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若虚:戏曲教育工作中的点滴体会(下)

 顺其自然h 2022-11-23 发布于北京
图片

三、学习技术与继承传统问题

   我们的戏曲艺术,有深厚的家底和优良的传统,这些家底和传统,必须继承下来,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谈到发展戏曲艺术。继承传统、学习技术应当是戏曲学校的首要任务。

   前几年有的搞戏曲教育的同志,或多或少的有一些错觉,感到传统的剧目中固然有不少的是有人民性的,但尚有很多是封建的东西;在艺术形式及表演方法方面,更多的是形式主义。因此就认为传统的戏曲艺术没有什么,认为在戏曲教育工作中,主要是提倡现实主义和反对形式主义,这样认识的结果,就必然大大的缩小教学剧目的范围;在演出方面,则大力提倡内心表演;忽视技术训练方面的要求。

   我认为学生深刻的理解剧情和人物的思想感情来进行角色创造还是对的,因此一些先进的表演理论知识也是应当学习的,但必须要在牢牢的,熟练地掌握了传统的表演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如果不是这样,就自然形成嘴里字见不是字儿,劲儿不是劲儿,身上歪七扭八的,在非常蹩脚的表演“感情”,念白怪声怪气,满脸跑眉毛,这样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艺术水平,反而使学生满身是毛病,演什么都是一副样子。

图片

1949年史若虚  蔡杰夫妇

   学校的教学剧目不应当太窄(当然也要适当注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很多有技术的剧目应当学。这样既可提高学生的技能,又能丰富学生的艺术知识,但是对于单一个学生来说,还是应当有重点的学习,不是学得越多越好,而是质量与数量的结合,更重要的是要求质量。

   技术训练一定要磁实。在唱的方面只学会唱腔不成,要把劲头韵味唱出来,字要正,腔要胸,要善于控制声音,有刚有柔。念白的时候,要嘴皮子有劲,抑扬顿挫,尖团阴阳要清楚。练声调嗓要进行指导。靠功、甩发功。身段脚步……要经常锻炼,出手要常踢,软硬毯子功不能间断。学生到高年级的时候,还要指导他们练尖端技术和绝招儿。身段和舞蹈程式的训练,有的可以编成一套一套的教材,来进行教学。

图片

1950年,文化部戏曲改进局戏曲实验学校名誉教授谭小培、张德俊、萧长华、尚和玉、王凤卿、王瑶卿、马德成、鲍吉祥、金钟仁(从左至右)

   如果不适合一般训练的,就由教戏的老师在课堂上解决,如王瑶卿先生教《十三妹》《棋盘山》时,要自己教这些戏的趟马和起霸,他有他的要求,他不让教的一般化了没法改,这些地方都应当尊重老师的意见。即使是能组织起来的教材,也是为了更准确的训练学生用的,也不是为了表演用的,如果不注意这个问题,很容易使学生照猫画虎的学会一套套的歪歪扭扭的“舞蹈”,起不到技术训练的作用。

   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传统钻研技术,也有很多问题,有些学生很注意社会上的艺术发展情况,见人家演大戏。自己不愿学小戏;见人家演新戏,自己就不喜欢演老戏;人家编了新腔,就感到老腔太单调不愿学。喜欢学人家的结果,不愿从根上下工夫,结果学的似是而非,教师纠正时还不愿意改。因此在我们的工作中,要时刻教育学生老老实实的学习,踏踏实实的学习,要刻苦锻炼和钻研,不能好高骛远走近道。

图片

史若虚授课

四、关于学习各种艺术流派问题

   我们的许多著名艺术家和优秀演员,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挥了杰出的创造性,因而在表演艺术方面形成了各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流派。形成这些艺术流派原因是很多的,如流派创始者的身体嗓音的条件;对生活和艺术的理解,自己的创作思想和方法;以及社会对自己的影响……等,它是创始者根据主客观条件创造性劳动的结果。这些流派的形成,大大丰富了戏曲艺术的宝库,这是一些非常宝贵的财产。作为培养戏曲艺术接班人的戏曲学校,应当认真的研究接受这些财产。

   学生怎样学,在什么时候能承这些独特风格的流派呢?有的同志主张,不一定叫哪一个学生具体的继承哪一个流派,他们可以学习一些不同流派的戏,演这个戏时是这一派,那一戏时是那一派,这样可以使学生兼容并包,将来更容易有创造性。也有的同志不同意前一种做法,认为那样不仅不能专一的把某一流派的特点继承下来,相反的使一个学生变成不专不能的四不像,反而消灭了流派。

图片

1951年12月8日,中国戏曲学校接待罗马尼亚文化代表团演出后合影

   在后一种意见中也有不同的主张,有的主张高年级的学生继承学习流派,学生的程度高,便于批判的接受,不至于被流派束缚住;也有的同志不同意这样做,认为这样'批判'的结果,也会把流派消灭,而主张学生一入校就学,自小时候学,容易学的像,这样就可以完全继承下来了;另外也有的同志主张,也不自小学,也不等到高年级学,而是在学了三、四年后在中级阶段时学,我个人是同意这一种意见的。在学生小的时候,要给他们规规矩矩方方正正的砸下一个基础,这时候要学习一些老的,传统的,经过考验的,公认的比较好的戏,等基础稳定了,然后根据“因材施教”的精神,就学生的身体条件及性之相近,使他们进行专于一派的学习,有三、四年的工夫,在流派上也学习的比较磁实,这样既能有一般的艺术基础,又能继承流派的特点。对他们进行表演或进一步的创造发展,都是有好处的。

图片

1950年,京剧课堂上的武功课,周益茂(左一)

段富环(左二)、郭仲福(左三)在指导学生。

   在学生进行各种流派的学习时,我们一定要教育学生忠实的接受这些艺术财产,使他们明白不接受就不能发展,要老老实实跟着老师学。但也有这样一些学生,不老老实实跟老师学,机械的去摹仿社会上的一些演员,为了摹仿某一个人,不惜改变自己的生理条件,结果嗓子出了毛病了,或身上难看了,不准确了,影响了自己的艺术前途。所以我们在教育学生进行各种艺术流派学习的时候,也要注意到学生中这些不正确的学习态度。

   我们的戏曲教育传统是很久远深厚的,但在解放后的新中国办戏曲教育还只不过十年的光景,在这十年里走了不少的曲折道路,遇到了不少的具体问题,尽管有些问题比较明确了,但在执行当中还必须细致的安排和采取一些新的措施,因此也必然产生一些新的问题,但我们相信在党的正确教育方针指导下,只要我们经常听党的话,大错误还是可以避免的。但我们自己的水平到底是很差,在工作中还是不断的出毛病。只要我们有了毛病就改,有了偏差就纠,工作也会有改进的。(完)【来源:《戏剧报》1959年第11期】

王瑶卿先生弟子,中国戏曲学院资深教授于玉蘅演出《四郎探母》“盗令”选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