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王维《山水论》谈山水玉雕(二)

 yesleng 2022-12-09 发布于山东

      《山水论》是王维对自己青绿着色山水画丰富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也是对南朝宗炳《画山水序》、王微《叙画》、梁元帝《山水松石格》以来的山水画理论的继承、进一步规范与发扬。

     本文分九个部分图文并茂的全面解读《山水论》在玉雕作品中的重要意义与指导价值

                     第二篇

山高云塞,石壁泉塞;道路人塞。石看三面,路看两头,树看顶头,水看风脚。此是法也。
      译文:山腰上要画些云彩去遮挡,石壁上要画些泉流去打破,楼台间要画些树木去掩映,道路上要画些行人去点缀。石头要分三面去表现立体感,道路要画得有来路又有去向,画树要注意描绘树冠,画水要注意表现风向。这就是画山水的法则。

构图与布局的法则

       本篇王维所谈的是山水构图布局的法则,如何把树木、山石、云水、车船、人物、建筑、动物等各种物象组合安排在画面中。既要合情合理,又要和谐,这就是山水画作的构图形式问题。

      构图也叫章法,是玉雕中表现意境的重要手段。具有文人气息的玉雕作品【注①】往往在构图上极为注重章法和布局,要求宾主明显,疏密错落,贯穿前后,变化掩映等,这使得玉雕虽没有书画的化墨、晕墨、点墨等,却能从内容到笔法,从形式到神韵都完美将书画揉入美玉这一方清雅之境,文人雅士之韵自然尽显,这让人不得不感叹人为艺术的共通性。

【注①】所谓“文人气息的玉雕作品”又叫做“文人玉雕“,通常是指以文人画为题材的玉雕作品。文人画又称“文人之画”,其创作者多是具备较高文化素养的人,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和诗书画印多种艺术相互结合的风致。文人画可以说是一个“唯中国”的概念,最大的特点就是 “取其意气所到”,即不在画里考究艺术上的功夫,而是在画外能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因此文人画里的山水草木、亭台楼阁都极具“逸气”,展现给观者的不是机械的技艺美,而是意境美和神韵美。近年来最受市场追捧的莫过于文人玉雕。

      山水画的构图形式一般要遵循以下几个规律。

(1)宾主
  古代画论中讲“宾朝揖”,体现在绘画上就是要处理好画面的主次关系。主体物无论是大是小,都要占据画面的突出位置。主体物不宜布置在画面正中央,这样太呆板;也不宜布置得太偏,这样又不醒目。一般作画要先画主体,后画次要物体,即宾体。宾体在画面上起的是陪衬作用,因此要有意识地减弱其地位,不能喧宾夺主。处理画面时,既要画出主体物,又不能太单调。画中要有“主”点,即画中之“眼”,如房屋、人物等。画中的“画眼”虽然面积很小,但却能点明主题。

 ↑“高远法”构图,房屋与周边设施宾主关系明确

(2)呼应
  在一幅画上,无论是山石、树林,还是房舍、人物,都要互相呼应,人物、动物与其他景物也要有一定的呼应关系。画面的呼应还包括大与小、轻与重、黑与白之间的关系。总之,画面上的各种物象要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和田玉山子《山水之乐》
     最明显的呼应关系是树之间、皮色之间的呼应,人物之间的呼应尤为生动,童子转头沉浸在悠扬的笛声之中,

(3)开合
  开合是山水画作中常用的构图法则。开是指把画面中的各种景物铺开,合则指把画面的阵势收拢。玉雕山水的构图既要有整体的大开合,又要有局部的小开合。就像山水画中常见的开合式一样,有近、中景开,远景合;近、远景开,中景合;远、中景开,近景合等。开合,也叫做分合。开即使开放,是构图的开始;合是合拢,是与开的照应。开则逐物有致,合则是通体联络,中有转承曲折的对应变化。

    ↑和田玉山水摆件,采用“远、中景开,近景合”的开合方式。

    ↑籽料俏色和田玉山水图摆件,采用“近、远景合,中景开”的开合方式。

(4)疏密

  山石的皴法讲究疏密,树木的穿插讲究疏密,整幅画的布局也讲究疏密。一幅画作首先要有大疏密变化,其次大疏密中又要有小疏密变化,要做到“疏中密,密中疏”。在画面中,以疏密与聚散相结合的方式表现出形式美感是极为重要的。疏密与聚散体现的都是一种松紧关系,不过聚散多含有一种动势。一树一木、一草一叶等细微之物都要讲究疏密。古人云:“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疏可走马”并不是指不雕任何景物,还;“密不透风”也并不是指画面中的物象满满的,以至于让人感到窒息,而是要留有空隙,要做到“疏中有景,密处有韵”。

      有关疏密与留白的话题,我们都曾有专文做过介绍:

雕刻师与收藏者都应该了解的玉雕“留白”

“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玉雕艺术
  黄宾虹先生说他从中国书法、绘画中得出构图规律的奥秘是不等边三角,这实际上就是变化统一的规律。艺术上美的抽象规律往往是最高境界。规律中有一条最重要的就是自然,矫揉造作永远是要避免的,不要把“奇”理解为矫揉造作。

       ↑玉雕构图中的不等边三角形

附:程礼方心中的玉雕“新云山”
程礼方
当代玉雕艺术家。
南传玉作艺术总监。
开创玉雕"新云山”表现。
重塑“文士精神”在当代玉雕上的表达。
     下面我们从程礼方雕刻的山子作品《岭上多白云》,看一下山雾的全新表现手法:

↑程礼方玉雕《岭上多白云》

     不饰雕凿,以“无工”之法,来表现漫天云雾,是程礼方首创的造型方法与玉雕语言,开创性打破了数千年来以祥云纹表现云雾的传统。方寸之间,天宽地阔、意境无穷,以“无所有”而“无所不有”之态,向观者展现了玉雕的另一种可能、另一种面貌。

     ↑云林相接处,有一高士执杖侧身而出。其前方,是两位形态各异的高士,身后,是莽莽深林与巨石奇树。或许,他与他们是朋友;或许,他原是隐居在这山林深处的居士,俯仰天地时,无意中偶为他们的高谈所打动,于是执杖而出……云雾给人以无限遐想,也使这世界变得朦胧又浪漫,总是期待这样的时刻有美好的事情将要或正在发生。

      随流动的云雾往山后寻,或想象自己是在浓云密雾中穿过山谷,便见到了山后那匹白马。它像从神话中化出,又从中国传统文化中长成,壮硕又不失温润,脖颈弧线优美,低头颔首,舔舐前蹄,如饱学大儒般从容。作者自谓此马为“儒马”,雕刻时已赋予它人的品性。

目光上移,云雾流淌于重岩层崖上,隐去岩崖峥嵘之态,却赋予它一种凝重与肃穆,与儒马的清灵上下相映,趣味悠远。马首所对处,山林隐现,云淡雾轻,整个画面亦真亦幻,看得久了,便容易恍然出神,不知身在何处,不知今夕何夕。

而真正令人拍案叫绝的,还在山顶。

       黑白相间的纹理简练而有形,远山叠嶂,峰峦迭起,仿若云雾开而山峰出,至若云雾之下,则藏有无尽纵横高山、交错深谷。黑白之上,点染丝丝缕缕金黄,从山麓仰眺,似乎是远山秋色,又似乎是夕照霞蔚……

      金黄,本是原石皮色,在传统雕刻中属瑕疵,需去掉,但作者化无用为神思,精心经营布置,为整个画面又添灵动与深意。“在审美上丢弃功利心”的美学观念,就是在这些不经意的细节中得到了彰显,打动着观玉的人。

       荣获2019年中国工艺美术最高奖·百花奖银奖的作品《齐雾》是他新阶段的尝试。这件作品出色的展示了我国南方迷蒙多变的云雾山水之意境,而他的这种手法在当代玉雕制作中具有进步意义,更是一次大胆的创新。《齐雾》这件作品的材质是和田玉青花籽料,他在创作上结合玉料的特点,与玉合作,尽最大可能发挥材质特点优势,比如关于主题“云雾”(或水雾)的刻画,程礼方打破了像工艺图案那样的符号化线条表现雾云的轮廓而是采用更加接近自然的水墨渲染手法。在玉雕制作上,这是新的一种表现手法。而这种手法的形成,无疑是长期观察自然,从真山水中得到的启发。

   ↑2019年百花奖银奖作品《齐雾》

      《齐雾》这件作品,主要尝试如何表达“虚”也就是“雾”至柔流淌的一面,传统雕刻云和雾是用的勾线白描之法,将云勾出来图案化固定在那里,这是前人符号化的总结。但自然界我们看到的云雾并没有固定的形态,有的形态只是一刹那 ,“云雾”时刻发生着形态的变化,是画面柔(阴)的一面,程礼方感觉对于云雾本身来说,它的特点是变化莫测,自由流淌。如水的智慧一般。如果照搬前人总结的符号图案,那么被刻画物体就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变得呆板与空洞。因此他观自然找到了新的手法。这在玉雕上是首次实验。他利用玉料的特点,通过高低起伏变化揉出虚无缥缈的云雾感,反应天下至柔物体的精神属性和物理属性。也是这件作品在表达手法上最大的的特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