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上世纪华侨信件上的老地名,我们可以看到哪些老漳州的模样?

 开漳祖庙燕翼宫 2022-11-24 发布于福建

1

这是一封由垊(即菲律宾)寄到漳州中山东路转六石社王回先生的侨批,寄批时间是1946年农历十一月初九,汇来国币肆仟元。

图片

信封上提到的“中山东路”为现今漳州新华东路的前身。

民国八年(1919年),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委任闽南护法区工务局对漳州旧城市政设施进行大规模改造,于东城门前命名为陆安中枢,以中枢为座标向东、西、南、北辐射四条拓直的街道。

往东方向的东门大街命名为陆安东路。陆安是陈炯明的笔名,北伐军入漳后,陆安东路改名为中山东路。东门大街为原出漳官道,老街当铺、银庄、金店、药材店、布店延绵数里,十分繁盛,有“东门金”之美誉。

图片

2003年的“东门金”

图片

现在的新华东路

2

这是一封1936年12月由菲律宾经厦门“光远信局”收寄至漳州南门头的侨批,是海外的叔叔许田螺写给内陆侄儿许木其的信。

图片图片

信封上提到的“南门头”位于澄观道以北香港路南端,是古城的四大市场之一,素有“南门银”之称。

这里土产杂货、民俗用品、风味小吃等行业十分兴盛。旧时南门头云集各地客商,不管是南货北运,或是北货南调,大都要在南门九龙江码头转运。

闽南一带生产的瓷器、农用工具、木材以及鱼虾、大米等物产在这里转运到石码、厦门、龙岩及广东的潮汕地区。

图片

“南门头”

3

这是一封1947年由印尼寄往漳州城府口街徐厝巷内门牌叁号的侨批。

从“批壳”上的信息可以看出,侨批由客居印尼锡江的罗毓珊寄给家乡的亲人罗钟根,批信先由海外的“珍丰信局”收寄,到达闽南侨批中心厦门的时间是1947年10月3日,然后由厦门“永和祥信局”收转至漳州城。

图片图片

信封上说的“府口街”即今台湾路中段,是旧时漳州府衙前的一条大街。

据记载,府口街始建于唐,历史上一直是漳州最繁华的街道之一,自古以来,这里商肆林立,生意兴旺。酒楼、文房四宝、老字号、名点小吃、讲古场等汇聚于此,古街内错落有致的闽南民居,中西合璧式建筑,以及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2014年,台湾路-香港路历史文化街区入选福建省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

图片

“漳州台湾路”

位于台湾路上的徐厝巷,则是另有一番景致,这里与大街喧闹的场面相比,显得十分幽静。

建于明代的徐氏家庙,古色古香的传统民居建筑,点缀其间的花草树木,使小巷平添了几闹中取静之雅趣。

4

再来看一封由菲律宾古岛黄文华寄往漳州新桥头竹巷下门牌第七号德兴大宝号郑谓清先生转交黄致谋收的侨批。

图片

信封上的地址“竹巷下”,位于原厦门路与草寮尾之间的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

西面与厦门路大庙口相连,东面与草寮尾南浦亭相接。

竹巷下一带的街市清代就已经存在,随着厦门路(原称醒民路)的兴起,竹巷下作为厦门路向东的延伸段,在原古街巷的基础上拓建而成。竹巷下内有中街仔、米市巷、打石街、南方巷、劳动巷等街巷,市肆兴旺。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十月,厦门电报局在竹巷下设电报分店。

民国十三年(1924年),北洋军阀张毅与台湾人陈长福、陈长庚合办信托公司,地址设于大路头(厦门路),在竹巷下南方巷漳州军械厂内以各种银元改铸劣质贰毫银币,作为漳州地区通用辅币流通。

1995年,竹巷下与周边草寮尾、竹排沃、厦门路一起拆除,竹巷下地名由此消失,这片区域由重建的厦门路及江滨路取代。

5

这是一封由印尼泗水吴元皮寄往漳州下宫街吴清溪收的侨批,侨批由厦门及漳州“正大信局”收转,寄付国银陆拾大员。

图片图片

下宫街位于何处?街道名称何时消失?

已经鲜有人知。

询问地方文史人士,有人认为下宫街为霞宫街的谐音,位于今打锡巷与霞仔巷一带。

霞宫街主要历史建筑有文衡殿,文衡殿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主祀关帝圣君,附祀哪咤。

打锡巷,旧时以制锡器闻名。此外,街上百姓也从事锡铂纸业,后来人们就习惯地称此为“打锡巷”。

图片

打锡巷文衡殿

也有认为下宫街为今民主路一带,因为旧时这里有座霞井宫。也有认为在县前直街一带。这件民国时期的侨批,记录了漳州城“下宫街”这一地名的存在。

6

这是一封由槟城的蔡万荣寄给漳州炮仔街陈启茂的侨批。

侨批1958年3月27日寄出,经历23天,于4月20日来到漳州。侨批外付港币50元,长方形的戳记上标有“注意领款处,漳州台湾路府口街一三六号洪和安行内,电话一八二号,电挂0一八二”。

新中国建国初期,侨乡经济十分需要海外侨汇,以增加国家外汇收入,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当时海外敌对势力对我国侨批业实施各种禁汇或限汇政策,对华侨汇款回国的金额和次数采取严格的限制。

这封侨批不仅是解放初期侨批业应对各种封锁以及限汇措施的见证,侨批上的戳记“洪和安行”也提供了一份重要的漳州城区侨批业信息——即1958年在台湾路府口街136号的“洪和安”是一家经营或者兼营侨批的商行。

图片图片

信上地址说的炮仔街是一条位于新华南路与北京路之间的东西向道路,至今尚存。炮仔街,顾名思义在古代就是一条以制鞭炮为主的街道。

老街虽然不长,但特色建筑不少,有侨芗剧场、原龙溪师范学校大门(现大家族灯具店)以及骑楼建筑等。炮仔街和北京路两条街区将和台湾路一样规划为漳州古城历史街区。

图片

炮仔街

图片

炮仔街上,这里原来是龙溪师范学校的大门,后来改为灯具店的店铺

7

这是一封1970年由甲坡(新加坡)寄往漳州市青年路黄熟英收的侨批。侨批外付港币贰仟元,背面盖有“富”字戳,及“东字2148”号印章。

图片

信上提到的青年路,原名东坂后街。

道路南北走向,南与博爱道交汇,北接南昌路。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在此设街。

乾隆年间,这里是城内27条街道之一。民国八年(1919年)陈炯明主政漳州时,将东坂后街两侧加宽并取直为石板路,道路两边均建为骑楼式建筑。

图片

青年路

老街上的东坂后礼拜堂曾是“闽变”时期的“龙汀省人民政府”所在地。

1933年11月,驻守福建的十九路军将领蒋光鼐、蔡廷锴联合国民党左派李济深、陈铭枢等以及由黄琪翔领导的“第三党”等各派力量,提出联共、反蒋、抗日等主张,宣布与蒋介石决裂,另举义旗。这就是民国时期震惊海内外的“闽变”。

11月22日,“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在福州成立,人民革命政府选举李济深为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主席。宣布将福建划分为闽海、延建、兴泉、龙汀四省及福州、厦门两个特别市——漳州为龙汀省首府。

1934年1月1日,“龙汀省人民政府”在东坂后礼拜堂举行成立典礼。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蔡延锴等众多人民革命政府要员亲临东坂后礼拜堂典礼现场。

图片

东坂后礼拜堂

值得庆幸的是东坂后礼拜堂这座哥特式钟楼建筑至今尚在。

此外在老街青年路108号,还存有由崇祯年间东阁大学士林钎撰文,布衣书法家李宓书丹的嘉济庙碑以及青年路番仔楼等历史文物及建筑。

老街骑楼还有不少种子店、香火店、鼓店等,这些家族式经营的老店代代相传。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有200多年历史的“蔡福美鼓铺”,鼓铺已形成了60多种规格的皮鼓,产品远销日本、新加坡、台湾等地。

图片

青年路番仔楼

结语

侨批上的老地名有的已经消失,有的已经被新的名称所取代,有的却得以幸存了下来。

在传统文化与建筑正在渐行渐远的年代,当人们回想起那昔日的风景时,只能从文字与图片或者诸如侨批这样的文献里面读到。

侨批中记录的老地名,也是一座城市历史的见证者。透过一封封泛黄的侨批,能够唤起今人的好奇心,也唤起人们的一种怀旧情感,让人们留住了对古城的一份珍贵回忆。

若对侨批文化、漳州古城及乡土文化感兴趣,

可关注公众号“南风侨批馆”

作为漳州古城首个私人侨批馆,

“南风侨批馆”即将在漳州芳华里开张,敬请期待~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