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首届 “中国造·隐形冠军”评选全面启动

 中外管理传媒 2022-11-22 发布于北京

在过去十年里,中国的经济总量增长了2.5倍,一跃位于世界第二。在《财富》世界500强名单中,中国企业的数量从35家增加到了115家,同样仅次于美国。

但全球经济管理界有识之士均有一个共识,那就是:一个国家的国力崛起,固然离不开超大型“旗舰型”企业,但真正的根基更取决于是否拥有强大的中小企业集群。德国与日本,在历经多轮全球经济周期而岿然坚挺,正来自于他们拥有一大批虽名不见经传,但在各自细分产业中却牢牢掌控着全球竞争力制高点的“隐形冠军”型中小企业。

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40年里,先后走过了盲目拼合资、盲目拼多元、盲目拼上市、盲目拼规模、盲目拼快钱、盲目拼模式、盲目拼转型等多个得失两分的发展阶段。在取得举世瞩目的卓然成就时,也难免交了不少扼腕学费。特别是发展心态上的浮躁虚夸,尤其成为了当今众多中国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大敌。

如何沉下心来,扎扎实实通过可持续发展塑造企业货真价实的行业竞争力,实现做强+做久,成为摆在广大中国中小企业面前的核心挑战。

令人振奋的是,2017年“十九大”的召开,党中央明确了中国要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冲刺的方向,并制定了从2025直接指向2050的长远规划。志存高远的国家发展战略,为广大中小企业发展也指明了前进的道路。

事实上,在过去20年里,中国企业里也已“润物细无声”地诞生出了一大批不求体量,但在各自细分领域通过技术优势赢得市场第一,并树立起行业话语权的“中国造隐形冠军”型中小企业。只是,在华为、海尔、BAT等旗舰型企业的耀眼光环下,沉默寡言而心无旁骛的他们,没有被外界广泛地了解和挖掘,外界也没有对他们给予更多的研究与支持。

“中国造隐形冠军”企业成为已经“无处不在”而依然被“视而不见”的一个庞大精英族群。

世间永远不缺美丽的景致,而只缺发现和欣赏美景的眼睛。经历商业浮躁洗礼的中国社会,已经到了该擦亮眼睛来寻找、发现、尊重、研究和帮助我们自己的“中国造隐形冠军”企业的时候了!

2018年3月,《中外管理》正式启动首届“中国造·隐形冠军”评选,我们借此向社会传递:

在商业模式甚嚣尘上时,这些“中国造隐形冠军”企业是如何在数十年时光里,在匮乏中执着,在诱惑中淡定,在高压中坚守,在寂寞中鹤立鸡群?他们为什么?他们究竟是如何长成的?他们拥有今天的独一无二,都经历过什么?挑战了什么?做对了什么?

并进而关注和研究:这些曾经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中国造隐形冠军”企业,在更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下一步战略该怎么走?他们潜在的机遇和瓶颈有哪些?他们在轻车熟路中如何改变?又如何在大胆改变中不失自我?他们实现更上一层楼的内心焦虑,又该如何破解?“中国造隐形冠军”企业到底该如何在变与不变中持续成长而基业长青?

 《中外管理》杂志社社长、总编 

杨光

2018.3.7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