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季散语】宗道︱武庙闸——先民伟绩 惠及当代

 陈晓春 2022-11-23 发布于江苏

武庙闸——先民伟绩 惠及当代

文/宗道

南京玄武湖环湖路旁、临近解放门,有一处水闸叫做“武庙闸”。从外观上看,不是很起眼,然而她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历史可追溯到史前时期,那时的秦淮古河道、就从这里经过。三国时期的东吴(公元239年),孙权诏令开凿潮沟,北连玄武湖“以引江潮”,南北水系由此贯通。后主孙皓(公元267年)建昭明宫,开城北渠,引湖水巡绕殿堂,并在此设置了武庙闸的前身--北水关,“金殿分来玉砌流,黑龙湖撒凤池头”,玄武湖与建康(今南京)宫城的水系融为一体。到南北朝的南朝刘宋大明三年(公元459年),在此作“大窦(孔穴)”沟通宫内诸溪。

又经历了1000年的时代变迁,明朝朱元璋下令修建南京明城墙、并利用秦淮河和玄武湖等水系修作护城河。为控制城内河道的水位又修建了大闸,当时称“台城水关”、“通心水坝”——至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才定名为“武庙闸”。600多年前武庙闸的工程设计、施工建设,就处于世界一流水平了。此闸一直沿用到今天,并且成了连接南京城市南北水系的重要节点。当年先民的高深睿智和勇毅勤勉、从现存实物和历史记载可见:1、在闸的外围有弯曲的水槽,湖水通过弯曲的水槽降低流速后,减少了对水闸口的冲击。2、在闸口处设计有镞刀,可斩断杂草,不使水道堵塞,也可防止盗贼潜入城内。3、高达数丈的闸槽是以阳山石材制成,槽内嵌以两块厚实闸板,通过辘轳的升降来控制水位。4、水道向城墙方向延伸约5米处,与铸铁涵管相连,在临近城墙的地方,再与铜管相接引入城内,铸铁涵管长度为103.11米(每节长度为0.85米),穿墙铜管总长140.15米,铸铁涵管与铜管内径均为0.95米。穿墙而过的涵管称作“灵福洞”。这些技术在现在看来都是很先进的水利技术,不得不说、我们的先民为祖国水利事业创下的业绩是多么伟大!

历经1700多年的运转,武庙古闸至今仍在南京城市调蓄、沟通南京主城水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971年,南京市政府为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将涵闸内的金属涵管全部拆除,换成水泥涵管,并增加了一个直接进水口。2018年,南京市政府决定建设“武庙闸历史文化展馆”,展示玄武湖水利文化、凸显玄武湖皇家园林的深厚底蕴。展馆里,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地拥金陵势,城回江水流。当时百万户,夹道起朱楼。亡国生春草,王宫没古丘。空余后湖月,波上对瀛州。”可体味到古人对当时金陵玄武湖兴衰的感叹。让我们摒弃古人的伤感,以积极的姿态站在武庙闸,穿越明城墙,突破视觉限制,了解玄武湖的历史变迁,认知南京城市的“山水城林”格局和发展脉络,感受南京这座古城的独特魅力。展望新时代水利文化,将对祖国水利建设发挥更加巨大的促进作用!

水利文化的传承,也是中华文明的一种传承。我们要推动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着力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能力,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大江大河大湖生态保护能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证。回看先民们留下的水利建设遗物和宝贵的水利文化,确实惠及了我们这一代人。我们应该古为今用、发扬光大,为我们可爱的南京和美丽的玄武湖的水资源优化利用、水生态安全保障,继续不懈地努力!

作者简介

汪宗道,南京市六合区退休职工,中共党员,老三届知青,高中毕业,自学汉语言文学大专。南京诗词学会会员,六合诗词学会会员,热爱诗词和文学创作。有生之年发挥余热,曾多次获奖:近年获南京市优秀抗疫诗人殊荣,记实散文《坚定信念 逐梦乡村》获六合区作协征文优秀奖,新诗诵读《为追求真理而战》获国家图书馆授予的“最佳人气奖”等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