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乐泰公开课 | 老年糖尿病患者长期低血糖会增加死亡率?权威专家正在讲解!

 尚振奇 2022-11-24 发布于吉林
图片

据《中国老年糖尿病诊断指南(2021)》

数据显示

中国老年(≥60岁)糖尿病患病率达30.2%

远远高于全球老年糖尿病患病率的19.3%

作为糖尿病的高发群体

同时考虑到疾病危害

老年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

往往需要注意更多

今天,泰康之家继续特邀

亚洲糖尿病学会副主席

中央保健会诊专家

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

泰康之家首席专家杨文英教授

做客《乐泰公开课》

与大家聊一聊

老年糖尿病患者最关心的那些事~

图片

老年糖尿病

会对身体造成哪些损害?

图片

感染

糖尿病容易并发各种感染,其中细菌感染最为常见。而老年人由于年龄增大、抵抗力下降,本身已经很容易受到感染,若再同时患有高血糖,其免疫系统会被糖化,导致免疫功能进一步减退,便更容易合并各种感染。此外,糖尿病并发的感染又将进一步诱发急性并发症,包括酮症酸中毒、高渗综合症等急性并发症,这也是糖尿病患者的重要致死原因。

心脏、肾脏、多重代谢异常

老年群体是一个多代谢异常共存的个体,除了高血糖以外,还会伴随心脏、肾脏的多重代谢异常。这是由于糖尿病会导致患者肥胖、胰岛素抵抗、代谢性的血脂异常、高血压以及蛋白尿和肾功能减退,当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以胰岛素治疗为主的老年糖尿病患者,便会发生心肾多重代谢异常。

心脏舒张功能减退

随着年龄增加,加上高血糖的长期损害,几乎有40%没有明确的心脏疾病基础的老年糖尿病患者,最后会合并心脏的舒张功能减退。这就要求糖尿病患者应在早期对心衰进行检查和诊断。

肾脏疾病

糖尿病是肾脏疾病、慢性肾脏疾病的重要病因。不管是糖尿病单独引发的肾脏疾病还是与其他病因合并引发的慢性肾脏疾病,都会加速肾脏的脏器功能减退,造成糖尿病患者后期的致死致残。所以大家一定要对慢性肾脏疾病进行早筛查、早诊断、早防治。一般情况下,当肾功能结构或者功能异常大于三个月以上就可以诊断为肾病。

糖尿病患者长期控制血糖

对身体有哪些好处?

图片

控制血糖对于降低血管并发症尤其是微血管并发症是有明确效果的,而长期严格进行血糖管理会明显减少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并且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也有减少趋势。

美国开展的DCCT和EDIC研究结果显示,针对1型糖尿病早期的强化管理,后期是有记忆效应的,也就是说“降糖管理、长期有效”。同时,英国的糖尿病前瞻性研究UKPDS研究也证实,患者每下降一个百分点的糖化,任何糖尿病引发的疾病相对风险可以下降21%、相关死亡下降21%、全因死亡下降14%。在大血管疾病当中,心梗的相对风险下降14%,卒中下降 12% ,外周血管疾病的相对风险则下降43%。其中最有意义的是微血管病变,其下降的风险可以高达37%,白内障摘除的相对风险也下降19%。这也再次证实,在2型糖尿病中,控制血糖对所有的患者都十分有益。

低血糖会造成老年糖尿病患者

死亡率升高吗?

图片

首先,或许与人群差异有关,但目前没有研究证明低血糖是造成老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绝对原因。也就是说,低血糖可能只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一个标志,但并非“死亡加速器”,所以不能因为低血糖而放弃血糖管理。

另外,由于无论是低糖化还是高糖化,都可以加速全因死亡和心血管事件的发展,特别低的糖化甚至可能导致意想不到的风险。所以在控糖方面,一般会将糖化水平控制在7~8的合理区间。

糖尿病治疗应该进入个体化治疗的新时代,而不是设定一个单一的治疗目标。所以,在老年糖尿病管理当中,我们需要考虑降糖的利弊,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分层管理,设立个体化的目标,并关注其预期寿命、糖尿病病程、药物使用、并发症、合并症以及是否愿意接受系统的医疗资源支持等因素。

糖尿病患者如何做好

日常治疗和自我管理?

图片

与医生共同执行

在以预防糖尿病的并发症以及改善生活质量为治疗目标的前提下,首先要评估患者个人特征及年龄、病程、并发症、合并症等个人身体情况,并以此为基础,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计划。其中要注意的是,治疗计划和内容应提前与患者进行详细沟通,在取得患者的同意后由医患双方来共同执行。

真正做到“少吃多动,减少久坐”

关于2型糖尿病,很多人都知道“少吃多动,减少久坐”,但却并不清楚具体方法和要求。

首先,“减少久坐”一般是建议糖尿病患者可以每坐30分钟活动一次,并进行有规律地短时间慢走或简单的抗阻运动。经过统计发现,每久坐30分钟中断一次,进行阻力活动3分钟,葡萄糖和胰岛素的曲线下增量面积降低39%和37%。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量化指标。

其次,“多动”是建议2型糖尿病患者以出汗为目标,每周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过程中应锻炼到大型肌肉群,并尽量保持节奏性;或每周进行≥75分钟的高强度运动,每周3天,运动间隔不应超过2天。同时建议患者每周可进行2~3次的抗阻、柔韧性和/或平衡训练,可以改善代谢控制。

另外,由于老年人的肌肉逐渐减少,骨骼力量减弱,日常若不注意很容易跌倒甚至发生骨折,所以建议大家可以早一点开始进行增加肌肉的训练,保证身材适中,增加营养摄入以改善肌少症。同时适度增加力量训练和抗阻运动(包括利用自身体重),如太极和瑜伽等运动可锻炼身体的灵活性和平衡性,从而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和葡萄糖耐量。

大家还需知道的是,如果在走路的基础上,坚持每天步行增加500步,心血管发病率和全因死亡率可降低2%-9%,每天快走5-6分钟相当于延长预期寿命4年。

保持良好的睡眠

最后,也是很多人都容易忽略的一点,即睡眠时长、睡眠质量、睡眠类型都会影响到血糖控制——睡眠时长可保证在6~9小时之间,少于6小时或高于9小时对糖化都是不利的。睡眠质量则会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如阻塞性呼吸、睡眠暂停、不宁腿综合征等,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应及时就诊,否则也会影响到血糖控制。

睡眠类型包括早睡早起和晚睡晚起,一般而言,在保证6~9小时睡眠的情况下,早睡早起的控糖效果要优于晚睡晚起。

图片

以上就是本期乐泰公开课的主要内容啦

相信通过杨教授的细致讲解

大家对于老年糖尿病的

控糖原则和具体做法

已经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只要遵医嘱,日常饮食、生活多注意

一定可以控制好血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