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金要方》丨​温胆汤

 昵称65820384 2022-11-24 发布于河南
1

温胆汤是中医的名方,出自唐代药王孙思邈的《千金要方》。

温胆汤,这个“温”字用的很巧妙,温就是不寒不热、不急不燥、不愠不火,好比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温胆汤很简单,只有寥寥六味药,这六味分别是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竹茹、枳实。前面四味就是二陈汤,是治痰湿的总方,无论是有形的痰还是无形的痰,二陈汤都能给它化开,加上竹茹和枳实,降肺胃胆之气,整个方子降气化痰的作用就加强了。

温胆汤:半夏、竹茹、枳实各6克,陈皮9克,茯苓4.5克,炙甘草3克。

从药物组成来看,作用在于清而不在于温,那为什么不叫清胆汤,反而叫温胆汤呢?

无论是冬天的大寒,还是夏天的大热,胆都不喜欢,所以你吃寒凉的食物也好,燥热的食物也好,都是伤胆的。中医就是要“养其真,顺其性”,如果你不能回到温和的食物与性格中去,身体又怎么能安分下来呢?

图片

2

温胆汤是当下最常用的一个化痰浊的主方。

现代人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吃的多,动的少。在家坐着,出门坐公交、坐地铁,工作的时候,大脑在飞速运转,腿脚却是一动不动的。吃和动之间本来应该保持平衡,现在这种平衡被打破了,那么,我们吃进去的食物可能就只有百分之五十被消耗掉了,剩下的百分之五十就会变成病理产物——痰湿。

中医上有句老话,怪病从痰治。这里的怪病不是说世上罕见的怪病都是由痰引发的,而是说很多寻常普通的病很奇怪,用了很多方法就是治不好,这个时候,应该从痰的方面来考虑,把痰去掉了,疾病也就不治而愈了。

比如,有的人经常感觉咽喉有异物感,吞之不下,吐之不出,或者时有时散,去医院检查又没有实物,这就是痰气阻于咽喉。

有的人常年头痛,脑袋昏昏沉沉的,像六七月的梅雨天,这是痰气上扰,阻碍了头部清气的正常运行。

也有的人便秘,用了很多润肠通便的药却不见效果,这是痰湿壅堵在肠道,导致排便不畅,质地粘腻。

还有的人老是失眠,失眠和痰湿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就要从温胆汤的官方记载说起,《千金要方》里说温胆汤是主治“胆寒之虚烦不得眠”,我们知道,寒则凝滞,由脾胃产生的湿气在胆腑里慢慢凝聚成痰,这痰久久不除就会化热,胆气本来应该是要往下走的,现在有了热,热往上走就会干扰心神,心神不宁人自然就睡不着了。

图片

3

也有一些疑难杂症也是由痰作怪,比如癫痫。中医认为,癫痫是因为脑髓深处有一团白痰积聚,你每发一次脾气,每吃一次冷饮凉食,都会影响到这团积聚,让它越变越大,大到一定程度就会压迫到脑神经,引起神经元的异常冲动,一冲动,就会抖动。

再比如,抑郁症。曾经接触过一位严重抑郁的女士,每年一入秋,心情就开始低落,不喜欢与人交流,害怕出门,每每触景伤情,黯然神伤,入冬后最重,一直持续到第二年开春,才有所缓解。后来去看了当地一位很有名的老中医,老先生一番辨证后,说她是痰瘀内阻,遂开了四剂温胆汤。四剂药喝完以后感觉精神一天好似一天,她笑着和我开玩笑说,是温胆汤给了她生活的勇气。

体内痰湿重的人,可能还会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甚至高尿酸等等的困扰。

因此,往小了说,温胆汤可以给身体做“清道夫”,清除停留在胃肠的痰湿、积滞,往大了说可以治怪病大病。

图片

4

怎么知道自己体内有痰湿呢?中医有一个很实用的方法,就是观舌象,舌体胖大,舌边有齿痕,舌苔厚腻,发白或者发黄,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口中黏腻,不清爽,这些都可以看成是体内痰浊不能下顺,用温胆汤就有效。

温胆汤还是壮胆第一方,《内经》说:“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意思是说胆在我们人体当中扮演着“一把手”的角色,我们的所思所想能不能、要不要付诸行动,最后全由胆来拍桌子决定。

如果一个人突然由原来的果敢、说一不二变得优柔寡断、胆小怕事,或者最近一段时间老是心神不定,易受惊吓,那就说明他的胆气变虚了。

胆气为什么变虚了?前面说了,胆为春生之气,长期的大热大寒使它不能保持“中正”了,所以要养好胆,就要时刻谨记这个“温”字。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