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时评|屈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关键在打通“最后一公里”

 顺其自然h 2022-11-24 发布于北京

图片

《中国美术报》第287 美术新闻

如何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

本报记者 李振伟/策划

【编者按】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离不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健全与普及。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在此之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亦提出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和实效性的要求。未来,如何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创新公共文化管理机制和服务方式,提升公共文化数字化水平,加大对基层的扶持引导力度。本期时评,围绕这个话题展开讨论。

图片

本期导读

● 屈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关键在打通“最后一公里” 

● 王南溟加强非营利艺术机构的建设与创新

● 吕君楠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数字化保护与提质是一项系统工程
● 吴端涛:以数字化建设提升美术期刊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从二十大报告以及此前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简称“《规划》”)中不难看出,现阶段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高的重点难点在于基层,特别是农村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还有许多工作需要进一步做实做细做好,才能真正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一、优化公共文化资源配置,推进公共美育与地域文化、特色艺术资源的有效整合。

近年来,各地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逐步升级,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农家书屋、文化大院等为代表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不断完善,极大地拓展了新型城乡公共文化空间。但客观来看,基层社会特别是偏远乡村公共文化资源占有不足,资金、场地、设备投入不够,专业人才匮乏,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专业化运营程度不高,都是制约公共美育开展的突出因素。一些地方不能充分结合当地特色资源和文化传统开展公共美育活动,而是简单复制、照猫画虎,难以调动基层群众的参与积极性,以致活动成效大打折扣。因此,要想开展好公共美育工作、切实提高全民的审美素养,就要在进一步提高基层公共文化资源配置的同时,下大力气推进其与地方特色艺术资源的有效性整合,提高运行效率,激发激活基层群众参与公共美育活动的热情,让公共文化服务的实效性得到充分释放。

二、联通公共文化数字平台,不断缩小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推动优质美育资源共享。

尽管公共文化数字资源以开放性、共有性、及时性为特征,但由于乡村存在“有网络、缺人才”的普遍现象,导致优质数字文化资源无法实现全覆盖,时效性也相对滞后,城乡之间“数字鸿沟”难以弥合。因而,着力提升我国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水平,既是解决因经济、社会、地域等客观因素造成的文化资源分配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人民性”的充分彰显。近年来,我国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建设步入快车道,数字资源库群初步形成。当前,如何让优质公共文化数字平台惠及更广泛人群,让全民共享文化数字化成果,是《规划》贯彻落实的工作原则之一。在笔者看来,《规划》中提出“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只有促进该体系的不断完善,使原有分散于行业、地区的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实现联通,以“国家文化专网”的形式呈现,才能让更广泛的人民群众共享公共文化发展红利,让身居都市的博物馆、美术馆、剧院、影院、音乐厅走进“寻常百姓家”,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全面实现公共文化在“云端”与“指尖”的灵魂对接。具体到美术数字资源库建设与美育资源共享上,要充分考虑到基层群众,特别要兼顾到老年人、农村留守妇女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审美提升需求,将其纳入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整体构想中。

三、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培育植根于乡村热土、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精品。

人民群众既是公共文化的接受者和欣赏者,也是公共文化的参与者和创造者。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高质量发展,既离不开虚拟的数字文化资源,更需要“在现场”的基层民众深度参与其中,实现公共文化线上线下的有效联动。基层文化队伍建设,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围绕传统节日和地方民俗,遵循“一村一貌”“一村一品”的原则,吸纳和培育一批扎根基层的群众文艺团队,打造一批为基层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能够深度参与和创作的文艺精品,推动群众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特别是在激发乡村文化活力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结合上要下足功夫,为中国书画、农民画、木版年画、剪纸、泥塑彩塑、工艺美术等历史悠久、群众基础广泛的艺术形式搭建展示和交流平台,让公共文化在丰富和满足基层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审美素养的同时,发挥好助推乡村文旅产业发展新业态的积极作用。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创造新时代中华文化繁荣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必然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因而,我们不仅要在顶层设计上持续完善,更要在基层公共文化资源整合、城乡数字化一体推进、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接续发力,以“绣花功夫”做好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工作,全面助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编辑  | 李振伟
制作  | 冯雅颖
校对  | 安亚静
二审  | 殷铄、马子雷
 三审  | 金新、冯知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