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笔记:如果内在不修正,外在事物如何能做的好?

 婷先生 2022-11-23 发布于山西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孔子说:“如果内心缺乏仁德,又如何对待礼仪制度呢?如果内心缺乏仁德,怎么对待音乐的教化呢?”

礼、乐,是当时时代的文化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乐对于国家管理者、对于民众的作用和意义,也是在于引发内心的自我修正和感悟,最终指向的大目标,是仁。因此,仁是内在心法;礼、乐是外相表法。仁,内在的理解、宽容、利人,是对自我道德的规范和提升,是人文的基础。礼、乐,则是仁的外显,是仁的表达方式,同时也可以做到教化作用。

修行的根本是修心。我们生活在当今这个时代,反躬自问,譬如我们以礼待人,内心有多少的感触,是真心去利益对方?譬如我们参加一个典礼的仪式,去听一场音乐会,仅仅是对那个节奏旋律上瘾,浅表的听一下?还是从音乐之中,去探索对生活、乃至生命的思考呢?

除礼乐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做的每件事,我们的言行,其实就是内在的外化。因此,我做的每件小事,如能常常反躬自问,自己做这件事的出发点是什么?做事情的过程中,自己内心是持有怎样的状态?做事情所传递给他人和外界的影响是怎样的?如果能够用笔和纸写下来,自观反思,内察不足,勇于向善,就能不断提升格局维度,就会自然而然地,对自己的言行进行修正,对自己的内在进行修善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