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秦始皇在琅琊台祭祀日神,祈祷徐福由此东渡求得仙药平安归来,之后启程返回咸阳。然而,秦始皇的归途并不如意。先是打捞沉没在泗水中的周鼎未果,后又在祭祀湘君时适逢大风,几乎不能渡过湘水。于是,秦始皇大怒…… 【原文】始皇还,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乃西南渡淮水,之衡山、南郡。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风,几不能渡。 上问博士曰:“湘君何神?”对曰:“闻之:尧女,舜之妻,葬此。”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其山。遂自南郡由武关归。 【译文】始皇帝还归咸阳途中经过彭城,举行斋戒,祈祷祭祀,想要打捞沉没在泗水中的周鼎。故而遣一千人潜入泗水寻找,结果毫无所得。于是,始皇又向西南渡过淮水,到达衡山、南郡;再泛舟长江,抵湘山,祭祀湘君。 适逢大风,几乎不能渡过湘水。始皇问博士道:“湘君是什么神仙啊?”博士回答:“听说她是尧帝的女儿,舜帝的妻子,死后就葬在这里。” 始皇大怒,令三千名被判刑服劳役的罪犯将湘山的树木砍伐殆尽,裸露出赤红的土壤和石块。然后从南郡经武关返回咸阳。 【解析】东巡以来无论是泰山封禅,还是对各路神仙的祭拜,秦始皇都是好好的。可是却偏偏对湘君动了雷霆之怒,为什么? 第一,有需求,态度才会恭敬 秦始皇立国之初,首次东巡齐鲁,所到之处都是有目的的。先拿峄山来说,仅仅只有泰山三分之一高,秦始皇却慕名率群臣登山。慕什么名?小岱宗! 秦始皇看重的应该不是“岱南奇观”的美誉,而是岱宗这个对泰山的尊称。小岱宗,就是小泰山。作为天下第一山的泰山,秦始皇即将去封禅。所以就在峄山这座与泰山南北对峙的小泰山上,命丞相李斯撰文刻石—— “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以此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正义战争,以及中央集权制给百姓带来的好处。同时,也是给即将进行的泰山封禅制造舆论。 封禅是古代帝王最隆重的祭祀仪式,只有改朝换代、江山易主、或者在久乱之后能让天下太平,才可以封禅天地。而泰山是“直通帝座”的天堂,也是帝王告祭的神山。“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说的就是上古帝王有七十二个封禅泰山。 秦始皇在泰山上筑土为坛祭天,回报上天的恩德;在泰山下梁父等小山上辟场祭地,回报地神的功德。希望用封禅这个帝王的最高大典,祈求“泰山安”,以至于秦王朝“四海皆安”。 至于后来秦始皇在琅琊台祭祀日神,是为徐福入海求仙祈祷,企盼他求得仙药平安归来;在泗水祭祀,是为了打捞沉没在泗水中的周鼎。由此可知,上述祭祀秦始皇都是有目的的,以此态度也是恭敬的。 唯独对湘君的祭祀,纯粹就是路过,没有任何需求。如果说是由目的来决定行为方式,秦始皇如此对待湘君,就不难理解了。 第二,有目的,才会有所忍耐 同样是遭遇风雨,秦始皇在泰山能够封松树为“五大夫”,对湘山的树木为何不能如此宽容大度?这就不得不说到秦始皇泰山封禅的目的。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除了周王朝的分封制,改行郡县制的帝制政体。同时针对社会状况的现实,推行了书同文、度同制、车同轨、行同伦。但这些行政上的措施,只是让秦帝国完成表面上的统一,却不能达到舆论的统一、文化心理的统一。 究其原因,是因为秦国地处西方边陲,文化自成一系。那些原属于六国的臣民,认为秦国是依仗强暴霸占了中原,否认秦帝国的正统性。这样的舆论这样的心理,对秦始皇来说是严重的,致命的危机。 这个时候若是采取激烈强硬的措施,可能会适得其反,最为妥当的应该是采取招抚政策。封禅泰山,实际是为了收买能够主导舆论儒家学派。因为儒家的大本营在齐鲁,泰山也在这里。通过封禅提升东岳泰山的地位,对冲中原文化与关中文化格格不入的心理,以此拉拢民心——因为上天承认了他的德行,才接受了他的祭祀,那么他这个始皇帝就是真命天子。 既然泰山封禅具有如此之大的政治意义,所以秦始皇尽管在中途遇雨避于大树之下是件狼狈的事,却借着这株松树护驾有功的由头,封给它“五大夫”的爵位。 第三,有怨气,必然寻机发泄 秦始皇封禅时遇到大雨,这件狼狈的事情下山后遭到了儒生的讥笑。当时为了表示自己的友好态度,更出于对泰山的敬畏,秦始皇对他们的这种无礼报以宽容的态度。但宽容并不代表心里真的不生气,只是碍于当时不是发难的时机,秦始皇已经憋了一肚子气。 秦始皇路过与泰山并列五岳的衡山都没祭祀,凭什么跳过南岳去祭祀湘君?如果说这件事反常,还不如说是有意为之。如果不是这个意思的话,他理当在湘水上突然刮起大风不能渡过时就开始发怒,不至于在博士说了湘君的背景之后才发怒。 或许是正是湘君“是尧帝的女儿,舜帝的妻子”的这种特殊的身份,刺激了秦始皇。尧帝、舜帝都属于五帝,地位崇高。但是,秦始皇是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才将称号定为“始皇帝”的。 秦始皇觉得湘君这个小小的神仙,居然敢兴风作浪阻碍渡江,是根本没把他放在眼里。莫非是为已经灭亡的周王室鸣冤叫屈?对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心怀不满? 因为周王朝分封了古代帝王的后裔,尧、舜的后裔自然能够分一杯羹。而秦始皇的郡县制,却让他们这些“世间享千金之者,定是千金人物”失去了这一特权。于是湘君便利用神族的身份,替凡间那些不能反抗秦始皇的族人出口恶气。 可是湘君绝对没想到,她心里不得劲秦始皇心里更不舒服。除了被湘君故意作风阻拦前行之外,还得再加上在泰山封禅时受了儒生的气。这些儒生不但言必称尧舜,而且讥笑他躲避风雨的狼狈神态。这两件事合二为一,如何不令“始皇大怒”? 有一种说法叫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与之相比,秦始皇这次仅仅“令三千名被判刑服劳役的罪犯将湘山的树木砍伐殆尽”,可以说只是轻微的惩罚,无非是将心头集聚的火气发泄出来而已。 第四,拳头硬,永远都有发言权 不过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秦始皇可以把他的权威施加到任何地方,从臣民百姓到山川河流方方面面都要顺应他。哪怕你是神仙,现在也没资格用傲慢来对待大一统的秦帝国。 秦始皇信奉不管在任何时候,也不管做任何事情,拳头永远都是最有发言权的。以前秦国凭借超强的军事实力消灭六国,现在他也有底气蔑视湘君,挑战这种自以为是的神仙霸权。他倒要看看,即便是神仙的湘君,怎么应对正在发生的冲突。 可是这次最具侵略性的非军事行动,直到湘山的树木被砍光,湘君也没有使用所谓的仙术来对抗。单从这一点来看,就算是神仙也并不可怕。同时也证明,以前那种凡人的世界需要仙界庇佑的观念,只是各国的君王维护统治的需要。 秦始皇在这种环境下,对湘君采取这样的行动,就是表明秦帝国不依附于任何一个神仙。他要让所有人都想看到,眼前这个“始皇帝”是至高无上的,他的地位和权威是上天给予的。因为“皇”就是“大”的意思,“帝”就是主宰万物的最高天神,他不但要管理天下臣民,而且还要对仙界予以管制。 可以说,秦始皇是用一场不是战争又胜似战争的骚乱,来撼动甚至摧毁神权干预皇权的格局。以此举来提升皇权的高度,增强对各种势力的控制力度。皇权就是江山,江山巩固了,秦帝国就能够二世、三世乃至万世传承,“传之无穷”。想来,这才是关键所在! 秦始皇封给泰山的松树“五大夫”的爵位,却又“伐湘山树,赭其山”。同样是树木,同样是遭遇风雨,前后的态度竟然有如天地之差。 通过这件事可以想到,在职场上千万不要相信,上司会对属下一视同仁。而作为下属,也万万不要祈盼上司会一碗水端平。因为没人能够做到公正不偏袒,亲疏有别是任何人、任何地方都存在的,就像“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一样普遍。 对于亲疏不同的人,上司必然有着不同的考量。在你眼里看起来差不多的人和事,都没有表面上看到的那么简单。由于上下级的视角不同,你对于事物的推论,说不定与上司的想法恰好相反,所以不要莽撞的否定上司的决定。 否定上司的决定,上司就会收拾你!而上司收拾你,往往是你不懂上司的心思。正因为上司的心思你不懂,所以理解和接受上司的一碗水不端平,才是一种理智也是必要的行为。尤其是对于想进入上升通道的人来说,这么做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避险。 避免上司对自己的不满,从而招来无妄之灾——上司会将你当成不听话的刺头来收拾,放大你偶尔犯的错误来刁难你,甚至不惜给你挖陷阱来防备和排挤你。 另外还要注意不要怨恨上司,哪怕有这种念头也要藏在心里。要知道,上司也是这么过来的。如今上司要考虑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牢牢地掌握权力。想一想假如有一天你坐上了上司那个位置,手里掌握了相应的权力和资源,会不会也这样去对待你的属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