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学中,最广为人知的名词大概属于“潜意识”,也叫无意识。其实我觉得叫“无意识”更准确。 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意识。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功能,其核心是抽象逻辑思维,即分析、判断和结论,具体包括抽象、概括、比较、分类、推理、概括、系统化和综合。白话文的意思是用脑子思考,脑子是意识的功能,而无意识是没有思考的人的活动。那么人类有哪些无意识活动呢?比如人遇到危险,第一反应是跑,这是无意识的,情绪是无意识的。还有一些习惯性行为,比如老司机开车时突然撞到障碍物,突然刹车,这是一种无意识的自动行为反应,都是无意识的活动。 要知道,生命本质上是“因缘和合”的产物,即各种条件的聚合。我们是灵体和肉身的结合体,我们的身体是父精和母血结合形成的胚胎。在母亲的子宫里,我们靠吸收母亲的营养来生长发育,出生后还要不断地吃外界的食物来维持生命的生存和生长。在我们物质胚胎形成的同时,还有一个“精神胚胎”。就像手机出厂时预装了操作系统一样,身体成长的同时,心智和心理也在成长。无论生理还是心理成长,各种条件都要满足。我们把这种状况称为“需要”,即维持人的生命,必须满足各种需要: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比如人需要吃、喝、睡,这是一种生理需要,保证身体的生存和生长。同时,人也需要安全感、接纳感和认同感。 所以,我们通常所说的人的心理,其实是指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产生的功能,主要包括行为、情绪和意识,也就是说,人的行为、情绪和意识都是围绕人的需要而产生的,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在这些主要的心理活动中,本能的行为和情绪属于本能,即先天的,由人类基因遗传下来的固有功能,无需学习即可获得。比如人出生的时候会吃奶会哭,会有情绪。但是,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在人类的社会环境中通过后天学习形成。意识的核心是抽象的逻辑思维,也就是他能分析、判断、得出结论,这是通俗的说法。 所以,我们一般把不自觉的心理活动称为“无意识”,也就是很多人习惯说的“潜意识”。首先,它包含了人与生俱来的所有生命现象:需求、感受、本能行为、情绪。其次还包括后天养成的习惯,通过刻意训练形成的动作(比如开车时踩刹车),形成的认知概念(认知概念是意识的结论)。 所以,我觉得叫“无意识”比“潜意识”更合理。因为叫“潜意识”,所以人们会误解,好像有一个具体的东西叫“潜意识”,其实不是。就好比世界上有很多国家,我们会把除了中国人以外的其他国家的人称为“外国人”。这是一个笼统的说法,但实际上并不存在。 平时可以试着观察自己在生活中的心理,看看事情发生时自己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是情绪化还是本能的行为,还是理性的思考。比如孩子考试不及格,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第一反应是发脾气还是和孩子了解原因,从而知道自己的心理是更有意识还是无意识。 如果大多数时候事情都能理智处理,说明我们的心理已经成熟。如果我们平时遇到的事情经常是无意识的,不理智的,说明我们成年后的心理还不成熟,需要心理成长。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易宿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aike/11583.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