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小的文科生,凭啥功高盖主,让老板忌惮三分?读懂萧何,你就读懂了职场潜规则,什么样的人能够成为老板心腹,让老板心甘情愿为你升职加薪、涨工资。 公元前202年,刘邦平定天下,正值论功分赏之时,大家都争抢功劳,就怕自己分不到好处,结果一年多了,也没商议个结果出来。 刘邦很不耐烦,他告诉各位群臣,别争了,别争了,我已经决定了,最大的功劳就给萧何,封为酂侯,所享受封邑的租税最多。 群臣们很不高兴,纷纷表示,刘老大您这不够意思了啊,当初我们这群人跟着你东奔西走,风餐露宿,打下多少城池,立下多少汗马功劳。萧何一个小小的文人墨客,又不会舞刀弄枪,也没有打过仗,凭什么他分封最多? 刘邦轻轻一笑,问诸位,各位你们知道打猎吧?见过猎狗吧?打猎的时候,虽然往往是猎狗跑在前面追杀猎物,但是发出号令的人是猎人。猎人说往哪里追,猎狗才往哪里跑。打仗也是一样的,萧何就是站在幕后的那位猎人,发现目标,确定方向,然后才告诉诸位进攻。 刘邦这么一说,大伙都不敢有异议,于是萧何分封排第一。 为什么刘邦特别关照萧何,将其分赏最多?一方面,除了萧何之外的这些功臣都是跟着刘邦出生入死的兄弟,他们个个饱经杀场,功劳都极大,刘邦忌惮他们的实力,自然不敢拔高。 但是另一方面,刘邦之所以分封萧何,自然有他的道理,我们就来说说为什么。
萧何原来是沛县丰邑主管群吏的小官,一直以来同刘邦交好。刘邦还是平民的时候,他就护着他,等刘邦做上亭长的时候,萧何也时常帮助他。后来,刘邦到咸阳去参加徭役,同做官的朋友同事资助刘邦钱财,别人都资助他三百钱,偏偏萧何给了五百钱。 这说明,两人的关系本就不一般,非常要好。 刘邦曾经说过,别人都是二三人跟着我,而萧何是家里十几口人都跟随着我,可见萧何对刘邦是极其信任的,而刘邦心里也很明白。
当初,刘邦带领众人杀入咸阳,诸将进入秦朝的皇宫以后都在争抢钱财地皮,只有萧何一个人跑到图书馆,把秦朝当时的大部分藏书资料都运了回来。 这使得刘邦后来打仗的时候,能够对当时天下的形势地貌、人口分布、地域差别有着十分透彻的掌握,因此,他才能够在跟项羽对抗中得利。 刘邦是个大老粗,自然不会对这些文绉绉的文字感兴趣,但是刘邦他需要一个这样的人才,来帮助他更好地分析当时的情形局势,所以,萧何必不可少。 打仗绝对不是指哪打哪,必须要经过深入的分析判断,才能进攻。 此外,每次刘邦出去打仗的时候,萧何就留在原处帮他处理其他事物,然后筹集运送粮草到前线。 刘邦跟项羽对战的时候,萧何就留在巴蜀,安抚军心,运送军粮。 后来,汉朝平定之后,刘邦诛杀诸侯王,萧何仍旧留在关中,辅佐太子,处理其他琐事。有很多次,刘邦还未下达运送粮草的命令,萧何就已经把这些事情都安排好了,及时把粮草运送到刘邦所在处。 所以当初分封的时候,有位叫做鄂千秋的官员就说,汉军与楚军对战五年,刘邦几次死里逃生,都是靠萧何源源不断运送的粮草才能存活下来。虽然,像曹参这样的将领很重要,但是对于汉朝来说,这样的将领没有曹参也会有别人,可是如果没有萧何这只后勤部队,那么这个仗根本就没法打了。 所谓打仗进攻很重要,后勤也很重要。 所以,萧何的作用在我看来就是刘邦的第二大脑。 刘邦就是一个开拓市场的老板,时常要带着销售精英出去闯荡世界。但是刘邦走了,这个超级大公司还需要有人管理,使其运转。 而萧何就是刘邦的第二只眼。他本身就是个文官,尤其擅长管理琐事,处理各类法务,所以才能在老板不在家的情况下,让一切都能保持运转。 但萧何跟刘邦的区别在哪里呢? 刘邦天生就是个当老大的人,但萧何不是,他适合做事,他需要有个主给到他靠山,好让他安心踏实做事。 因此,这样两个人才是绝配。
有,但是这些危机都被萧何一一化解了。 虽然,刘邦和萧何的关系不一般,两人彼此有着深厚感情,但刘邦毕竟是个君主,他要掌权,稳定自己的根基,他时不时神经紧张,就怕身边人推翻他。 有一次,刘邦还在和项羽对抗的时候,他就三番五次遣人回来,看看萧何在干嘛。 萧何身边的人就提醒他,刘邦可能对你起了疑心。 萧何就赶紧把自己家族中能打仗的子弟都派上战场跟随刘邦,刘邦这才放下心来。 后来,吕后用了萧何的计谋,除掉韩信之后,刘邦又加赏萧何。有人又提醒萧何,刘邦这次分赏,实则是试探,看看你是不是也想造反,恃宠而骄。 萧何明白了,不但不收刘邦的分赏,还把自己的私人钱财都拿出来资助军队。刘邦知道以后,很高兴。 萧何的这一番作为,颇得刘邦好感,也化解了他在朝中功高盖世的危机。 《史记·萧相国世家》中记载:
就是说,他买置的田地都是一些比较偏僻的地方,修筑的房子也从不刻意修建围墙。他自己曾说:
萧何看问题还是非常长远的,保持自身良好朴素的作风,即便你是皇帝眼前的红人,也能洁身自好,就算有人诬告谋害,也不怕。 总得来说, 刘邦之所以重用萧何,有那么四点。 第一,萧何忠心,是老板需要的好员工。 第二,萧何是有本事的,他有战略头脑,能够帮老板分担一部分工作上的事务。 第三,萧何懂人心,将钱财权势看得比较轻,从而更能得到老板的好感和信任。 第四,萧何经常是从刘邦大局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 当初,萧何为什么要把韩信追回来? 韩信是个人才,萧何已经看出来了,同时他也知道刘邦他需要这样的人才,所以他要把他追回来。 但是后来,他又为什么帮助吕后除掉韩信? 如果从他个人的角度来说,确实不够朋友。但是从国家的角度来说,如果韩信总是在背后使绊子,刘邦的天下还能不能坐稳? 一帮人好不容易把天下安定下来,谁又愿意回到互相厮杀争夺地盘的那个动荡年代? 后来,萧何年老生病,将死之死,孝惠皇帝去看他,问他相国的位子该由谁来顶替比较好? 萧何就跟孝惠帝举荐了曹参,他说如果您重用了他,我就死而无憾了。 萧何和曹参是没有太多交集的,两个人不太熟,他之所以推荐曹参,也是出于大局的考虑。 刘邦不在了,自己马上也要离开人世,必须要选举一个有一定分量的老臣,来压住朝堂的气势。 归根结底,萧何还是一个勤勤恳恳为老板考虑的人,当然,他也运气好,碰到刘邦这样顶级的老板,从而走上了人生巅峰。 所以,一个人一定要考虑清楚自己的角色,你希望得到什么,你能够为别人付出什么。 这个世界上,做老板的一定是少数。但若是能把老板给你的平台,尽量发挥好,也同样可以成为人生赢家。 |
|
来自: 新用户3562FyZS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