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乐渡桥村古井的千年传奇

 高山仙人掌 2022-11-24 发布于福建
图片
上图:渡桥村千年古井
在长乐渡桥村,有一口独特的宋代石井,其井栏为瓜瓣形,外径1.6米、内径1.27米、高80厘米,由整石凿成。井埕为长4.2米、宽3.6米的不规则长方形,由近30块梯形的长条石拼接成从中心向四周发散的辐射状。井埕内高外低,且四边有沟,这样的设计便于排水。
图片
上图:井壁以石砖叠砌
井下内壁全部由大小几乎相同的石片交错垒砌而成,石片被加工成宽约15厘米、厚约3厘米的薄片状,每层平均25片,如果按井深4米来算,就要加工3000多片这样规格的石砖。这些石砖密实而整齐地上下堆叠着,乍一看很容易误以为是青砖,而且由于年代久远,石砖表面及边缘都已经十分光滑。在井埕边,还保存着一大一小两口石盂,小盂外径约70厘米,外壁有数列刻字,其中依稀可辨“元丰七年”等字,证明这口石盂造于1086年,距今已有934年;大盂外径约90厘米,无刻字。总体来看,无论是井栏的凿制、井埕的设计、还是石砖的加工和垒砌,其工程之艰巨、设计之巧妙、工艺之精细、历史之悠久,都着实令人赞叹不已。
更有意思的是井栏上的两段铭文,其内容分别如下:
第一段:“林嘉□妻室陈卅八娘重修并造埕一所,然□阖家增延福。政和元年(1111)辛卯岁。”从铭文内容判断,既然当年是“重修”,说明此井始建年代应早于政和元年,估计距今有千年之久。另外,“增延福”等字说明古人习惯上将修桥、铺路、造井等公益事业视为一种为自己或家人祈福的方式。
图片
上图:第一段铭文
第二段:“□□□抽衣资重造。□谷□□四恩三有。乾道七年(1171)辛卯岁。”这是此井第二次重修时所刻,恰巧的是,距离政和元年刚好一甲子。其中“抽衣资”的意思是把自己买衣服的钱都拿来修这口井。中国古代对服饰有着十分严格的规范,因为服饰是身份和等级的像征,不同的穿着代表不同的身份。因此古人普遍把置办行头看作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来对待,一般都会攒钱来添置既符合自己身份又体面的衣服。相比置办衣服,造井显然更是要耗费巨资,“抽衣资重造”虽然只有短短的五个字,却生动地表达了出资者对造井的重视。为了修这口井,暂时就没法置办光鲜的衣服出门了,这情景光想想就觉得十分生动有趣。
图片
上图:第二段铭文
这些铭文为我们生动地描绘了一千年前的古代先民真实而生动的生活图景和风土人情,尤其是其中所蕴含的服饰文化。如果我们翻看解放初的老照片,就会发现当时的各行各业,无论是工人、教师,还是学生,都会佩戴不同的帽子,这其实就是中国数千年服饰文化世代传承的体现。
渡桥民风淳朴、热情真诚。在我们采访的过程中,古井周遭的居民闻声不断聚拢过来,谈起这口古井的传说时,脸上无不洋溢着按捺不住的喜悦与自豪。传说古时候在井栏边曾有一块硕大的金砖铺地,以便村民登踏取水,而后不知所踪,此说显然不太真实,主要是为了凸显这口古井的稀世无双,村民们也只是传为奇谈一笑置之。但另一件事却是大家公认,据井边住户说,为了方便大家日常来往洗漱,曾经请电工师傅专门从路边的电线杆上牵线过来,在井边围墙上安装一盏路灯。但奇怪的是,崭新的灯泡刚换上去就断丝,不得不重换灯泡。如此反复数次之后,连电工师傅都拒绝再来了,于是装灯之事只好作罢,如今那根灯管还留在原处。因为此事过于蹊跷神奇难以解释,村民于是便认为这是“井神”之意。
图片
上图:千年古井清澈甘冽
硕大无双的整石井栏、层层叠叠的整齐石砖、生动有趣的铭文刻字、蹊跷离奇的民间传说,这样一口饱含着古人的聪明才智和生活情趣、体量规格在长乐境内无出其右的古井,穿越千年的时光依然静静地陪伴着这里的村民们生活起居,真乃今人之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