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荷医典

 舍得8633 2022-11-23 发布于河北
感受风寒外邪困于肌表,是风寒感冒发生的主要病机,其病位在卫表肺系,其一方面在于卫气不和,另一方面在于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失常。
临床上常用中药治疗风寒感冒,治疗当因势利导,使风寒邪气从表而解,基本治疗原则是解除在表的邪气。
风寒感冒患者,使用性味辛温的药材发汗,解除在表的邪气。
此外,风寒感冒也可以通过针刺、艾灸、穴位贴敷、拔罐等外治法进行治疗。
中药治疗
中药治风寒感冒,是根据医生辨证之后,来组方用药。在这基础上还要结合相关的症状,比如比较怕冷或鼻塞严重等,加减某些药物,来适应个人的病情,这就是中药方剂的“加减”。
经过加减化裁的中药方剂,组方精炼,通常被制成中成药,避免了中药的煎煮过程,具有便于服用、便于携带等优势,部分非处方药应在医生或药师指导下服用。
常用方剂是荆防败毒散、荆防达表汤等。
荆防败毒散
方剂药物组成:荆芥、防风、柴胡、茯苓、独活、枳壳、前胡、川芎、羌活、薄荷、桔梗、甘草[1]
常用中成药:荆防颗粒
荆防达表汤
方剂药物组成:荆芥、防风、淡豆豉、葱白、苏叶、白芷、前胡、桔梗、生姜、橘红、杏仁、甘草[3]
常用中成药:风寒感冒颗粒、外感风寒颗粒。
其他治疗
针刺
常用穴位多选取手阳明经、督脉、手太阴经穴位。
主穴:合谷、列缺、大椎、风池、外关、风门、肺俞。
配穴:头痛配太阳、印堂;咳嗽配天突;鼻塞流涕配迎香。
艾灸
艾灸常用穴位:合谷、列缺、风池、大椎、风门、外关、肺俞。
艾灸方式:辨证施灸,如使用艾条灸或隔姜灸。
穴位贴敷
选择一定的穴位进行药物贴敷,药物透皮吸收后,可以直接进入人体循环,可以避免口服药的首过效应,便于中药发挥疏通气血、调理脏腑的功效,帮助人体达到祛风散寒目的。
风寒感冒穴位贴敷,最常选用的部位是大椎、外关、风门、肺俞。这些穴位位置便于贴敷,利于药物有效成分吸收。
用于风寒感冒的穴位贴敷药物,可选用散寒解表的中药,如生姜切片或者研末,药性多属于辛、温,归肺、脾、胃经。
拔罐
常用穴位:大椎、身柱、风门、肺俞等。
留罐法:通常可留罐10分钟。或用闪罐法、背部膀胱经走罐法。
其他治疗
此外还有推拿按摩、耳针、中药药浴等方法,对风寒感冒均有一定的疗效。
推拿按摩
多用于小儿风寒感冒。可采用掐揉二扇门、推三关、揉外劳宫各100次,推膻中、运内八卦各50次[4]
耳针
取肺、气管、咽喉、内鼻、额、三焦。每次选用2~3穴,用针刺或压耳豆。
中药药浴
对于小儿风寒感冒,可用药浴治疗,选羌活、独活、细辛、防风、苏叶、白芷、桂枝、葱白、淡豆豉,煎水放温后沐浴,每天1~2次[5]
治疗注意事项
需要严格遵医嘱按量、按时用药,不可以随意自行加减用量。如果服用药物期间出现汗出过多、虚脱、恶心、腹泻等不良反应,应停药并及时就医。
解表药多为辛散轻扬类的药品,有效成分易挥发,不宜久煎,煎煮时间过长则降低药效。
中药汤剂建议温服,避免放凉。服药后最好进食热粥或者热饮,注意服药后出汗不可吹风,否则容易复感外邪。
针灸、推拿、拔罐等外治疗法,均应由专业医生操作,不要自己操作。
治疗效果
风寒感冒病程一般较短,经积极治疗容易痊愈。
风寒感冒如果怕冷、发热等表现长时间得不到改善,病情可能会加重,邪气容易入里化热,转而出现口干想喝水、咽痛、痰转黄稠等。
部分老年人、婴幼儿、体弱者可因感冒诱发其他原有疾病而使病情恶化。
反复风寒感冒,容易耗散正气,病性可由实转虚;或原本身体虚弱加上反复感受风寒外邪,使正气更加亏虚,而成本虚标实的证型。
风寒感冒如果失治误治,则容易转化成咳嗽、肺炎喘嗽,使病程延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