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三研考】系列三 2023届高考语文备考策略

 登楼观 2022-11-24 发布于安徽
图片
图片
图片

2024届是安徽的首届新高考,2023届虽为“老高考”,但在命题形式和考查方式上,已然和新高考接轨。这种变化是对于考生的挑战,也是对于奋战在高考一线的老师们的挑战。

图片

一、一叶知秋:试卷结构的4个变化



现代文

阅读

论述类文本

9分

现代文阅读Ⅰ

17分

实用类文本

12分

文学类文本

15分

现代文阅读Ⅱ

18分

古代诗文

阅读

文言文阅读

19分

文言文阅读

20分

古代诗歌阅读

9分

古代诗歌阅读

9分

名篇名句默写

6分

名篇名句默写

6分

语言文字

运用

选择题

9分

选择题


主观题

11分

主观题

20分

写作


60分


60分

2023届高考的试卷结构发生如下变化:
1.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调整为“现代文阅读Ⅰ”,五道选择题减少为三道选择题,一道主观题增加为两道主观题,总分值由21分下降为17分;
2.文学类文本调整为“现代文阅读Ⅱ”,一道选择题增加为两道选择题,主观题数量和分值不变,总分值由15分上升为18分;
3.文言文阅读的选择题数量和分值不变,一道主观题调整为两道主观题,总分值由19分上升到20分;
4.语言文字运用三道选择题减少为一道选择题或直接取消选择题,取消的分值以主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总分值不变,仍为20分。
总体来看,试卷选择题数量大幅减少,主观题数量大幅增加,阅读材料的文字量有所增加,试题的创新力度也大幅提高,试卷难度整体加大。
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变化,根本原因在于新高考科目组合的方式迫使高考语文的区分功能亟需提升。在物化生政史地采用等级制的情况下,采用分数值的只剩下语文、数学、外语三个科目,高考语文区分功能不佳的问题将更加明显。只有解决好这一问题,才能防止或缓解在后续招生录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学生分数拉不开差距、'一分之差天壤之别’的现象。

二、高屋建瓴:教研的3个路径




(一)关注前沿研究,把握命题趋势

前沿的研究成果,特别是教育部考试中心的专家文章,是一线老师必须关注学习的。在2020年新高考试卷面世的两年前,即2018年,教育部考试中心的于涵、赵静宇和李勇的《新高考语文科的定位、功能和考察内容研究》一文中,对于高考语文试卷的改革的畅想,一一得到了印证。如“论述类文本阅读可以打破字数的限定,适当增加篇幅,呈现较为完整、自然的材料,以更好地考察考生对论证结构、逻辑推理的掌握情况”,“不再对单个独立的必备知识进行直接考察……试题要求考生掌握的必背知识常常不是答案,而是做出回答所必须具备的背景知识”。

当前高考语文科的考试形式和考试内容,并没有尘埃落定,仍处在探索阶段。在去年的高考真题身后亦步亦趋,永远处于被动之中;只有紧随前沿的研究成果,才能进一步赢得先机。在备考复习阶段,我组时刻关注社会热点事件,学习最新的研究成果,准确把握趋势潮流,研究最新题型,掌握根本规律,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高效课堂。



(二)研习课程标准,优化教学内容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已经被取消,试题明知的直接一句是《课程标准》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其中,《课程标准》给出了高考命题的建议,《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一核”“四层”“四翼”为高考命题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这意味着高考语文的实质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测试、评价。《课程标准》要求教什么,考什么,高考就考什么,不再有独立于教学内容之外的考试内容,“考什么”小于“教什么”“学什么”。

在“双减”的背景下,“机械刷题”必然将成为过去,优化教学内容,提高学科素养,提升同学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核心。虽然素养和能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但一线老师必须要在此方面做出自己的努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熟悉创新题型,找到解题思路,赢得新高考。

而优化教学内容的根本,则在于研习《课程标准》,扎扎实实地教“应该教的”,而不是教几十年总结下来的“技巧”“模板”“偏方”。这一类的内容,或许在平时的联考中能够得分,或许在短时间内能够提分,但是对于新高考是绝对行不通的;不但行不通,而且学生在考场上的生搬硬套,往往会弄巧成拙。



(三)研究高考真题,打磨课后作业

高三不要“做题精”,而且要“做精题”,要“精做题”。“机械刷题”之弊,一在“机械”,生搬硬套;二在“刷”,重复做功。

我组在备考过程中,仔细研究近几年的高考真题和优质模拟题,结合学情校情,合理布置课后作业,定期布置“滚动卷”,一一消灭“重点”“难点”“易错点”,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运筹帷幄:教学的3个策略




(一)面面俱到,注重必备知识

《高考评价体系》中,明确指出高考的考查内容: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其中,必备知识的积累是形成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前提。高考语文必备知识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与语文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能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语文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基本技术与基本原理。

在教学过程中,我组注重以下必备知识的积累:一是语言文字知识,如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字、词、句法相关知识;二是文学审美知识,如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作品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此外还包括《课程标准》中提到的文学作品和背诵篇目等相关知识内容;三是中外文化常识,尽管文言文的第二题不再倾向于考查文化常识,但是在语文试卷整体知识面增大的情况下,中外优秀文化中艺术、历史、科学等领域的基本常识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我们的解题思路和对于文段的理解。



(二)精读泛读,提升阅读能力

新高考阅读量的增大,表明着考查的重点,由注重精读和细节变为精读和泛读兼重,考查学生面对各种来源、不同类型、不同观点材料的快速阅读、筛选、整合信息并做出判断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组进一步加大同学们的阅读量,每周编印两套阅读材料,包括“古韵寻音”“热点聚焦”“时文选粹”三大模块。其中,“古韵寻音”链接高考“古代诗文阅读”模块,是古典诗词及其赏析;“热点聚焦”链接高考现代文阅读Ⅰ模块,为议论类文段,内容为社会事件及其时评;“时文选粹”链接高考现代文阅读Ⅱ模块,为文学类文本,包括散文、小说等。

在阅读指导中,我们强调回归文本,不依赖套路,不依赖技巧;真阅读,真理解,真鉴赏,真分析;培养审美思维,淡化技巧赏析,倒逼读懂文本,强化内容理解。

写作考查的重点,由关注考生的作文是否切题、词句是否精彩转变为作文是否能有效地表达考生的思想情感,是否能对其观点进行逻辑论证等。



(三)解决问题,注重学习情境

高考语文试题的命制理念强调从“解题”转变为强调“解决问题”,语文试题的命制与日常生活中的语文运用关系更加紧密,不再对单个孤立的必备知识进行直接考查,而是将对必备知识的考查融入到情境中去,需要同学们运用综合能力去解决,从而考查考生的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注重设计问题导向、任务驱动式的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习得知识,把知识的呈现设计成学生主动、积极运用技能解决问题的动态活动过程,从而帮助学生学会迁移、运用。



总结


一线教师是对高考改革最为敏感的人群,面对新形势,我们要学习新思路,探索新方法,以有效提高一轮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完】

▍文字:高三语文组
▍编排:褚良凤
▍校对:徐  帆  李  强
▍审稿:甘健健 焦燕峰

图片

合肥皖智

在中国办一所好学校!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