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居住的小区附近有两个小公园,它们都不大,一个在左,一个在右。天气好的时候,我常常会去公园散步。 左边的公园,步道围绕着中心草地,步道边有木椅零星分布,公园的内侧是儿童乐园,常常有年轻的父母推着婴儿车在公园散步。我想独处时,就来这儿发呆,故做深沉般,抬头看天上的风筝。 右边的公园,中心是个小湖,湖中有一排很多玻璃窗的房子,岸边有台阶延伸过去,门前屋顶上爬满了藤蔓,一种秋天叶子会变红的不知名的植物。湖前有两排长凳,冬天阳光好时,退体的爷爷奶奶们坐一溜,夹道欢迎每一个路过的人。寂寞时,我就去湖心的房子里喝茶,上午听阿姨们练歌,下午看孩子们练武,于是便开怀了,一天都有了好心情。 公园的茶馆,不是寻常意义的茶馆,茶馆的老板是热情好客的重庆汉子于师傅,在上海拜师学太极,一晃二十多年,便留下,在公园开了这个"武林茶馆",教孩子们习武,也便于继续向师父学艺。 我是文弱书生,不懂武术。喜欢公园的小巧玲珑,湖光树影,经常去茶馆喝茶。茶馆明亮简洁,木桌籐椅,只卖茶,十元一杯,一坐一下午,久了也熟了,便自带茶叶去泡。喝茶看书晒太阳,累了去湖边假山、小桥边走走,看看树闻闻花香,逍遥自在。 到了周末,孩子们来了,于师傅便带着他们在湖边的空地上练拳,一招一式,认真负责。他会时时纠正错误的姿势,频频演示动作正误的差异,师爷就在边上笑咪咪地看着。那些小豆丁们,从刚开始的细胳膊细腿,东倒西歪地出拳踢腿,逐渐成长,手上有力了,腿上有劲了,操练起来虎虎生风,眼睛炯炯有神。 看得久了,也会听于师傅师徒讲讲太极的秩事趣闻,武侠传奇。于师傅的老师姓陈,是深藏不露的高手,无论理论还是实践都非同一般,我虽没见过,但却见过于师傅的身手,还有一众家长的交口称赞。 老爷子平时总是笑咪咪的,喝茶聊天,健谈也善谈,常常有比年轻人还先进的思想观念,创造性发散性思维,时常语出惊人。我寻思,练武能增加大脑突起吧,所以经常锻炼的人会比一般人开明、聪慧。高兴时,老爷子也会留下某个特别优秀的小孩,在茶馆里开小灶,亲自指点。 今儿个练太极剑的是个小学的小女孩,练武好多年了,瘦高个,文雅清秀,穿一身紫色太极服,手持宝剑,跟着师爷的示范,安静地练习:右手缓缓抬起至与肩高,轻轻放下,双膝随之微微弯曲,重心转移至右脚,左脚向前迈步,注意腰部发力带动手脚的动作...... 我看着老爷子耐心示范,抬手提足,举重若轻,气韵相合,虽慢却蓄势待发,一招一势,皆是和劲,动作舒缓,令人赏心悦目。 这该是多少年的功力才能练成。我虽愚钝,多年旁观,也能分辨武术太极之美了。 于师傅是实战高手,好些成人学生慕名拜师求学,对战演练,一错手,一踏脚,对手便被摔跌出去,学生都怕与之交手。然于师傅平时很豪爽,聊天时无害温和,一交手,眼睛一瞪,威风凛凛,手上一发劲,步步紧逼,再高大威猛的人也不是对手。 太极拳是中华武术的瑰宝,如今老年人练的多是太极操,而愿意从小学习武术童子功的孩子(主要是家长)却不多。特别是上海的孩子,高高瘦瘦却弱不禁风,这样的身体如何应付得了紧张的学习和复杂的社会。这些来习武的小孩,多是家长自身热爱武术的,有江西的、安徽的、湖南的、陕西的,本地的却很少。 大师兄一把大刀耍得如蛟龙出水,上下翻飞,变化莫测,如今已考入上海中学,学业紧张,来得次数便少了。小师弟原来弱不禁风,脸色腊黄,锻炼几年后明显磁实多了,经常得师爷提点,架式一板一眼,底子非常扎实,如今也考入浦外,学业再紧都每周必练。还有今天的小师妹,也已好几年练下来了。 每逢大周末,练武的孩子多,茶馆就成了家长们的武林论坛,各顶各的赛专家,说起来都是一套套的,专业、资深,反正我是听不懂的,我只看热闹...... 于师傅师徒在这茶馆教授太极拳,安安静静,冷冷清清,却不觉寂寞,每天笑呵呵的。学生都是家长介绍而来,没有广告,没有宣传,隐在闹市,不图别的,只图对武术的痴迷。没事时就自己练,有时也会指点茶客几句,比如我,也许哪天也会兴之所至开练一套武式太极? 不怕事,也不惹事。平时强身健体,关键时刻就可保护自己与家人朋友的安危,这才是习武之人的武德吧。 遇见武林茶馆,真是人生一大幸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