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懷瑾先生 | 為什麼上天會那麼折磨你?

 吴翠平书馆 2022-11-24 发布于内蒙古
視頻:為什麼上天會那麼折磨你

你的理想達不到,任何事情都做不到,會倒楣到這種程度。為什麼上天會那麼折磨你,你的命運為什麼那麼苦呢?這就是上天成全你,教育你。教育你什麼?“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你心裡所想的達不到目的,任何事都不成功,在這個時候“動心忍性”,能夠忍得下來,平得下來,這就是修養的真工夫了。因此“增益其所不能”,由忍性的修養開始,然後又在那些痛苦磨煉當中才懂,才能做一件大事業,成就了大事。

——《南懷瑾講演錄》

凡是人才,大則對於人類、國家、社會有貢獻,小則是一個好的校長、單位主管乃至於家庭中的家長,他們大概的出身、經歷,都離不開這個原則。上天要給他擔負一個重大責任的話,一定先使他經過一段非常艱難困苦的磨煉。

“行拂亂其所為”,凡是所做的事,所有的行動行為,不管大事小事,樣樣都被客觀的外來因素,攪得亂七八糟,不能成事,樣樣失敗。甚而,你走在路上,看見一個孩子跌跤,你好心去把他扶起來,孩子的母親卻從門裡跳出來,一把抓住你領口,給你兩記耳光,說你踢倒了她的孩子,說不定還扭你上派出所,要你賠償醫藥費。像姜太公未遇文王之前,賣麵粉會遇颱風,把面吹散;賣鹽巴會突來一陣大雨,鹽都被淋化流失,就是如此倒楣。

這就是說,一個有大志、做大事,能擔當的人,“動心忍性”之難。心念動處,受不了的橫逆之來,發一下脾氣也不可以…修養改過來,忍不住的也要忍,這就是佛學中所講的菩薩道——“忍人之所不能忍,行人之所不能行”。天下人所忍受不了的事,要能忍得下;天下人所不能做、不敢做、不肯做,所吃不了的苦,要能做得到,吃得下,這就是菩薩道。地藏王菩薩下地獄就是這個精神,下到地獄中去救人,要等到地獄空了,那時才出地獄追求成佛。把自己壞的行為、脾氣,統統改得過來,這是“動心忍性”。

所以孟子說,歷史上舜、傅說等等,這些人物,因為受過那麼大的艱難困苦,才能夠擔當那麼大的責任。研究歷史可以發現,凡少年得志,如楚霸王項羽之類,公子哥兒出身的,幾乎沒有不失敗的;成功者只有百分之五,失敗的占百分之九十五。越是艱難困苦中出來的,成功的可能性越大,艱難困苦是一種最大的、最好的教育。所以“動心忍性”四個字,成為後世中國文化講修養最重要的中心思想之一。

人要在得意時“動心忍性”,對得意之事,看得很平淡;在失意時,也要“動心忍性”,無所謂失意,看得很平凡。我在《論語別裁》中曾經指出,一般人“得意忘形”是要不得的,但有些人還可以做到得意而不忘形;最難修養到的是失意不忘形。有許多人平常修養很好,一到失意時,人的樣子都變了,自卑感等等心理上的毛病都來了。所以要做到“貧賤不能移,失意不忘形”,那就是“動心忍性”,是“儒行”。所以,一個知識分子的修養,成功不過如此,失敗也不過如此,我還是我。

為什麼歷史上這些劃時代的人物,都吃過很大的苦頭?似乎是上天有一種力量,故意在磨煉他,使他本來做不到的,要磨煉得能做到;使他本來不夠、不能的地方,得以夠,得以能;給他最壞的環境,造就他將來做最偉大的事業。

當“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其中之一臨到身上時,不能“動心忍性”,經不起磨練,沒有堅強的意志站起來,而自殺的,精神分裂的,消沉的,都下去了。千千萬萬的人,能夠成功的,能夠創造劃時代事業的,沒有幾個,其餘的都是渣子。我常勸人不必算命,在我們這一代的人,已經註定了八個字:“生於憂患,死於憂患”。我們這一代的人,有如建房子時下面的土地,為了歷史的承先啟後,靠我們來奠基。屋基牆柱下的泥土很難為,要堅硬、牢固,才能承受上面的重量,松了軟了就不行,後代的文化要背起來,否則就被壓下去了。

——《孟子與滕文公、告子》

我在《失落的一代》文章中早就講過,為我們大家算八字,我們都是生於憂患,死於憂患。我們要能把自己埋在泥巴裡,像打地基一樣,有把自己作基礎的精神,後一代才有希望,大樓才能蓋得起來。所以我們這一代是奠基礎的,是“生於憂患,死於憂患”的八字。

——《易經系傳別講》


歡 / 迎 / 添 / 加

編輯部微信號 · nhjcfw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