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BiMBA人:彼此赋能者

 中外管理传媒 2022-11-22 发布于北京

BiMBA的校园文化和校友文化,传达的是一种价值观导向。

文|本刊记者陶小然 谢丹丹

责任编辑|晓庄、化石

来源|中外管理杂志

很多人在知道BiMBA的名字之前,先有耳闻的常常是这家商学院与众不同的地理位置,为此还留下了一个有趣的段子:一位慕名北大国际BiMBA商学院MBA项目的同学,直接报名去接受面试。结果面试完了很困惑:说好的亭台楼阁、王子后院,怎么一个没见?原来他是稀里糊涂误进了光华管理学院的教室。朗润园和院子里的大师,共同构成BiMBA商学院独有的名片,全世界也很难再找到第二个。

这家“智库中的商学院”至今仍坚持“教授治院”的传统,使其成为“北大的北大”,随处彰显了自由、民主、包容的氛围。从25年前的“六君子”办院,到创办国际化的MBA,一群经济学家、管理学家在此自给自足,找到了保证学术性与影响社会的最佳结合点。

也因为这些基因的代代传承,BiMBA商学院的学子眼界和行为与众不同,当得上具有北大精神、社会情怀、国家发展、全球视野的企业家。

正如陈春花所说,“我们很幸运,想得到这样一个地方并不容易。因为中国过去几十年的所有东西都是在按着商业逻辑走,怎么样最有效率最高产出。按照这个原则来说的话,其实很难有朗润园这块地方。”

不同于国内部分商科教育的功利化倾向,朗润园的精神内涵完全是价值观导向而非利益导向的。正因此,它才成为上万名从这里走进来又走出去、以行动改变世界的BiMBA人心中永远的精神家园。

1

先来个下马威

2017年10月,BiMBA全球校友会代表齐聚朗润园,举行纪念“北大国发院建院25周年、北大国发院BiMBA商学院成立20周年”院庆系列活动启动仪式。院庆活动的一个目的是为各个项目校友之间的横向交流提供平台。李新创、武雪松、吴敏文、仇序等纷纷参与其中。作为不同时代加入的学子,他们的BiMBA故事也各有千秋。

李新创是BiMBA1998年创院的第一届MBA校友,BiMBA创业历史的见证者。他当时是冶金部计划司当处长,班里少数几个具有政府背景的学员。

BiMBA中美联合办学的新闻在当时遍布各大媒体。诞生的时机选得非常好,正好在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中国加入世贸的前期。北大开办的第一个培养具有国际视野MBA的项目,拿美国文凭,这当时首先吸引了很多外企经理人的目光。

对于李新创而言,全球最市场化也最先进强大国家的商学院教授授课,帮助崛起中的发展中国家学习适应世贸国际规则,国家的命运、个人的命运都交织在了一起,进行系统学习的紧迫感萦绕于心。

BiMBA1998年创院的第一届MBA校友李新创

当时的朗润园还没建成,第一届学员在电教107上课,经历了BiMBA创始的各种艰难。

班里的课程几乎一开始全部以美方外教为主。90%的同学是外企经理人,来自IBM、三星、摩托罗拉、惠普等知名外企。虽然此前李新创因为海外项目出国过很多次,全英文上课对他依然具有挑战。

外企高管居多是的BiMBA创办以来的一大特点。国发院院长姚洋对《中外管理》介绍,国际化背景的BiMBA开办前十年,外企的管理者都会首选这里。直到后来金融危机,外企慢慢衰落,民企的校友才多起来。但是即使到今天,BiMBA的MBA里还有一半左右来自外企。

个别中方老师的课程里,李新创记得当时姚洋教数学,杨壮教领导力,林毅夫教经济,海闻讲国际贸易,包括后来长江商学院的创始人项兵也给他们上过课。

等到后来开了EMBA,武雪松、吴敏文等先后来上课时,情况又发生了变化。姚洋告诉《中外管理:“因为BiMBA的EMBA很多比较自以为是,所以给他们的第一堂课,一般就是胡大源的统计学,还有卢锋的宏观经济,就是希望给这帮EMBA学生一个下马威”。

从体制内辞职到BiMBA进修的吴敏文,当时给姚洋留下的最深印象是“进来就要当班长,一直在当班长,毕业之后又当了五年的班长,后来人家觉得他是老面孔他才换。”

吴敏文自谦道:“主要是自己相对来说更有时间为同学服务。”他曾是当时全中国证券界最年轻的党委书记兼总裁,当一个组织的管理者对他来说不算挑战。

BiMBA校友吴敏文

但对于院子里的经济学家来说,要把这么一群在各自岗位很牛的人聚起来重新打磨,可就不是一件易事。当姚洋看到一群EMBA学员为了争当班长打破头,就说不行得把他们拉出去单组一个小组,让他们放下身段,放空自己,重新来。

 “我们要求非常严,甭管他是谁,在课上要是作业不认真完成,打回去重做。我教一个班,他们一个班的班长还给我们捐了200万呢,门前的树就是他捐的。后来他的文章没写好,一样重来。” 姚洋说。

BiMBA校友杨丹一开始最担心的两门课程是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管理,没想到学习的经历愉快又有趣,增加了他对以后在更大的企业管理空间中深入的信心。杨丹也很喜欢周其仁教授的课,尤其是他讲解中国农村发展,高屋建瓴、一针见血,其视野、对宏观环境的洞察,对杨丹以后建立更宏观的思考模式有极大的影响和帮助。

不过武雪松后来感觉到:“周其仁这些大师们有一个倾向,更愿意教本科生”。周其仁的课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从本科生到MBA、EMBA。随着本科生、本科双学位等国发院的教学项目日益增多,以及国家发展的重大议题调研,他能留给商学院的课时只能压缩,从四天的课变成两天的课,如今压缩为两次讲座。虽然课时压缩了,但正如大师们所言,越短的课,需要准备的时间越长。

2

向同学学习

商学院的课堂和MBA最早诞生时的初衷一样,是教学相长。它不只体现在师生之间,更体现同学与同学之间。

第一届MBA班的学风之正,李新创印象至深:同班的同学不论国籍、背景、年龄差异有多大,每个人都很努力,上课听完还不够,下完课不走分小组集中讨论,都是相互帮助学习促进,相互pk,相互提高。到晚上还在讨论各种案例,讨论完以后不同代表又到班里讲,给大家很多提高和进步。

仇序是BiMBA2003年的MBA校友。他们班里的同学各行各业干什么的都有,既有供应链,又有销售、还有财务和法律的人。有时候创业碰到问题,仇序会立即拿起手机,打电话给同学。他说,在商学院里,与其说跟老师学习,不如说是跟同学学习。

武雪松当初进到BiMBA,也是进“圈子”的想法,希望可以去观察身边这些优秀的同学,他们取得成功的因素是什么?为什么一个人他会走到今天?而在BiMBA两年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去深度的了解他人,最终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

这种同学间的学习,甚至延伸到了毕业之后。BiMBA商学院经常会组织毕业的校友回校讲课或交流,比如台湾的陈友忠校友就曾无数次回商学院课堂讲课,将自己身为投资人对于创投、股权安排等各种实战的经验分享给大家。

刘二海也是从这里走出去的著名投资人。受陈友忠邀请他以客座教授身份给校友开了《中国创业企业商业实践》一门课,讲授中国正在发生的创新,连续6年登上国发院的讲台。作为首届校友,李新创多次被BiMBA邀请回朗润园做关于钢铁行业的报告,去年国发院南南学院的第一期报告,他用英文整整讲了三个小时。

由于Bimba校友相对很少,形成了小而美的校友文化,校友的圈子特别紧密,大家基本都能通过类似线下线上课堂和活动认识。比李新创晚9年上BiMBA的武雪松,后来是在一个校友搭建的读书微信群认识的他。

有同学调侃这些得益于BiMBA不错的“售后服务”。BiMBA对于学院的校友文化确实起了很积极正面的引导,包括组织大家以兴趣为特点建立各种微信群以方便交流:有篮球群、高尔夫群、足球群、艺术群、茶文化群、公益群等等。

武雪松认为,BiMBA的校友圈子的特点除了密切,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真诚,有点像中国传统熟人的社会,彼此信任度非常高。

3

走出去,创业吧

吴敏文在BiMBA这个院子的熏陶下,直接找到了自己的创业土壤。

他在读EMBA期间的2006年前后中国的私募基金出现爆发式的生长,于是下定决心创业。做投资的人首先就需要了解大势,吴敏文最看重北大的“智库”特征,“透过国家智库,我们就能了解中国经济改革沿着什么样的路线往前走,这对于创业者来说,是最重要的背景,只有对未来看得长远,我在选择创业的方向、方法、模式的时候才更有底气。

除此之外,在朗润园的学习,还帮助他建立了一整套的思维路基和知识体系。例如,创业过程中的资本化、融资、如何建立一种更规范的管理团队和企业文化,对当时的吴敏文来说,都是非常丰富的营养。

吴敏文和神州优车创始人陆正耀是同班同学,他们俩几乎同时开始创业。当时还有一些成功的创业者,例如,航美传媒的郭曼,微影的杨丹、林宁等等。他早期投资的很多企业,基本都来自于校友企业,包括步长制药,东方网力。

和吴敏文一样,BiMBA也彻底改变了武雪松的职业规划轨迹。BiMBA联席院长杨壮老师的领导力课让他内心发生了深刻改变,开始思考怎样能够做一个更有影响力的人,怎样从一个经理人成长为一个领导者。

当时的武雪松的选择是:接受oracale(甲骨文)一个层级更高的经理人职位,还是去一个即将上市的民营企业?他从课堂得到的启发是,如果你要想做更有影响力的工作,那么你首先要判断什么是正确的事情。

在犹豫了3个月后,他最终决定去民营企业试试。这之后当他真正参与管理一个上市公司,切实经历过如何在中国做生意,财务报表与真实世界的联系,如何评估公司价值的时候,他发现自己喜爱的体育产业又出现新的机会。

这一次,没有任何人给武雪松开offer,对于要不要做一个平台,他的直觉是应该朝这个方向走,一个月就做出了决定。回顾这整个职业转型经历,他归纳为“整个过程也是一步一步从经理人走出舒适区域的过程”。

面对各种创业带来的组织管理困惑,杨壮常常强调的是:问问题的组织是最好的组织,会问问题有时候比答案还重要。有的校友就在私底下说,杨老师的课好像没什么理论体系,只会不断地问问题。

创业中的仇序却不这么看:“他是启发你,而不是教给你。你在创业的时候才有问题,其实学多少东西,取决是你有多少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而且解决之后由市场校验,解决不好市场马上给你反馈了。”

4

烧脑的游学

BiMBA商学院率先国际化的特色课程国际游学,对很多面向企业实战的校友来说,不仅仅是“游”,更是一堂行走中的商业课。

参加商学院的游学,在仇序看来是一项相当“烧脑”的运动。在出发前,会要求每个学员阅读大量的目的地国家资料,还会召开行前说明会,行前课。

游学团的所有团员会被分成几个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各自领一个研究课题,例如目的地的文化、经济、社会制度、教育等等。要透过社会的方方面面,去透析商业背后的成功因素。

仇序的理解是,任何一门商业都不能独立于社会和环境而存在。每天都要进行分享。脱离商业,去看商业,会是一件比较有意思的事情。  

仇序曾跟着杨壮教授带队的游学团,去过以色列,有幸见到了以色列前总理内塔尼亚胡,以及不少政府高官。“那些人之所以职位高,是因为对这个国家理解得深,他们对整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等宏观层面的东西看得比较深。”

除了和政治精英的交流,游学还包括参加当地的艺术活动,杨壮认为一个人的领导力是综合的,创造也是来自多方面的,而不仅仅是商业。

最重要的是,游学归来,学员还要做一场在全BiMBA范围内的游学分享。一次有几十上百人来听,学院的教授们还会请到一位特别的“听众”——中国驻目的地国的大使。“有一次讲埃及,就请来了中国驻埃及的大使,听完他还要进行点评,这可要考验真功。”仇序至今回忆起来还觉得很紧张。

吴敏文是参加国发院游学次数最多的人,到现在为止一共参加了十次,走遍全球几乎趟趟不落。

除了扩大视野和见识,对于吴敏文而言,BiMBA还创造了不少国际商业交往的机会。

“游学对我公司国际化的帮助不是体现在具体的项目上,而是更多体现在思维、体系、眼光、视野和战略的设计上面。”例如,在美国东西海岸看到了很多创新型企业,吴敏文很受启发,他意识到:做投资一定要站在技术的最前沿,投最先进的技术。

在德国,很多技术优势企业,家族传承到了七八代,他们没有上市,但技术和产品对中国而言相当有意义,这都间接或直接影响了吴敏文在投资事业上的动作。

最近,吴敏文创始的盛世景集团联手中天能源收购了加拿大排名第四的天然气项目,连加国总理都亲自参加了该项目的签约仪式。后来,他也在业内不断呼吁中国企业资本走出去。关于此,吴敏文有一个精辟的总结:加拿大的油气资源、德国的装备制造、日韩的文化娱乐、美国的高科技,都是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四大目标。可以说,这些年吴敏文在BiMBA游学的十年,也是盛世景的资本不断走出国门的十年。

5

思想比人脉更重要

杨壮经常告诫BiMBA校友,希望他们走出去以后,要在不确定的环境中保持洞察力,以工匠精神踏实做事,坚持良好的品格和价值观,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世界。

这也是武雪松在朗润园得到的领悟,他相信“领导力品格和人格魅力的基础,一定是价值观。这个品格会决定你真正成为领导者的时候,能够走多远”。他最喜欢BiMBA的地方也正在于,无论是它的校园文化,还是校友文化,传达的都是一种价值观导向,而不是一个利益导向文化。

正因为BiMBA小而美的校友文化,兼容并蓄连接企业实践的风范,也使得校友离开后也能回,保持和BiMBA的紧密连接。而在武雪松看来,对于选择在商学院读书的人,真正稀缺的是继续前行的精神资源。

“这个资源可能是知识,可能是一些价值观的交流,也有可能是一些启发性的故事,一些朋友之间情感的交流。因为很多做企业的人都是很孤独的,并非永远胸有成竹,对下一步怎么做没有想法,没有人能够帮助他,压力又很大,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而回到商学院,能够持续获得这样的精神资源”,这也是武雪松自己从BiMBA得到的最大收获。

对于很多企业家到商学院学习都是奔着“资源”或者“人脉”去的,吴敏文并不反感,但他认为思想才是第一位的,这其中包括价值观的塑造、企业管理的逻辑体系、对企业治理的思考。“我认为虚的东西可能更重要,思想的价值不会立竿见影,但是对一个人是全面的、长期的持续的一种塑造。”

吴敏文为本科母校湖南大学捐赠2000万设立湖大盛世景金融发展基金,成为该校史上很大的一笔校友捐赠。有一年,BiMBA搞活动,林毅夫教授在事后拍卖了自己的演讲手稿,吴敏文以126万拍下了它。当时他就说了一句话:“财富终将灰飞烟灭,但思想的光辉永恒。”

这种价值观的趋同通过很多BiMBA人的企业行动,最终影响着社会。2005级校友马寅认为,BiMBA的那段经历带给他的最大成长是,他现在无比坚信只有理想主义者才能有未来。这种价值观的坚持,间接促成了他日后非常成功的创业项目——阿那亚社区的气质。

回顾BiMBA的学习经历,李新创感叹是20年过去至今难忘的美好岁月,他形容为“最美好的学习,最纯洁的学习,也是促进人全面进步的学习”。在这里他认识了一批著名的老师,收获一大批优秀的校友,个人得到全方位的提升和视野开拓。他说自己后来20多年的工作都受益于BiMBA系统的培训,尤其他的一些合作项目本身就参与到国家政策。

毕业后,这些商学院同学每年还常常相聚,大家共同在制造,在生产,在分享,也在与时俱进。如同陈春花的祝语:“我们彼此的加持才会把朗润的情怀、家国的情怀、责任的担当真正表现出来”。

后来李新创成为钢铁行业代表中国参加G20的首席专家。伴随近些年中国钢铁产业的强大,他每年参加的国际会议达数十场。

“要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用中国思维和西方思维相结合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不带偏见地传达我们真正的声音”,李新创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