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要不要给孩子报“口才班”?

 琢文说 2022-11-24 发布于北京
题记:
    左思《娇女诗》:小字为纨素,口齿自清历。
    本期回答一个很久之前家长提的问题:要不要给孩子报“口才班”
    其实这种“要不要”的问题挺难回答的,因为这是因人而异、因需而定的。因此本文更多是呈现一个思考过程,供家长们参考。
    先说下自家娃xixi吧,正好前几天带她出去,她看到路边银杏叶落下铺了一地,就说:
    真漂亮啊,地上的叶子就像金色的被子。
    作为语文老师,立刻察觉到这是一个比喻句。从教学任务说,二年级认识比喻句,三年级会写比喻句。xixi作为大班的小朋友,能运用比喻句还是挺让人吃惊的。      
    xixi没报过语文班,参加过两次某思的评测,能达到人文素养班S水平——不过最后也没报名。
    下面就分享一下对孩子学前语文的思考:
1.交流:多和孩子对话
    交流是最重要的,可以说是重中之重。需要家长聚焦孩子“关注的事物”或者“当下的活动”,以讲故事、解释、讨论的形式和孩子进行对话,从而帮孩子积累词汇、发展语言。
    比如我们家有很多哈利波特系列的乐高玩具,和孩子一起玩时,就把那些人物关系和情节给xixi讲。

    之后xixi就会自己创编,先要自己建立个角色,然后布置人物的家,之后从各个场景收集自己喜欢的东西放到自己家里。还会带人物上一个个课。

    要注意的是,对于学龄前孩子来说,通过看电视是无法习得语言的——这是个坑。
2.积累:丰富孩子的词汇
    中文也是有词汇量一说的,日常需要有意识帮孩子积累书面语言,扩充词汇量。这里要说一个“三千万词汇鸿沟”(The 30 MillionWord Gap)概念。
    美国学者Betty HartTodd R. Risley通过分析42组家庭长达1318小时的录像,发现儿童每天使用词汇的86%-98%都与父母是一致的。不同家庭孩子在4岁前接收的词汇量明显不同,最高组和最低组相差了3000多万个词。

    如果家长词汇相对贫乏,可以多带孩子出去,给孩子读门票上的景点介绍。再困难一些的,可以就买本低年级的语文书带着孩子读,可以有效弥补家庭词汇量的不足。
    xixi妈妈平时会利用路上时间带孩子背古诗,学前可以把小学必背古诗都背了。那些都是语言直白、浅显易懂的,比较适合孩子。个人不建议采取读经的方式,那些太抽象,孩子理解力没到,效果并不好。
    如果孩子有余力,还是选择故事性、画面感强的作品,更适合学龄前孩子——这背后依据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比如xixi已经背下了《木兰辞》、《将进酒》、《蜀道难》,这些虽然长,但理解难度并不大。
    xixi的爷爷奶奶会利用平时的一些时间,带孩子逛博物馆。现在很多博物馆都有社会支持项目,在平日馆员都比较闲,要有个小朋友来会很有耐心地互动。

3.表达:听孩子讲故事
    孩子在交流和积累多了后,自然会生发表达欲望。虽然开始讲得一塌糊涂,也要多鼓励孩子讲。家长可以偶尔帮孩子捋顺一些句子,但也不用每次都干预。
    xixi的美术班每次完成作品后,都有一个讲画的环节,讲一讲自己画了什么,怎么想的——这一点还是挺好的。
    虽然一开始孩子扭扭捏捏,说话也含糊不清,但现在就好多了,能大方地自我介绍并比较流利地说一段话。
    xixi的比喻思维发展和喜欢画画大概是有一定关系。

    总结一下:交流、积累、表达是学龄前语言发展的三个关键点。如果家长能带着做,那就没必要报班了。如果家庭语言环境比较贫乏,家长又没时间,那找个口才班练一练,也没啥不好。
    没给xixi报什么口才班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孩子的发展方向不在这。孩子是个比较内敛的孩子,属于观察型的,平时表达也多是形象表达——其实之前给孩子报过声乐课,经过尝试发现走不通。
学前谈不上口才,那就是说话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