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记故事3:“士为知己者死”的刺客豫让,根本无“义”可赞

 四地闲夫 2022-11-24 发布于山东

司马迁的《史记》专门为“刺客”作传,记述了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5位战国时期刺客的身世故事,其中专诸、聂政、豫让、荆轲被称为“四大刺客”。豫让更是为了报答智伯的知遇之恩,想尽办法行刺赵襄子,甚至不惜自毁形容、吞炭哑嗓。尽管其行为令人叹服,但是许多史学家对他的“忠义”之举却有另外一番解读。

豫让:视智伯为知己,甘愿复仇而死

说起豫让,很多人虽然并不十分清楚他的身世,但是一定知道那句流传千年的“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没错!这句话就是豫让说的。

豫让是晋国人,原曾事奉范氏和中行氏,终因为受赏识,而离去离去而事奉晋国正卿之首的智伯,智伯非常敬重宠爱他。

智伯讨伐赵襄子,赵襄子和韩氏、魏氏合谋攻灭了智伯,灭了智伯后三家瓜分了智伯的领地。赵襄子极其怨恨智伯,把智伯的头骨漆做饮酒的器具。

豫让逃进山里,悲叹道:“士人为理解自己的人而死,女人为喜欢自己的人而打扮。现在智伯理解我,我定要为他报仇而死,以报答智伯,那样我死而无憾了!”

于是,他改名换姓、装扮为刑徒,混入赵襄子的宫里修理厕所,衣内暗藏着匕首,想刺杀襄子。襄子上厕所,心里有一种预感,抓来修理厕所的刑徒审问,就是豫让,他衣服里藏着匕首,说:“要为智伯报仇!”襄王的侍从要杀了他。襄子说:“他是重义气的人,我小心防备就是了。况且智伯死了没有后代,而他的臣僚想替他报仇,这是天下的贤明之士。”最终放他走了。

过了不久,豫让又用漆涂身,让全身长疮,吞炭毁嗓,把声音变哑,使自己的形貌叫人认不出,在街市上行乞,他的妻子也认不出来了。

在路上遇到了他的朋友,朋友认出了他,说:“你不是豫让吗?”豫让说:“我是。”朋友对他哭着说:“凭你的才能,以臣子的身份委身事奉襄子,襄子一定会亲近宠信你。亲近宠信你,就可以为所欲为,反过来不是更容易报仇吗?何必摧残身体糟蹋形象,想以此谋求向襄子报仇,不也是很困难的吗!”

豫让说:“既然已经委身以臣子的身份侍奉他人,却谋求害他,这是心怀二心事奉其主。况且我所做的事极其艰难啊!然而我之所以这样做,是要以我的行为使天下后世做人臣而怀二心以事奉其主的人感到惭愧。”

史记故事3:“士为知己者死”的刺客豫让,根本无“义”可赞

不久,襄子要外出,豫让埋伏在赵襄子要经过的桥下。赵襄子走到桥上,乘的马受到惊吓,赵襄子说:“这肯定又是豫让。”派人问他,果然是豫让,于是襄子斥责豫让说:“你不是曾经侍奉过范氏和中行氏吗?智伯把他们都灭了,而你不替他们报仇,却反而委身臣事智伯;智伯也已经死了,可你为什么单单为智伯报仇这样深切呢?”

豫让说:“我事奉范氏、中行氏,范氏、中行氏都以对待普通人的礼节来待我,我因此也以普通人的礼节报答他们。至于智伯,以对待国士的礼节对待我,我因此以国士的礼节报答他。

赵襄子喟然叹息而哭泣道:“豫子,你为智伯报仇,已经成名了,而我饶恕你也已经够了!你自己想办法,我不再放你了!”命令卫兵包围他。

豫让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埋没别人的美德,而忠诚的臣子有为名而死的道义。前一次你已经宽恕我了,天下没有人不称道你的贤明。今天的事情,我本应就死,但我希望讨得你的衣服而刺击它,以表达我报仇的心愿,那么我就是死了也不遗恨,不敢奢望你一定答应,但我冒昧地表露我的衷心!”

于是赵襄子为他的这番话大受感动,就派人把衣服拿给豫让,豫让拔剑三次跳起来击斩衣服,说道:“我可以到九泉之下报答智伯了。”随即引剑自杀。

智伯:才高德薄,德不配位

智伯〔公元前506—前453年〕,姬姓,荀氏,名荀瑶;也因是荀氏分支智氏,又自封伯爵,时人称“智伯〔瑶〕”,史称“智襄子”,是春秋晚期晋国六卿之一——智氏的最后掌舵人。

智伯是继智罃、智跞之后,智氏家族第三任正卿。公元前476年,赵鞅去世,智伯继任执政,在位22年,是晋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正卿。当时,智氏家族是晋国众卿之首,也是整个周王朝最具权势的卿大夫世家。

史记故事3:“士为知己者死”的刺客豫让,根本无“义”可赞

然而,在智伯被选为智氏的继承人之前,智氏家族军师智果就曾这样评价智伯:“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大意就是说智伯这个人虽然才能超越其他人,但是没有德,让这样的人来管理家族,肯定会招来灾祸。

智伯德薄通过一件小事即可窥见。相传,他掌管智氏的时候,有一次与韩家的家主韩康子、魏家的魏桓子一起在蓝台吃饭。在吃饭的过程中,他戏说韩康子、侮辱魏桓子。大家都是六卿之一,地位是平等的,居然被开玩笑和侮辱了。虽然韩康子、魏桓子嘴里不说,但心里肯定耿耿于怀。也许,这就已经埋下了韩、魏临阵倒戈,联合赵家消灭智氏家族的祸根。

根据史料记载,“极武而亡”的典故说的就是智伯。《史记·刺客列传》中提到的“及智伯伐赵襄子”史实是,智伯图谋霸业,逼迫献地,挑起内战。他带头拿出万户领地给晋公室,要求比其弱小的韩、赵、魏也各赠万户领地,并且向赵指定地点,索要赵氏膏腴领地——皋狼与蔺。众卿都明白,他是假公以济私,目的只是损人利己而已。于是,赵家宗主赵无恤断然拒绝:“抱歉!土地是先祖留下的,不可随意赠与!”赵无恤拒绝献地后,智伯便以晋侯名义,邀约韩虎、魏驹,共同出兵,讨伐赵无恤。晋国,一场长达三年的内战爆发了。

由此可见,智伯虽然才智不低,但是德难配位。难怪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对智伯败亡的评价是:“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这句评价应是比较中肯的。

赵襄子:敏而好学,“庶子”胜出

赵襄子(?―公元前425年),嬴姓,赵氏,名无恤(亦作“毋恤”)。春秋末叶晋国卿,赵氏家族首领,战国时期的赵国的奠基人。

赵襄子为赵鞅之子,因母是从妾,又是狄人之女,所以,他在诸子中名分最低,属于地位最低的那类庶子。

在他小时候,甚至连赵鞅也看不上他。但是,毋恤从小就敏而好学,胆识过人,不似诸兄纨绔,久而久之,引起赵氏家臣姑布子卿的注意。子卿素以善相取信于赵鞅。有一天,赵鞅召诸子前来,请子卿看相,子卿趁机举荐了毋恤。

史记故事3:“士为知己者死”的刺客豫让,根本无“义”可赞

赵鞅注重对儿子们的教育和培养。他曾将训诫之辞,书于若干竹板上,分授诸子,要求他们认真习读,领悟其要旨。并告诉他们三年之后要逐一考查。然而,在考查时,他的儿子们,甚至连世子伯鲁,也背诵不出,以至连竹板也不知遗失何处。只有毋恤对竹板上的训诫背诵如流,而且始终将竹板携藏于身,经常检点自己。于是,赵鞅始信子卿所荐,认为毋恤为贤。

及至诸子长大成人,赵鞅又对他们进行更深的考察。有一天,他召见儿子们说:“我将一宝符藏于常山(今大茂山即河北古恒山,在河北阜平西北境)之上,你们去寻找吧,先得者有赏。”于是,诸子乘骑前往,寻宝符于常山。然而,他们谁也没有找到宝符,只得空手而归。只有毋恤说:“我得到了宝符。”赵鞅闻听便让他将情况道来。毋恤说:“凭常山之险攻代,代国即可归赵所有。”赵鞅听罢高兴异常,顿觉只有毋恤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是赵氏大业难得的继承人。遂废掉世子赵伯鲁,破例立毋恤为世子。

至此,我们不得不说,做人需要忠诚和仁义。

但是,忠得明大节,义得讲是非!

豫让的“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值得我们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忠也要看对象,只因为有恩于我、对我赏识,就不辨黑白地为之效忠,几次三番地行刺贤君赵襄子,是否属于愚忠?赵襄子对豫让的行为十分感叹,也曾尝试将豫让招至麾下,怎奈豫让固执己见、至死不回。

因此,豫让的人生悲剧在于只从个人恩怨出发,而不从大节上去判断是非。既然智伯是德不备位、“极武亡国”,那么他的复仇也就成为毫无意义的事儿,为了这样的一个人去“舍生取义”,根本就是义之不存、轻若鸿毛!

参考资料:《史记·刺客列传》《资治通鉴》等。

郑重声明:本文旨在弘扬传统文化,部分内容和图片源自网络,若涉版权或侵权,请联系及时处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