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聊教育】学语文,需要“肌肉记忆”

 琢文说 2022-11-24 发布于北京

题记:

       《文心雕龙》: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话说前两天,我用电脑录入一些文字材料,这时旁边一个老师吃惊地问:“你打字时不需要看键盘么?”

       我一时竟没反应过来,后来才发觉,自己打字时确实没有注意键盘——这件事,引起了我一系列思考。

       在此,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谁能够不看键盘“盲打”?

       可能会有不少人都能做到。

       那下一个问题:谁能够在纸上按键盘字母排列默写出来?

       相信能做到的人数大打折扣——包括我自己也做不到。

       如果不能背出每个字母的位置,那又怎么做到不看键盘就正确拼出要输入的词语呢?

       可能有人会说“是键盘字母特殊的排列更方便输入”。

       要这么说,就更有意思了,键盘为什么不按“ABCDEFG”顺序排列?恰恰不是为了方便输入,在此暂且先科普一段历史。

       话说“打字机之父”肖尔斯(Christopher Latham Sholes)在1868年获打字机模型专利。

       他最初设计的打字机模型按键确实是按字母表“ABCDEFG”的顺序排列的,但这样造出的打字机却出现了问题。因为当时的打字机工作原理是以杠杆连接,打字速度快就会相互交叉,从而卡住。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肖尔斯去请他的妹夫——一名数学家兼学校教师帮忙。解决方案是:在键盘上把那些常用的连在一起的字母分开,这样击键的速度就会减慢,也就减少了故障的发生。

大多数打字员惯用右手,但使用“QWERTY”键盘,左手却负担了57%的工作。两小指及左无名指是最没力气的指头,却频频要使用它们。排在中列的字母,其使用率仅占整个打字工作的30%左右。最终,打字员为了打一个字,要上上下下移动指头。

1873年使用此布局的第一台商用打字机成功投放市场,“这样排列是最科学的,可以加快人们的打字速度”的谎言成为定局。

大家回想下自己最初接触键盘时是多么痛苦:常常是用两个食指,在键盘上来回找自己需要的字母,然后蹩脚地按下去。

但多年以后,我们却可以像弹钢琴一样十个手指在键盘上下翻飞进行“盲打”,即使我们没有刻意背过哪个字母在哪个位置,但是却能根据打字需要,手指自然按到了正确的位置——这使我们不禁想到“肌肉记忆”这个词。

事实上,肌肉是没有记忆功能的。

我们身体对信息的加工和存储,有且只能发生在大脑,就肌肉的那么点结构,靠什么来储存记忆呢?是大脑记住了完成这个动作需要的所有信息!

神经元放多少电,肌纤维产生多少收缩,使关节弯曲折叠多少角度,各个肌肉谁先收缩谁先放松的先后顺序和间隔时间,这一系列配合,恰好能够满足完成这个动作所需要的需求。

所谓的“肌肉记忆”,是大量刻意练习的结果。每次动作练习,都是在向大脑输入一遍包含一系列信息的数据,当这些数据不足以完成动作时,大脑会发出指令不断纠正我们的身体动作,直到获得完成这个动作的正确数据。而获得正确数据以后,再做这个动作时,大脑只需要让身体按照这套数据重复执行,这就是熟能生巧。

这种熟能生巧的力量有多么强大呢?就回到之前讲的“盲打”例子,一套明明反人类的键盘设计,我们却能够在几年的使用后自如地输入

绕了一圈,最后就要谈到学习了。在此以语文为例:

有一次讲一篇试卷的阅读题,不少学生一看那么长的文章就犯怵。我和学生说,老师看到题目和第一段就知道是写“奶奶的慈爱”,而且下面文章中一定会提到“眼角的皱纹”和“粗糙的手”——这是就是见多识广。

再比如,我判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只需要8秒钟,其实中考阅卷老师判一篇作文也不过16秒左右。一般人可能觉得不可思议,但古人所言一目十行、走马观碑并非虚夸,就是大量练习的自然结果。

学生之所以“不会阅读”,就是对各类文体结构不够熟悉、头脑中的文学母题储备太少,因此对写作手法不够敏感,抓不到主旨重点,甚至不知道作者在表达什么。

同样,学生之所以“不会写作”,也是头脑中储备的“模型”太少,因此一写作文就像挤牙膏,一段段往下生拉硬拽凑字数,而做不到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举个实例来说,学生在学完《刷子李》一课后,应该把冯骥才的《俗世奇人》整本书看了,不仅要看,还要从中拆出不同的写人文章写作模型,并且尝试用不同模型来写不同的人。如此写上二十来篇,才能说大致掌握写人文章。

语文书只不过是不同类别文章典型例子的汇集,学到的不过是阅读某一类文章的方法,更多的需要在阅读实践中去熟练——不要妄想只凭一本语文书就能学好语文,更何况有些学生连语文书都没读透。

在此可以给大家一个比例,110,就是一篇课文学完,要看十篇同难度、同结构或者同题材的文章,这样才有可能达到熟练。

当今不少学生在阅读练习上花的时间太少了,以至于到了中学,连其它学科的教科书都看不懂,从小到大一直依赖老师“翻译教科书”——这样的孩子读书之路极大可能就终止于九年义务教育了,甚至还有些成为了九漏鱼。

学语文,需要“肌肉记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