣锦还乡,光宗耀祖,而是随遇而安,享乐人生。

   

苏曼殊与其姨母河合仙合影。河合仙(1849-1923),日本人,为苏曼殊父亲苏杰生之妾。此照片为1889年苏曼殊六岁时返回广东珠海前所摄。

据苏氏的房谱记载:苏曼殊的父亲娶过四房太太。其正室应该是广东老家人。在日本横滨的英商万隆商行担任买办时,娶了第一位小妾就是日本姑娘河合仙。也许是因为生活所迫,婚后的新娘河合仙带上自家小妹河合叶居家同吃同住,结果自家小妹与其姐夫暗结珠胎,产下苏曼殊后,不到三个月,离家出走了。本来应该是母亲身份的河合仙,却变身为姨母,将苏曼殊一直抚养到6岁。

         苏曼殊童年时,在日本与外祖父外祖母的合影。

一个人不管你出生何时何地,都会以父系的血脉地缘为祖藉之地,打上其人之初的烙印。苏曼殊投胎到这个世界、这个家庭时,并没有谁事先征求过他本人的意见,而当他六岁时,被家人从日本带回到珠海沥溪村寻根认祖,启蒙求学时,却成了苏氏家族眼中的异类,被贴上了"混血儿"、"私生子"、"小怪物"之类的标签。

当时的苏家是一个讲究嫡庶尊卑、华夷有别的大家族,家中嫡母等长辈均歧视苏曼殊。苏曼殊除了要忍受无尽的冷嘲热讽和虐待排斥外,最要命的是13岁那年大病一场,家人居然不予医治,将他移弃至柴房,任其自生自灭。如果不是有善良的大嫂(异母兄苏煦亭之妻)悉心照料,人世间也就没有了一代文学奇才苏曼殊!

幸运的是设在简家祠堂的乡村私塾接纳了苏曼殊,读书给他带来了不少乐趣。启蒙老师是当时的举人苏若泉,对这个颇有天赋、又极富求知欲望的学生非常器重,给予了颇多的勉励。他所教授的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知识,为苏曼殊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扎实基础


大病初愈后的苏曼殊,即离家去了上海,与父亲生活在一起,从此再也没有回到沥溪村。苏曼殊的父亲在娶了日本女人河合仙之后,又续娶了两房太太,其中有一位陈氏太太,让苏曼殊在上海吃尽了被冷遇虐待的苦头。这种孤苦伶仃,少人关爱的坎坷境遇,养成了他孤傲、忧愤、率直、乖张的个,以至于成年后回忆梦魇般的往事时,仍然是"思维身世,有难言之恫"。 这在很大程度上铸就了他成年后的人生道路取向。

                   03

身为富商的父亲,虽然未给苏曼殊带来幸福的童年和锦绣的前程,也未给家乡父老留下多少令人传颂的"光荣事迹",倒是因为他供养的这个混血儿儿子读书求学,日后绽放出的多彩光环而荣耀苏氏门庭,以及沥溪故里。

                    苏曼殊西装照

纵观苏曼殊的短暂一生,主要是三个阶段,苏曼殊离开故乡后,首先是外出求学。1315岁在上海一所教会学校念书,并随西班牙藉英文老师罗弼·庄湘博士学习英文,为以后从事文学翻译、报刊编辑和教授英文奠定了坚实基础1519岁在日本大同学校求学时,曾作为优秀学生被推荐加课, 当时在大同学校任教的梁启超写下荐语:"这个学生天分极高,灵秀聪慧,超出常人数十倍。"大同学校毕业后,苏曼殊进入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高等预科中国留学生部学习,并利用假期到泰国、斯里兰卡等国游历,同时钻研绘画,加入留日学生革命团体青年会。接受进步思想熏陶。1903,刚满20的苏曼殊,作为公费生转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预备学校学习,他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广交革命志士。为反对沙皇侵占东北,响应国内拒俄运动,在日本加入爱国团体拒俄义勇队。

其次是走上革命道路。苏曼殊是辛亥革命运动时期最先觉悟的知识分子之一。如陈独秀、章士钊所办的《国民日报》、同盟会的《民报》、鲁迅在日本准备创刊《新生》文艺杂志时、刘师培夫妇所办的《天义报》等,都曾得到苏曼殊的资助和点赞。

从日本归国后他曾先后在苏州、湖南长沙、安徽、芜湖、安庆、南京、泰国曼谷等地10余所学校任教。后曾任《国民日报》助理编辑、翻译,在北伐军的机关报《太平洋报》工作时,与革命党人黄兴、陈独秀等交往甚密,成了挚友。后经柳亚子介绍, 加入革命团体南社,并成为该社的著名作家。后又进入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工作,发表小说、诗歌,宣传反清,反帝思想,还为秋瑾的遗诗写过序,为冯自由的《三次革命军》题过辞。

袁世凯称帝时,他曾发表《释曼殊代十方法侣宣言》(即讨袁宣言)等一大批鼓舞民众的文学作品和美术作品,声援孙中山二次革命,孙中山先生赞誉他为"真和尚","革命和尚"

                             苏曼殊僧装照

再次是半僧半俗。苏曼殊一生曾三次出家,反复无常,其天才和怪诞并存,其才情横溢而行为乖张同在。其中一次是当他工作的报馆被当局查封后,他气愤之极,削发出家,成为著名的诗僧。他虽出家为僧,却从未受佛门清规戒律所束缚,他经常出入于寺庙与红尘之间,过着半僧半俗的生活。他时而僧衣芒鞋云游四方,时而西装革履出入青楼市井。人生之于苏曼殊,就是“相逢天女赠天书,暂住仙山莫问予。曾遣素娥非别意,是空是色本无殊。”

     

他不仅是文学奇才,在短暂的十五年时间里,其著述高达三十种以上,涉及面广,品类繁多,算得上是一个勤奋多产的作家了,而他又是具有浪漫才情的行者孤僧。在1909年赠给陈独秀诗中云: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无端狂笑无端哭,纵有欢肠已似冰”,表达流露了他忧国忧民、多愁善感、孤独无助的另外一番窘迫心境。

苏曼殊自小体弱多病,生四处飘泊,居无定所,尤其是在饮食方面毫无节制,饥饱无度,又好食糖果,被人戏称为糖僧,其肠胃受到严重损害。从1913年下半年起,正值风华正茂,才华横溢,喜好女色而不淫,一生情痴纠结而未婚的苏曼殊,其身体素质每况愈下。1918年5月2日下午4时,苏曼殊突发暴病,病逝于上海广慈医院,年仅35岁。临终留下遗言:“一切有情,都无挂碍。”苏曼殊去世后,孙中山出面承担曼殊的丧葬费和医药费,并派汪精卫料理其身后事。后来孙中山又“赙赠千金”,为苏曼殊在杭州西湖孤山购买墓地,予以安葬。

                          04

斯人已逝百年,弹指犹如一挥间。如今,苏曼殊已成为沥溪村简、苏、容三姓族人共同引为自豪的名人。在苏曼殊百年诞辰之时,当地政府特举办纪念活动,出版纪念专刊,并铸造苏曼殊铜像立于珠海前山文体广场,身着僧装的苏曼殊带着他的传奇故事和文学成就回到了沥溪故乡。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其才子佳人犹如过江之鲫。有的昙花一现,有的流芳千古,而这位英年早逝, 法号叫曼殊的中日混血男儿,绝对是惊世骇俗,最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很多同时代的伟人都作了褒扬和旁证,这些人分别是孙中山、陈独秀、于右任、周作人、郁达夫、柳亚子等等。

苏曼殊生前的小说、诗集、画作及译作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他出色的才华、扑朔迷离的身世,以及率真的性情和不平凡的经历,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国内外有不少学者对苏曼殊的研究经久不衰, 一度形成"曼殊热"。有人认为他是近代中国文学史上之彗星, 也有人认为他是"清末三大翻译家之一"和"中国近代杰出的思想启蒙者和文坛奇才"。

苏曼殊的文学作品《断鸿零雁记》《绛纱记》《焚剑记》《非梦记》等被译成日文, 其中《断鸿零雁记》是中国白话言情小说早期代表作, 有英、日、德、俄文译本

苏曼殊还通晓日语、英语、法语、德语和梵文,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创始者。他是英国诗人拜伦的诗作和法国名著《悲惨世界》的第一位中文翻译者,编辑代表作有梵文典》等,其文学成就收入柳亚子、柳无忌父子编辑的《苏曼殊全集》。

苏曼殊的

在诗歌、书法和绘画等方面都颇具才华,尤其以诗的影响最大,故有“诗僧”之称。他写过《无题诗三百首》,今存者一百零一首,绝大部分是七言绝句,所创作的爱情诗篇,大半哀怨凄凉、美丽动人、可传之不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