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王维《山水论》谈山水玉雕(四)

 yesleng 2022-12-09 发布于山东

      《山水论》是王维对自己青绿着色山水画丰富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也是对南朝宗炳《画山水序》、王微《叙画》、梁元帝《山水松石格》以来的山水画理论的继承、进一步规范与发扬。

     本文分九个部分图文并茂的全面解读《山水论》在玉雕作品中的重要意义与指导价值

                     第四篇

“观者先看气象,石辨清浊。定宾主之朝揖,列群峰之威仪,多则乱,少则慢,不多不少,要分远近。远山不得连近山,远水不得连近水。山腰掩抱,寺舍可安;断岸坂堤,小桥小置。有路处则林木,岸绝处则古渡,水断处则烟树,水阔处则征帆,林密处居舍。临岩古木,根断而缠藤;临流石岸,欹奇而水痕。”

译文:观察自然山水要先看气象,然后再分辨清晰与模糊。作画时先定出主山与其他山峰的朝揖关系,再列出群峰的威仪。山峰画多了会显得凌乱,画少了又会显得散漫,不但要画得不多不少,而且要有远有近。远山不能画得与近山相连,远水不要画得与近水相接。在山腰掩映环抱处,可以安插寺院僧舍。在断崖斜坡堤岸处,可放置小桥。道路绵延的地方可排列林木,河岸绝尽的地方可接古渡,水流断续的地方可隐现烟树,水面空阔的地方可画征帆,树林深密的地方可掩映房舍。岩边断根的古木要有藤萝缠绕,水边石岸要画得倾斜奇峭而有水蚀痕迹。

体布局与细节刻画

     山水画“立象”问题。虽然百家争鸣,各抒己见,但“先立气象”却常常一致。王维在《山水论》中说:“观者先看气象,后辨清浊”。所谓先看气象,后辨清浊,就是先梗概观察一幅山水画整体气概格局。然后才决细枝末节,辨明其它。正是这种审美现象和次序,决定画家画一幅山水画要“先立气象”。

     其实这也是符合自然规律是一种做法。现代科学证实,大自然中山的形成,是由于底壳板块不断的运动过程之中相互的撞击、挤压、张裂。这些板块的撞击和挤压就会形成山脉,也就是我们看到的高山。山体形成了,才会有河流环绕、树木附着与房舍路桥。

      实际上,画家着意强调“意在笔先”,但意在笔先的真正含义往往是画家心中先酝酿构图。即在笔墨构图上,一定要有一幅山水画的整体气局、气概、格局、气象。然后再辨清浊、阴阳、向背、疏密、繁简。可见“意”在笔先,本质是要“先立气象”。

     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提到气象二字的,一般指美景或景致。仔细推敲,“气象”二字不仅可以理解为“美景”“精致”全貌,对于中国画而言“气象”更应该指向某一地域或某一英雄主义的“格局”、“气局”、“气概”。

    ↑整体布局上近远景开、中景合,然后刻画水、船、岸边屋舍与飞雁。当然,这幅作品在细节刻画↑是有缺陷的,那就是水波纹的线条雕刻呆板,与岸边不同方位的撞击所形成的水波纹,不会是一条平行线。看看下面一幅张炳光大师的作品刻画就知道区别了。

    ↑张炳光大师山水牌作品
       “定宾主之朝揖,列群峰之威仪”。这里的“定宾主之朝揖”“列群峰之威仪”,就是下笔前,画家心中要初步确定“宾主”之位以及群峰之威仪的万千气象,即酝酿主位与次位的关系是否协调统一。对于山水画来说,就是预设各种应物之间的远近、疏密、阴阳关系。这些关系表面看互相独立,但实质是互相关照,辩证统一。比如“远山不得连接近山,远水不得连接近水”。“山腰处林木苍翠,互掩环抱,寺院和房舍方显的安然”。“大凡有路的地方要设置林木,岸绝处要经营古老的渡口,水口处要安排云雾缭绕的树木丛林。开阔的水面要设计征帆点缀。这些布景,即有相对的独立性,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呼应关系

      “凡画山水:先立宾主之位,次定远近之形,然后穿凿景物、摆布高低。”(北宋·李成《山水诀》

    ↑作品构图上缺乏主宾,因此让人感觉山体排列杂乱无序,在比例关系上,山体、拱桥、树木、屋舍、人船严重失调,拾阶而上的山路缺乏呼应,没有人文关联,有些突兀,拱桥下水流湍急,与水中镜面形成矛盾,并且拱桥上下两湖面应该是一个平面,何来急流?远近树木均模糊不清,画面缺乏灵动性。左上方庞大的乌云表现手法,更给人以压抑感,不得不说这幅作品暴殄天物了。

     “章法者。以一幅之大势而言。幅无大小。必分宾主。”(清、邹一桂《小山画谱》。

    ↑飘绿的翡翠,绿为山,白为云烟,绿山白云直接构成了这幅山水牌子的整体格局。宾主分明,一幅众山拱伏主峰的景观,大小、尊卑、远近、主次、上下、呼应(顾盼)等秩序关系明朗。远近与前后、空白、空间、强弱、虚实、浓淡、层次清晰,在附以寺舍、行人树木、云雾,整个画面生机盎然。

     “先察君臣呼应之位。或山为君而树辅。或树为君而山为佐。”(明·沈灏在他的《画座·位置》 

   ↑张炳光大师作品

     古代画论云:“山之体,石为骨,林木为衣,草为毛发,水为血脉,云烟为神彩,岚霭为气象,寺观、村落、桥梁为装饰也。”在玉雕创作中,好的山水雕刻作品同样要以文化为背景,讲究颇多,张炳光在翡翠雕刻上对作品的文化十分重视。

     ↑张炳光大师作品

     山水入玉是艺术的表达,山石草木、水雾云烟、寺院村落、桥梁楼梯,均有讲究。这种讲究,在创作上便是“营造意境”。张炳光大师说:“山水雕刻要写意,不是把作品雕得满满的都是线条就是好,而是要恰到好处地点拨,在玉料上稍微雕琢一下就有一种美,比如这件作品,虽然只是几笔点缀,却有春江花月夜的那种诗意美。”

      “意境美”,是山水雕刻作品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张炳光进一步解说,在雕刻时“画面要尽量像写意、意境的国画,不要太工,写得太实,比如用泼墨画或者是追求意境简约的表达方式,是最好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