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信创业:50年前,大幕开启! | 海信经验系列报道三

 中外管理传媒 2022-11-22 发布于北京

时代风雨中,看见彩虹。

 
文:本刊记者 朱冬  责任编辑:李靖
1969年,世界局势紧张,但这并没有阻止人类科技的进步。
这一年,“阿波罗”号登上月球,人类进步一大步。
史诗级巨型波音747的原型机首次试飞。
世界互联网时代的种子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开始萌芽……

海信广西路老厂房

也是在这一年秋天,一直尊重技术和科技,推崇“技术治企”的一家企业诞生:山东省青岛市广西路22号,34名职工,在临时借用的市总工会会议室,用木板和课桌搭建了一条“生产线”——“青岛无线电二厂”,一个国营工厂,就这样开始了自己的生产历史。
这就是海信的前身。

1

从一台收音机到一台电视机 
1970年代的人都熟悉一首革命样板戏唱段:“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没有大事不登门”。这首《红灯记》当时在群众中颇为流行。由此而来的“红灯牌”超外差式501型晶体管台式收音机,也在青岛无线电二厂研发成功。
而在1970年代,能拥有一台红灯牌收音机,是一种荣耀。在此前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三转一响”都是高水准生活的标志。

1970年8月,研制出山东省第一台电子管式14英寸电视机,填补了山东省空白

1970年8月,青岛无线电二厂研制出山东省第一台电子管式14英寸电视机,轰动了全省。要知道,在此之前,省里曾派出山东广播器材厂和烟台、淄博、泰安等多支队伍外出学习电视机技术,但均未成功。当年,青岛无线电二厂共生产82台电视机,产量一下跃居全国第三。自此,青岛无线电二厂正式涉足电视产业。
很快,1976年9月,9英寸全塑机壳晶体管黑白电视机问世,这一项技术和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更是给无数家庭带去了欢乐与便利。
于是,在1978年,站在历史的转折点上,青岛无线电二厂抓住时机,将电视机增加到3个品种,产量达到2500台;收音机品种增加到6个,总产量达到63750台,名列全省第一。
1979年7月27日,青岛电子仪表工业局下发文件:以青岛无线电二厂为主体,与电子器件厂、市南纸盒厂、起重工具厂四个单位组成“青岛电视机总厂”。并且“青岛电视机总厂”被国家确定为电视机定点生产厂。这是海信历史上的一次重要角色转变。当时电视机的产品供不应求,总厂门前曾一度出现披星戴月排长队买电视的热销局面。

2

第一次腾飞
进入1980年代,也进入了海信发展史的第二个10年。
江西路11号,青岛电视机厂时的厂房

时值青岛电视机总厂成立,王云章担任党委书记,上任后干的第一件事便是征购当时远离市中心的青岛市湛山大队60亩土地,筹建新的厂区和厂房。1982年,总厂由广西路22号搬迁至江西路11号。
从此告别广西路,海信人有了自己的“家”,正式入驻属于自己的厂区和厂房。
至今,在海信的老员工还会回忆起那个时期,在电视机总厂内的黑白电视总装生产线上,他们认真操作的画面。在那个电视机一“票”(需凭票购买)难求、买电视需要“找门路”的年代,青岛电视机厂的职工更是因为“近水楼台”而备受羡慕。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对彩电的需求被激活。青岛电视机总厂也迎来了第一次腾飞。


1984年12月26日,引进日本一流技术和设备生产的第1台14英寸彩电走下线体,全厂为之激动。青岛电视机总厂着实创造了当年谈判、当年签约、当年安装设备、当年投产、当年见效的“青岛第一速度”。那一年,青岛电视机总厂主要经济指标列山东电子行业第一位、全国电视行业第一位。

3

大幕开启,“海信”诞生!
有了“第一速度”,青岛电视机总厂再接再厉,在1986年,青岛牌17英寸黑白电视机荣获国家质量奖。1987年,青岛牌彩色电视机荣获首届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再次荣获国家质量奖,并在此后的1991年三度获奖。短时间内三获国家质量奖让“质量”成为今天海信产品最鲜明的底色。“海信产品质量好”由此口口相传,直到今天。
1993年,《商标法》颁布,海信领导层大胆决策,在全体员工中发起征名。最终选取总工程师钱钟毓的海信、HiSense中英文商标和红蓝圆形设计方案,将企业名字正式更名为“海信”,将“海纳百川、信诚无限”确立为企业与品牌的内涵。当年3月,新商标正式注册。第二年的8月29日,青岛电视机厂完成使命,海信电器公司和以它为核心的海信集团同时宣告成立。
如今,站在气派的海信大厦前,谁又能想到这曾经是成立于一间借用的会议室,起初只有几十名员工的地方小企业?从1960年代末生产收音机的青岛无线电二厂,到1980年代青岛电视机厂通过彩电的引进、消化、吸收实现第一次腾飞,从1990年代借市场经济的东风加速发展,再到新世纪海信产业架构更加清晰,技术优势与规模效应并现,海信的精彩,才刚刚启幕。



(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