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隐藏在老门西深巷里的那些古井 | 陆晖[19211]

 海米冬瓜si89la 2019-09-14
隐藏在老门西
深巷里的那些古井
陆晖

前些日子,南京主城区年代最久的古井——碑亭巷的六朝古井被开发商私自迁移,引起很大的社会反响。其实,南京街头巷尾还留存着一批古井,它们有的已经历过城市改造,成为路边的景点,有的则仍然藏在旧街老巷里,鲜为人知。

老门西是南京城里最后一片未改造的老街区,也是南京现存古井分布最密集的地区,这一带列入文保范围的古井达20口左右,大多数隐藏在街巷深处。 

老门西地区古井分布图源自 www.sinorelic.com -华夏古迹图网站

同乡共井,是老门西一条历史悠久的巷子,因东晋名相王导曾在此挖井以激励乡人的传说而得名,巷内现存两口古井。

同乡共井2号井,据说这口井就是巷名上的那口同乡共井,清代古井,2014年被列为秦淮区不可移动文物。它位于巷口一角的井台上,老井栏多年前失踪,现在井栏为后加的,井内壁青砖完好。现此井已废弃不用,井口盖着石板,周围堆满花盆等杂物。

同乡共井2号井王腾摄影)

同乡共井还有一口古井,藏在11号民居内第三、四进院内北侧墙下。井旁墙上还保留着一个佛拱的形龛,居民说这是用来供奉井龙王的。现此井已废,掀开佛龛下方堆积的杂物,可见一只圆形井栏,井口被木板挡住。民居主人说,曾有文物贩子出价收购井栏,因他舍不得祖上留传之物,且担心失去井栏不安全,才保留至今。

同乡共井11号民居内的佛龛与古井 刘晓平摄影)

      六角井是老门西另一处以井命名的街巷,巷内现存两口古井。

六角井19-2号井,位于秦淮区六角井19-2号旁,井栏为八角形,呈灰白色,外侧雕饰精美,上半部为竖纹,下半部为蝙蝠图形,极为罕见。现井已废弃,四周堆满杂物。

六角井19-2号井 王腾摄影)

六角井32号井,位于六角井32号对面的路边井台上。现存井栏为八角形,青石质,井中水质混浊,周围有居民放置的杂物和垃圾桶。

六角井32号井 王腾摄影)

学智坊26号井,在学智坊26号院内。该井为清代古井,秦淮区不可移动文物。青石质井栏,呈正六角形,棱角分明,上有二圆孔,井内壁以青砖砌成。现井口平时用废木板盖住,井内有水,但井口结满蛛丝,显然久已无人使用。

学智坊26号井 陆晖摄影)

水斋庵6号井,位于水斋庵6号北侧,水斋庵13号对面路边,为清代古井,秦淮区不可移动文物。井栏为圆形,青石质,井栏上刻有“荷花塘重建计”等字。现该井被砌进墙角砖台下面,上部覆盖瓷砖,仅能露出一侧井栏,上面似有铭文痕迹,但已很难辨认,井的附近有消防工具箱和垃圾桶。

水斋庵6号井 王腾摄影)

水斋庵三十五巷7号门口,有一个疑似清代古井构件,青石质,圆柱形,中间为实心,像是一只井栏的半成品。据居民说,其东侧5号房下沿街处原有一口古井,后因增建房屋将井填死,该构件被移到此处。

水斋庵三十五巷7号疑似古井构件 王腾摄影)

孝顺里36号井,清代古井,秦淮区不可移动文物,井栏为青石质,圆形,内壁为青砖所砌。该井位于巷道中央,现井栏被红砖、水泥包裹在内,已无法辨认原貌,只能凭墙上的秦淮区不可移动文物牌确定它的存在。

孝顺里36号井 陆晖摄影)

陈家牌坊27号井,清代古井,秦淮区不可移动文物。井栏为圆形,青石质,井栏上有二圆孔,井内壁为青砖所砌。此井在陈家牌坊27号,需从27号东边的小巷绕到屋后才能看到。现井已废弃不用,井口压着瓦罐,周围堆放杂物和报废的共享单车。

陈家牌坊27号井 刘晓平摄影)

甘露巷27号井,清代古井,秦淮区不可移动文物。井栏为八角形,白色青石质,该井位于一岔路口屋后墙角,外观磨损严重,井口已填封。

甘露巷27号井 刘晓平摄影)

钓鱼台13号民居第二进院内有古井一口,井栏为圆形,青石质,井内壁为青砖所砌。现井口以被水泥板盖住,第一进的住户甚至不知道后面有口井,显然这井已不再使用。

钓鱼台13号井 陆晖摄影)

磨盘街13号井,位于磨盘街13号民居第二进后,已废弃,四周堆满杂物。

磨盘街13号井 王腾摄影)

另据资料,花露南岗1号、高岗里39号古民居内也各有古井一口,可惜两处现在都在封闭修缮,无法寻访。

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些街巷里的古井大多数已成为标本,不再被使用,但我们仍不时可以发现一些“活着的”古井。

高岗里9号井,位于高岗里9号对面的路边井台上,为秦淮区不可移动文物。它原为一口古井,民国时期改建为消防取水用井。井栏体量大,水井深而宽阔,井栏为民国时期制作,刻有“民国廿三年”“绿竹园西首”“同人共井”等字,井深13米以上。这口井是南京近现代消防事业的见证,非常有价值,更可贵的是,它至今水质清澈,居民仍在使用。

高岗里9号井及井栏上的铭文 陆晖摄影)

小百花巷内,有三口被列为秦淮区不可移动文物的古井。

小百花巷1号井,位于小百花巷1号院内,这是一口有故事的井。井栏为南宋古物,原在瞻园内的普生泉上,不知何时被移至此地。该井栏呈八角形,上有两只圆孔,虽然有些磨损,外侧刻着的隶书“普生泉”、“淳熙丙午邵永坚建”依然清晰,诉说着它不寻常的前生往事。院内居民对此井非常爱惜,现井水清澈,每天都在使用。

小百花巷1号井及打上来的井水陆晖摄影)

       小百花巷的另两口文保古井,分别在16号和24号。16号井位于一条巷道尽头,井栏完好,但很久以前就因水源污染被废弃,井口用大石压住。24号井位于小巷道路一侧,六角井栏,水质清澈,居民还在使用。

小百花巷16号井、24号井陆晖摄影)

      在寻访过程中,我们常能意外发现一些虽未列入文保范围却也很有意思的老井。

在小百花巷,一位老人带我走进一户院子,顺手揭开地上的一块铁盖,下面就露出一个井口。这是一口没有井栏的私家用井,看样子年代也很久了,至今水质清冽。井的主人说,经常都会有一些喜欢摄影的学生专门过来拍这口井。像这样深藏不露的老井,附近人家院里至少还有两口。

小百花巷某民居内的无栏老井  陆晖摄影)

高岗里有一处未列入文保名单的老房子,曾是织锦机房,里面也有一口老井。这口井承载了院里96岁高龄的张玲霞老人太多的记忆。

张玲霞老人说,先有水井,后有人家,过去的人盖房子前,都要先挖口井,再盖“茅肆”,最后才轮到建房,这口井的年代比房子还要久远。自从她嫁进这个院子,这口井就一直陪伴着她。当年没有自来水,吃的用的水都是这井水。每天上井,淘米洗菜,洗洗涮涮,就成为大院里几房人家的日常。到了夏天,井水还可以冰西瓜,没有空调、电扇,打一桶井水浇在砖地上,屋子里就变得凉洇洇的了。这口井比一般的要深,一根竹竿探不到井底,即使大旱之年也不枯竭,只是出水量会少一些,大家需要赶早才能抢到水。现在大家都用自来水了,但这口井还在使用,不仅院内人家用,外面邻居也来打水。张玲霞老人说,“这样好,井就要经常用,水才会一直好下去”。

高岗里某民居内的一口老井 陆晖摄影)

古井可能是各类文物中最不起眼的“小物件”,它分布零散,不易监控,井栏极易毁损、被盗,是文物贩子垂涎的猎物,更常被当作城市改造的“拦路虎”而轻率拔除。南京城里至今能在原地完好保存的古井已经越来越少。保护这些古井最好的方法,是让更多市民熟悉它们、关注它们,将它们置于公众视野的保护之下。南京六朝古井事件,就是由民间文保志愿者发现并披露,在社会舆论积极推动下,迅速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

这些散落在南京街头巷尾的古井,犹如深扎在古城土壤里的一丛丛根系,它们滋养过一代又一代南京人,也见证了城市街巷面貌的沧桑巨变。这些古井在这个城市里已经存在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井壁青苔上积淀着厚重的历史,井栏勒痕里铭刻着岁月的印记,它们有理由、有资格被后人善待,在这片土地上继续鲜活地留存下去。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