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古人的冬季服饰,看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

 haior 2022-11-24 发布于重庆

引言

随着时代发展,冬天对于今人来说,已经是一个不再寒冷的时节,到了冬天的时候,人们可以通过气温的下降情况,为自己增加秋衣、秋裤,不过,相比起今人对于服装的需求多、供给多,古人的生产力水平还没有发展起来,社会经济较为落后,以一家一户小农经济为主,不但贫富差距大,而且冬日的御寒衣物选择并不是很好。

在宋元之后,随着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城市经济的兴起,思想开放冲击了服饰文化潮流,慢慢地,有更多样化的冬季保暖服饰发展起来,但是这也跟百姓自身的经济条件息息相关,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家庭,在冬天还是很容易遭遇冻死的命运,朱门的贵族们,在冬天却能够拥有更为丰富的保暖衣物。

从古人的冬季服饰,看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

一、 古代冬季服饰的制作原料

中国古代的服饰制作原料在宋元时期发生了较大变化,从先秦时期到宋朝以前,人们的主要服饰材料有皮毛、绒毛、麻布、绫罗等,按照经济条件和贫富差距进行划分,富人们采用昂贵的绫罗绸缎作为衣物的材料,贫苦大众使用麻布作为材料,到隆冬时节,富人照样穿绫罗绸缎,用暖炉来进行保暖,还可以选择貂鼠豹皮等皮毛制品、缎子袄等精织衣物,穷人换上羊皮袄,或是将麻丝、木屑、芦苇、鸭毛、鹅毛等等各种柔软且随处能找到的东西,在两层衣服之间填入。条件稍微好一点的家庭,还会采用狗皮等皮毛进行御寒。

从古人的冬季服饰,看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

《梁书·高昌传》,对棉花做了这样一个阐述:“实如茧,茧中丝如细纩,名为白叠子。”

在棉花被作为服饰原料推广开来之前,它只是一种不常见的植物,甚至还被很多内陆人视为是奇花异草,直到宋元时期,纺织家黄道婆将它编织成了衣物,并且将它进一步推广开来,从此人们冬天就采用棉花作为保暖衣物。

棉花稠密、柔软,适合作为衣物的原料,不会让人的皮肤感到不适,同时它又是具有保暖的特性,可以抵御寒风。棉花的出现最早要追溯到公元前5、6世纪出现在印度河流域中,印度河文明将它的种植技术推广开来,并且发扬光大,此后它在南北朝时期传入我国,但受到地形条件、气候条件等限制,它只在西北边疆种植,因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风沙大、气候干燥、沙质土壤,光照强盛,适合棉花喜欢温暖、干燥的气候条件,而沿海地区的区位条件则更潮湿,不适合棉花种植。

从古人的冬季服饰,看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

二、古代冬季的抗寒神器

我国的服饰文化堪称博大精深,服装款式多,制作材料多,风格种类也都呈现多样化、多层次的属性,现代人们可以穿的冬季服饰已经富于变化,非常丰富,不但是有羽绒服、雪地靴,如果觉得身体冷,脸和耳朵也被寒风刮得生疼,那还可以选择增添耳套、手套等冬季保暖饰品,争取做到全身上下都被暖和的装束武装起来,从此以后,冷空气和寒流自然不放在眼里。

从古人的冬季服饰,看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

而在古代冬季,古人们也早已有抗寒神器不只是穿上保暖的衣服,也会通过一些头饰进行御寒,这些饰物渐趋多样化,耳套称为“暖耳”,也叫“耳衣”,在富人中十分流行;手套花样繁多,种类繁多,有漏手指的,也有全包的,因为一般这些饰品都是由富人佩戴的,富人讲究造型体态,所以手套的颜值也很高,有朱绫、纹罗、刺绣。

从古人的冬季服饰,看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

结语

服饰文化的发展跟时代进步、经济条件的改善、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息息相关,呈现一个渐进性的蜕变,在服饰文化逐渐发展过程中,更多制作精良的款式逐渐诞生,人们的御寒衣物也更加的具有保暖属性,极大增加了古人在冬季生活中的保障,减少了被冻死的几率。

从古人的冬季服饰,看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

对于广大历史科普工作者来说,根据研究并探索古代服饰文化的发展与变化,同时更能够了解古人的贫富阶层差距,古代历朝历代的风土人情,从对服饰文化的探究过渡到对原材料种植技术的发展,探究古文化的起源,着实是一种幸事,所以近年来历史研究者对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兴趣越发浓烈,希望能够有所突破。

参考文献:

《梁书·高昌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