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深的感情不是我爱你,而是「我看见了你」

 我的书海601 2022-11-23 发布于广西

图片

来源:简单心理”(ID:janelee1231)


图片

人是关系的产物,从生命之初的母婴关系,到长大后结交朋友、谈恋爱,我们似乎一直在寻找「别的人」。

你有没有想过,我们到底在关系中寻找什么?换句话说,是什么让你和 Ta(而不是另一个人)建立起亲密关系?

是「看见」。

心理学家们发现,我们之所以能和特定的人发展友情甚至更进一步的爱情,往往是由于「被看见」的强烈体验(Badhwar, Neera Kapur ,1993)。

很多文化的语言都用看见来代替爱的表达,哈萨克语的我喜欢你是「我清楚地看见你」,希腊语有「爱是长久地凝视」。

「看见」也是一个心理学上挺常见的概念,今天的文章我们就来聊一聊。



01

被看见的那一刻,我觉得不孤独了
「被看见」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我邀请了周围几个朋友来分享:

🦁️:「有天下午情绪不太好,一个人跑到了天台上,当时的男友跟了上来但是没说什么,只是默默地在不远的地方陪我坐着,我就感觉到自己的情绪被看见了。

🐈:「离开一段挺糟糕的关系,一直在自责中走不出来,一个朋友听我聊完说,他这人真的不咋样啊,你没做错。感觉自己所有的委屈都被看到了,胸口的一块大石头搬走了。

☔️:「我学历不高,在公司一直有点自卑,一次会议上领导认认真真地肯定了我的方案,哇,终于有人认可我的价值了,差点儿在会上哭出来 🥲。」

还有个朋友 🍬 这样描述「被看见」的感受:「就好像心里一块黑暗的角落,啪地被照亮了。

图片

你发现了吗?「被看见」意味着我们的某种情绪感受被另一个个体接收到了,就像一面镜子,从中映照出了自己。

于是我们从中确认自己的感受,体验到爱和自我价值感——没有比这更美妙的事情了。

自体心理学家科胡特用「自体客体」来形容被看见的情感经验:就像一个压在嘴边,一直没有办法说出来的东西,被说了出来。

他在《精神分析治愈之道》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图片

一个孩子和母亲在公园里玩,小孩子紧贴在母亲身旁,太阳闪耀着,鸽子在周围走来走去。突然间,那个孩子大胆地离开了母亲身旁,走向那些鸽子。他每走三四步,就回头看一下。

他想要看到母亲对他的成就展现出骄傲的微笑,想要看到她的骄傲。如果这个时候母亲可以通过拥抱、表情或者更直接的话语来表达「我为你骄傲,我的孩子。」

那一刻,孩子就被「看见」了。



02

生命最初的需求:被看见,自我才得以存在
每个人的生命最初都需要被养育者看见,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很多心理学家都一再强调这一点:

克莱因说:「存在等于被感知」。

温尼科特说:「最初的镜子是母亲的脸,当婴儿看着他的母亲时他看到了什么?他看见了自己。

心理治疗师布兰登也认为,所有人都是在人际关系中体验我们是谁,他把人们希望被看到、被理解、被欣赏的感受称之为「心理可见性」的需要。

当一个生命最初被更多的「看见」,就更容易拥有坚实的自我身份和价值感。反之,人们对自己只有一团模糊的分散的感觉,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比如一个孩子的情绪表达是被否认掉的,哭也不行,笑也不行,笑说你得意,哭说你事多,你希望被夸赞,对方却羞辱你。这时候 Ta 也会把自己否定掉,觉得没有存在感。

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之所以为人,是因为周遭的人使我们成其为人。

图片




03

被看见,我们才对一个人产生依恋
一个婴儿有两位照料者, A 只负责提供食物,B 只负责陪着 Ta 逗他 T玩 。你觉得婴儿跟谁会更亲?

答案很可能是 B。根据依恋心理学家约翰·鲍比在《依恋》中的研究结论:能够决定婴儿依恋的重要因素是对婴儿做出反应的速度以及和婴儿互动的强度,而仅仅提供食物并不能导致依恋行为。

也就是说,真正的「看见」一个人,才是依恋产生的基础。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只会和特定的人发展亲密关系(交朋友、谈恋爱),其中的关键因素就是是否产生了「被看见」的体验。

心理学家布兰登称这种体验为「认可的冲击」——

「当我们遇到一个像我们一样思考的人,他注意到我们所注意到的东西,重视我们所重视的东西,我们不仅会与这样的人产生强烈的亲和力,也可以通过对那个人的感知来体验我们的自我。」

图片




04

被看见还是疗愈的开始,是自我改变的契机
很多流派的心理咨询师,都强调治疗过程中要给来访者「被看见」的体验,向来访者传达:「我听了 、我明白了 、你不会被审判。」

因为看见里包含着深深地接纳,对方能够感觉到呆在这个关系里是安全的。这时 T才会尝试去做真实的自己,伤痛也会慢慢浮现出来。

而且「被看见」可以大大增强一个人的自尊,使 Ta 有改变的动力。

但现实生活中中,大部分人看到一个人身上的问题,总是忍不住先去批判 Ta 、纠正 Ta(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所以,不要着急下论断,不妨试试先去问问一个厌学的孩子为什么讨厌学校,一个回避亲密关系的人在害怕什么,一个出轨的男人在家庭之外寻找什么。

看见了,才有改变的可能。



05

但被看见,其实并不容易
被看见的体验是很珍贵,但并不容易,主要在于它需要一个人「真正超越自身的边界,去理解另一个人的精神世界」(Kohut, H,2010)。

这意味着要放下自己的喜好厌恶和需求,不把主观性凌驾在另一个人之上,不去理想化他们。

于是我们经常遇到「不被看见」的体验:

有时候是因为处在一段不够真诚的关系里,对方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特定需求,根本没想去看见。

有时候对方本身是一个人格不够成熟健全的人,并没有看见别人的能力。

再或者,对方只知道一股脑地给予,而不在意我们真正需要什么。科胡特用「成熟的道德主义」批评这种「自以为是」的看见:一种过于主观的以自己为标准的看法。

但也没关系。

如果你现在没有身处一段好的关系里,不能被别人看见,那就先去练习看见内在的自己吧。

去看见那些成长过程中一直被忽略和打压的体验,去看见内心真实的活力和欲望,并且接纳它们。

然后深情地对内在小孩说一句:「I see you」。

图片


我想起最近重看《阿凡达》,发现电影里人们不说我爱你,而是说 I see you——我看见了你。

作为纳威人的语言,「I see you」表达的是「不仅用眼睛看见你,而且是用心灵感应你。」

图片
图片
 《阿凡达》

愿大家都能拥有被看见的幸福体验,能够用心去感受自己和另一个人。

在每一个需要爱的时刻照亮自己,也照亮身边每一个需要看见的人。

这世界太丧了,我们想做点治愈的事儿。
点击名片,让我们陪着你↓

图片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简单心理”(ID:jdxl2000),一个有温度,有态度,守伦理的专业心理公众号。

图片

好课推荐


图片

强大的大脑,让我们习惯于理性思考和控制情绪,但过分的压抑,让很多人开始焦虑、抑郁。越优秀,越焦虑。

为什么,身体变成了只会工作的机器?生命变得像一潭死水?为什么我们不再像原古人一样充满生命的激情与活力?

也许我们应该重回生命之初,看看舞蹈的本质——自由表达,在原野上自由自在的舞动身体,找回那种特别朴素、特别本质的生命力。

一朵花不会羞涩,一枝树没有跳舞的难题,我们把自己遗忘了很久……

那就跟着现代舞大师高艳津子老师来跳舞吧,在舞蹈中放下面子、放下标准,放下成见,卸下那些所有强加给我们的束缚,自由表达。

让身体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这是你想要的,也是现代舞在追求的。

只有放下大脑,生命才能全然打开。——高艳津子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了解课程详情



今日推荐好物



不要太把年龄当回事了,就当它不存在,人都活在当下,你当下的状态年轻,你就是年轻。

——周国平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购买新版帆布袋
让我们忘记年龄,活好每一天

图片

今日推荐好书



内容简介:《年龄是一个谣言》是作家周国平暌违七年的全新散文集。作者自悟一生,从精神、自我、人生、文化、文学、读书、教育、哲学不同维度与读者分享自己的思索与解读。七十余年人生智慧,亲身传达了:年龄是一个谣言,就当它不存在,人都活在当下,当下的状态年轻,就是年轻。无论什么年龄的人,唯有一件事是应该做和可以做的,就是活好每一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