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附子性味主治~林佳明

 德寿堂图书馆 2022-11-23 发布于黑龙江

2022-11-23

关于附子的性味主治及煎服法,我们的教科书将其归入温里类药。

李经纬、余灜鳌等主编的《中医大辞典》(2005年1月第2版)中记载得比较详细:“附子,辛,甘,热,有毒。入心、脾、肾经。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除湿。

1.治亡阳汗出,四肢厥冷,脉微欲绝。

2.治脾胃虚寒,心腹冷痛,呕吐,泄泻,冷痢,小儿慢惊,阳虚外感。

3.治肾阳不足,畏寒肢冷,阳痿,尿频,阴寒水肿。

4.治风寒湿痹,阴疽,疮漏。煎服:制附子3~9g,回阳救逆可用18~30g,宜久煎。”这是当今中医界比较认同的说法,也是各类教科书所依据的说法。

张仲景深谙《本经》中附子的药性,其活用广用又比《本经》有过之而无不及,在《伤寒论》三阴病中将附子应用得出神入化。

附子有扶正和祛邪的双重功效

上面已经提到,扶阳的核心理念就是十个字“温通、温中、温化、祛寒、除滞”,温化人身温和之气,而附子就能很好地实现这个目的。

中医的一切治疗手段,实际上就是扶助人体自身的正气而祛邪外出,修复人体的自我抗病机能而愈病。附子用途广泛,只要辨证准确,应用得当,正气足,疗效好且迅速。

其治病起效的关键在哪儿呢?就在于附子有扶正和祛邪的双重功效,表里同治。

附子这味药辛热燥烈,有很大的温通之功,其回真阳、续绝阳之力无药可以替代。

其火性迅发,无处不到,以其雄壮之质,温热之性,助火之原,上助心阳以通脉,中温脾阳以健运,下补肾阳以益火,外固卫阳以祛寒,为扶真元、祛阴寒、回阳救逆之圣药。

附子还有强大的通阳作用,能以迅雷之势将十二经脉一俱打通,使残留在身体各处的残阳回纳下元,有效地追复散失之亡阳。

正如明代医家张介宾在《景岳全书·本草正》中所说:“虞抟曰:'附子禀雄壮之质,有斩关夺将之气,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复散失之真阳;引补血药入血分,以滋养不足之真阴;

引发散药开腠理,以祛除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除在里之冷湿……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

附子扶正(温通、温中、温化)和祛邪(祛寒、除滞)的双重功效,表里同治,这在《本经》及历代医家的著作中都有阐述。

我们可以上溯源流,看看古医家是怎么说的。

《本经》说附子:“味辛温。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温,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这应当是经方中附子应用的重要指南。

金代医家张元素在《医学启源》中说附子:“去脏腑沉寒,补助阳气不足,温热脾胃。”

清代医家汪昂在《本草备要》中说附子:“补肾命火,逐风寒湿。”

上述所说的“温中,金疮,痿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补助阳气不足,温热脾胃”以及“补肾命火”,就是扶阳助正。

而“主风寒咳逆邪气,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去脏腑沉寒”和“逐风寒湿”就是祛邪。

祛邪亦是助正,正如陈修园在《神农本草经读》中所谓:“究竟攻其邪而正气复,是攻之即所以补之也。”

所以,附子一药用好了,双向调节,奥妙无穷。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少火为温和的阳气,属生理之火,能化气生津,就是生阳气,经方医学理论认为阳气就是津液,即携带津液的物质;而壮火就是亢烈的阳热,属病理之火,会损耗津液的。

附子据证机合理应用乃是少火,就是将附子的纯阳大热之性,转化为扶助少火的温和生气之性,从而能与人体生理的温煦之气同气相求,促进生精生津化气,修复和重建人体正气;

如果滥用附子,则为药性亢热之“壮火”,能伤耗人体津血,出现偏差或加重病情。

所以,近年“火神派”兴起之前,大剂量或超大剂量附子基本上没人敢用;“火神派”兴盛以后,某些医生动辄附子上百克。

这是不明白阴阳之真义。

要知道,即使阴寒也分虚实,用桂附一定要明辨之,人身津血切不可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