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与患者标签

 大罗心理师 2022-11-24 发布于新疆
编辑:筱燕

设计:小小

期数:775

心之力 | 爱语言 | 爱沟通 | 正念力 | 悟书会
              

01

有个学员问我,他在一个直播课堂里参加了一期“如何与抑郁症患者相处?”。

他就问我这个议题,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


我说:我如果要讨论这个议题,我可能会思考“如何与一个人相处?”

这个人是具备主体性的人,是独立自主的人,是可以做自己的人。

如果这个抑郁症患者是自己的家人(父亲,母亲,伴侣,儿子,女儿等),我可能会考虑“如何与父亲相处?如何与妈妈相处?如何与妻子相处?如何与孩子相处? 或者如何与朋友相处?如何与同事相处?”

不能忽略患者的本来身份和人的主体性。
他有点不太理解。


我认为:如果带着标签化去思考这个问题,有点“歧视”的味道!如何与抑郁症患者相处?潜在的意图似乎就是抑郁症患者很不好相处,TA们情绪不稳定,有可能自杀,我们要小心点。

当然从专业的角度考虑,就是“如何与抑郁症患者更好的相处?”这里面是不是包含了不歧视、不说教、不评判的原则呢?


我想一定会有。

所以,站在人性的角度,需要有这样的意识,先看到人,再看到患者。


就像有些人会谈到如何与残疾人相处?如何与性少数群体相处?如何与自闭症儿童相处?……

这些问题貌似是一个专业的知识普及,实际上都没有回归到一个“人性”的层面,我们需要一个有温度的看见和接纳,而不是一个冰冷的标签!

他是抑郁症、她是残疾人、他是自闭症、他是网络成瘾患者……

如果我们不能站在人性的视角去看待一个人,就是在物化对方。我们需要意识到对方即便是有疾病,有功能障碍,也是一个具备主体性的一个人,也具备一个有趣的灵魂。

这个人在承担着一份心理上的痛苦,即便如此也不失去一个人的尊严和基本的需要。


抑郁症患者是经历着极致痛苦的落下凡间的“天使”,他(她)们在承载痛苦的极限,从而让我们敬畏生命。

所以,如果要讨论“如何与抑郁症患者相处?”先要归回如何与我们的人类同胞相处。

抑郁症患者不是一个人的主体身份,而是一个附属身份。就像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所说:心理病人也有爱、感恩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